劉華
(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自覺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時代價值。
綜合性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學軟實力的直接標準。在強化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有機合理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不斷延展實踐育人的空間,構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是讓學校綜合實力提升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學生以完善的人格投身社會的必要準備。
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傳承至今的唯有中國,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孕育創造了繁榮的文化。歷代思想家著書立說以“天人合一”“敬天保民”思想為代表的《易經》《周禮》和以“仁”為核心的儒學思想組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柱體系。而恰恰是中國的這種哲人思想,對后來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解放運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可否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曾經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諸多負面影響也應運而生,主要體現在人的價值和倫理危機以及資源的過渡透支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解決這些矛盾的理論支撐和有效途徑。
《禮記·祭義》中說:“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即“放諸四海而皆準”是中國學說的普適性表述,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禮儀之道”的行為方式和入世法則正是解決時代矛盾和社會危機的有效方法論。當今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前邁進的關鍵時期,青年人作為新生力量擔負著改變世界、創造更美好未來的社會責任,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是學子們責無旁貸的時代使命,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召喚。
世界風云變幻,崛起的中國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個多世紀以來工業、農業、經濟、貿易甚至天文歷法、學科研究、文化醫學都在逐步喪失中國的自我模式和中國標準,從政策法規到游戲規則、從話語權到評審標準,西方模式和思維審美無一遺漏地滲透著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角落,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哀,更是世界人民進步的不幸,因為優秀的中國文化不僅能夠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復興更是引領全人類走向和諧發展的睿智選擇。
如今進入21 世紀的信息時代,中華民族在一百多年的“叢林法則”中,用基因里“自強不息”的勤勞堅韌精神,不屈從于外來壓迫,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長久以來,我國的民族文化又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廣泛吸納了世界各國文化精粹,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也是培養未來青年人“厚德載物”博大情懷的精神源泉,為中國青年兼容世界文化、各國思想共存,以推動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思想依據。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君子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每一個華夏文人畢生追求的終極目標:首先為人民確保生活幸福,繼而傳承文明創造的成果,最終開辟永久和平的社會愿景,如此高遠的境界如果推而廣之到世界的各個領域和各個角落,何嘗不是為世界構筑了文化價值和終極愿景?新時代“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大融合格局要求當代大學生具備這種博大的情懷,重建“中國標準”,構筑中國繁榮富強,使未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同步時代,并且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肩負起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延綿不絕的歷史使命。
建設有文化內涵、有特色的中國一流大學,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倡導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的家國擔當和歷史使命。2015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總體方案》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明確要求: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貌各異、民族多樣、風俗迥別的國家。我國2956 所大學遍布全國31 個省份,每個地區皆有當地的獨特風貌和人文性格,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系下,不同地區又派生出各自的文化支脈,孕育出具有本地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遺產、文化典故等,這些都是其他地區不可取代、無法復制的文化瑰寶。作為承載年輕人“傳道、授業、解惑”使命的高校教育,若能立足本地文化資源,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源頭活水,把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教學緊密結合,彰顯特色地域文化的實力,不僅讓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子通過母校所在地傳達出的文化符號深入人心,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入口,更為全國甚至國外高校建立起以交流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平臺,著力打造國內乃至世界一流大學,讓優秀的文化內涵成為區分高校軟實力品質的試金石。讓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風尚引領世界的文化導向。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性的引導,各個高校也都相繼嘗試性開展建構相關的課程體系。
2016 年5 月2 日,福建省教育廳印發《福建省高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重點培育建設10 個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要求有條件的高校應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流高校也已經開始全面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的嘗試。
復旦大學積極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教學,對全國高校的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具有高度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學校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知名教授擔任“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和“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等六大模塊課程負責人,課程體系日臻完備。
南京大學依托優勢學科和研究力量,招聘和吸收海內外傳統文化研究的知名學者組建開放性、跨學科的研究機構---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并成立“南京大學儒佛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18 年南京大學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與傳統文化”全國學術論壇。
清華大學專門制定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從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實踐、文化傳播和文化環境、網絡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部署,在實施完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提升計劃”的同時組織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系列活動,每年舉辦100 場高水平演出、100 場高水平文化藝術活動,受益面達到20 萬人次,僅“竹簡上的經典”就組織了30 余場名家講座和分享活動,觀眾突破50 萬,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示范效應。
河南農業大學自2018 年開始,在全校范圍籌辦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繁塔雅集”。效法古文人雅士的雅集活動,從多個角度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了以普及茶文化、古詩詞、漢字人文內涵、插花、古琴等雅集,組織實施《先秦古曲弦歌》專題音樂會。在全校的文化創新及傳統文化教育開展中先拔頭籌,為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更廣更深地開展開辟了創新道路。
浙江大學的“人文經典?四季歌行”、武漢大學“翰墨文化?櫻花筆會”、天津音樂學院“古月新風國樂雅集”、同濟大學的“聞學堂”等等全國知名高校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教育態勢已經全面展開,人文效益和社會效益初見成果。
