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何正浩
(1.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 401120)
品牌不僅是它的名稱,標識組成,它還是企業是消費者之間聯系的紐帶,同時也是讓消費者信任企業承諾和背書。企業對過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此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感情。良好的品牌,可以擁有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并和消費者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這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企業能夠獲得持續收益的主要途徑。企業在發生負面影響時,第一受損就是企業的品牌形象,甚至有可能給企業的品牌帶來滅頂之害。前幾年的三鹿集團的三聚氰胺事件,就讓這個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打拼出來的品牌,一下沉入谷底,甚至給我國整個乳業,都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和打擊。這些年像這樣的事件還有很多。所以企業一定要樹立好自己的品牌形象,特別是在危機事件中,要主動承擔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保護好消費者的利益,在共眾面前誠懇、及時地溝通,樹立一個真誠正面的企業形象,來挽回在危機事件中企業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減少企業在危機中的損失。
在復雜多變的市環境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和市場外部環境有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市場的外部環境非常復雜多變,并且具有不可控性。這種環境的變化,經常會把企業莫名其妙的卷入危機之中,讓企業措手不及。具體表現形式有:1.由于政治和經濟環境變化,導致的企業品牌危機;2.由于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導致的危機;3.由同行惡性競爭或受同行拖累導致的危機;4.由于謠言或者信息失誤導致的危機。這些危機共同的特點是,在發生之前企業無法查覺,或者企業就算發現,也無力阻止。這對企業處理危機的能力的重大考驗。
企業因為自身管理不善,生產經營方面引起的危機,是企業的內部因素。具體表現為:1.由于企業員工質量意識不強,造成產品質量缺陷或者服務不能令消費者滿意原因,導致的企業品牌危機;2.由于企業的管理層失誤導致的危機;3.由于市場推廣營銷部門,在推廣時的失誤,導致的危機事件。對于由企業內部原因產生的危機,企業一定要做到打鐵還要自身硬,在復雜的環境中,企業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危機意識,讓員工明白企業的生存環境,一旦發生危機時,企業要承擔的后果和損失。在企業受到巨大損失時,員工的利益同樣無法得到保證。只有企業健康良好的發展,員工的利益才能得以維護。企業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員工的危機培訓,讓員工建立危機意識,這樣可以從根本上,降低企業面臨危機時的風險。
在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由于有固定的傳播渠道和時間,新聞媒體為了維護信息的公正性,信息都會經過審核其真誠性。信息從發現到公布,會有一個時間差。企業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傳播內容和方式上,采取針對性的挽救措施,來主導輿論的走勢,避免事件的惡化。但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網絡,信息完全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布信息。并且可以做到隨時跟進事件的發展。這也讓企業在處理危機時,變得相當被動,輿論的主導權也轉到共眾和網絡新媒體手中,如果企業沒有在第一時間應對好,很可以就被淹沒在共眾的口水和評論之中。
現在互聯網上的新媒體,他們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和自己的利益,在報道時并不關注事件的真相,更不會為企業和利益著想,他們會從各種角度來評論事件。在企業發現危機后,為了吸引共眾的眼球,爭取更多的流量和點擊,他們會持續關注事件,并對事件真相進行深挖,從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或者對事件進行夸張不實的報道,以此來吸引大眾的興趣。這些新媒體在企業發生危機后,會給企業的危機公關,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讓品牌的形象嚴重受損。
在網絡時代,各人微信、微博、論壇都可以對信息進行發布和評價,并且評論內容隨意性很強,再加上不良媒體的引導,很容易加深企業的負面影響。這種大眾傳播的方式,并不需要很好的文學功底,也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大家能看懂即可,這種扁平化的信息傳播,也很容易被人利用斷章取義,偷換概念,真假混淆。大眾的情緒也很容易被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所誤導,進一步引發對企業的不滿,發布不利于企業的激進評論,并形成惡性循環,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企業一旦陷入風暴中心,就再也難以為自己辯解。
現在企業一旦負面信息被曝光,品牌形象受損,這些負面信息會長久的保存在網絡之中。只要上網搜索,很容易找出來,這更給企業的品牌形象,帶來更為持久的傷害。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在面對品牌危機時,更應該小心應對,努力維持企業的品牌,讓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企業在品牌危機事件中的具體事件和發展勢態,以及大眾的輿論導向,各有不同,所以企業在面臨品牌危機時的處理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現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在企業的危機事件中,必須要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和消費者、權威媒體和大眾進行溝通合作。努力協調好企業自身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之間的平衡,并把企業的真實情況呈現在共眾和權威媒體面前,以便樹立一個積極正面、勇于承擔的企業形象,以此來維護好企業的品牌。企業絕對不能對事件真相遮遮掩掩、避重就輕地糊弄共眾。這時企業已經在風暴中心,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只有做到把真相完全公開,這樣或許可以得到公眾諒解,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建立消費者和企業品牌之間的橋梁。
企業在發生品牌危機時,企業首先要做好內部的公關協調,有條不紊地沉著應對,全面評估危機對企業的影響和發展,并及時跟進事件的全部過程。
品牌是企業的信用和承諾的保證,企業在危機發生之時,一定要以維持品牌的價值為核心任務。在事故中導致的消費者和公眾利益受損時,企業公關部門,要第一時間和消費者取得聯系,進行真誠地溝通,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合理要求,并給予消費者和共眾真誠的道歉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的補償,及時和消費者達成諒解,這樣可以避免危機進一步失控,并朝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
同時,還應及時在共眾和媒體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負有的責任,公開誠懇地道歉,公布各方面都滿意的善后處理,并對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層面暴露的問題進行嚴肅的處理,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改變服務水平和售后態度。就算企業并不負擔主要責任,還是要盡量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提供應有的服務。一定要在危機發生之時,在公眾面前樹立正面良好、認真負責的品牌形象,這樣可以把危機變成轉機,也是宣傳品牌的良好機會。
危機發生以后,企業一定要做好輿論工作,企業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方案,通過權威媒體發布聲明,并在媒體中公開承諾,對事件的處理和責任,及時把后續的工作進程都公布出來,這樣可以主導輿論的方向,避免因從眾的猜測,讓事件的走勢朝不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
在面對危機時,企業千萬不能抱有僥幸心里,希望用保持沉默來蒙混過關。在互聯網時代,會有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最后把企業堆向風口浪尖。最后由于各種小道消息,讓危機變得更加復雜和惡化,最終引起公眾的憤怒,讓危機不斷升級,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太多這樣的案例,希望企業在面對危機時,一定以維護好品牌為目標,盡可能地給消費者、公眾和媒體一個滿意的交代,以此維護品牌在消費者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