目前,各個高校在推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首先是忽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觀意識,片面的追求在校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不斷擠壓或減少傳統文化素質類課程的教學比重。其次,缺乏對學生認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一些學校將學生的考研和就業作為工作重點,缺失了關照學生的心理建設,忽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的教育和引導。
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最主要教育機構,同時也擔負著科研與傳播優秀文化重要基地的重任。《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明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學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保護傳承、教育普及、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神韻、中國風范的文化產品豐富文化市場,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探索開發研究核心價值問題。從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等方面入手,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努力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著力點、契合點。轉變觀念以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為指導,明確“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地位,確保其能夠在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中精準呈現,并堅持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貫徹這一理念,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視作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標準。同時在教學實踐中要樹立起學習者的中心地位,改變傳統的學校本位和教師本位的理念模式,引導學生自覺、自愿、自主的去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與思想深度。
利用前沿科技,建立科學合理、符合時代需求的多元化課程體系;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研發中國傳統文化素質課程。結合當前國際形勢與各國文化的綜合發展,提高學生的大格局視野與高度,重組教學體系、豐富課程形式;利用博物館、文化館、藝術中心、中草藥基地等社會資源,走出校園,實地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適應理論聯系實際與技能訓練。重溫歷史典籍,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教學情況,突出課程特點,根據各個專業個性特色創造出多樣化、個性化的新型課程體系。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的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文化人、以文載道,文化潤養心靈,文化教化德行,文化引領風尚。使其成為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從課堂到網絡,進行多級別、多層次、多樣式、多渠道的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和教學活動。開闊視野,全面提高學生們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運用文化雅集和藝術沙龍等形式,針對廣大師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特點,開展多元化的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藝術展演,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溝通認識,開闊眼界,用全新的文化教育理念引領廣大師生盡快步入到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科學發展觀上來,將自然、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等多類別知識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當中來。借助學校優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名錄,充分彰顯傳統文化元素,把高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地。切實呈現出使用、審美、教育功能三者和諧統一。
結合高校自身優勢學科,充分挖掘高校已有的教育資源,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綜合性的優秀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設立數字化培訓中心、中華才藝館、文化創意工作室等場所,充分利用硬件設施定期舉辦相關學術會議以及學術講座,引領學生進行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藝術采風、課題研究、文化研究。提高大學生創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文化創新能力和文化產業意識能力。為學生開放、接觸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各項保障。同時,高校應與地方政府共建多種合作形式的校外優秀傳統學習基地的平臺,基地可以設在社區、企業等公共場所,通過共建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基地建設,為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形成長期的陣地依托。通過深入了解和學習增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體驗和記憶,構建正確的文化觀,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推動傳統文化面向大學生群體進行傳播。自覺的承擔起繁榮社會的責任和意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改革、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發展趨勢。2015 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4 年國家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 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這些相關政策都要求增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關注和投入,使受教育者持續深入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的素質教育是構建“教與學”生態循環的精神保障。在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教學中,突出學生們的主體意識理念,圍繞學生、關照學生、貼近學生、服務學生,精準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們發展需求之間的交叉點,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在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中尋找能夠指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理論基礎,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將其運用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
文化素質教育的終極責任是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建設,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緊密結合當代的社會價值,深入研究和探討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現階段高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與課程評價體系當中,存在諸如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課程評價體系過于陳舊等問題,尤其是沒有體現出來傳統文化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征。這樣一來直接導致學生們紙上談兵,動手解決問題、實踐應用的能力十分欠缺。基于這樣的問題,加大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生課程中的比重,提高教育的學習地位。主動融入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中,突出傳統文化的實操性特點、通過親身嘗試、親手操作、參與創作的過程路徑,強調傳統文化運用與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實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認知,使之能夠從思想意識、道德情感上來理解、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源動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更是中國千百年歷史的積淀與傳承。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內心構建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體系,再通過經典、歷史、人文教育,引導大學生們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世界觀,塑造青年人對祖國的責任感和民族擔當,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推動大學生自身發展,讓民族使命感成為各自學科科研發展的內在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成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參數,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成為熱愛中華民族、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精神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