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麗
(浙江省泰順縣雅陽鎮中心小學,浙江 溫州 325500)
因小學數學的特殊性質,所以分層教學的實際應用策略應契合小學數學本質,對自身特征進行合理突出。
分層教學中的平等特質主要是指教師、學生在進行信息交流時,應建立平等關系,并使二者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同時占據主體。分層教學分解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架構,建立了民主的教學格局,以此避免學生因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中,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抗拒性。
所以教師應遵循分層教學這一特質,尊重學生的自主想法,充分保持師生之間的平等思想,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解放,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精神進入到和諧化階段的目標,以此達到促進分層教學的目的。
分層教學的開放特質并不是指教師默許學生在課堂中自由活動,而是指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得到身心的全面開放。教師在利用分層教學時,應解除自身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感受到輕松、自主的氛圍,并在足夠寬廣的時間與空間內,充分發揮創造性。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并針對想象實施驗證環節與分組討論。教師應對學生的錯誤思考方向進行正確引導,促使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形式中,數學教師具備對問題的預測能力,并可做好充足準備,但分層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時,一定會衍生出讓教師無法迅速解決、不可預測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即失去了對課堂的掌控力以及自身的權威性,這也是傳統教學形式能長期占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
然而,教師應清楚分層教學的魅力所在,勇于面對問題的不可預測性,以此師生才能突破自我,實現分層教學的真正意義。
分層教學的參與特質主要是指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并令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環節當中。學生在課堂中是否具有參與性決定了學習氛圍,以及問題的反饋效率。因此,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產生積極思維,使其感受到小學數學的趣味性,進而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此外,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需求來安排豐富的學習活動,盡最大限度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互動特質是分層教學的根本特質。在傳統教學形式中,教師對學生的主觀感受選擇了忽略,并秉持著系統化的知識灌輸形態,令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以此促使課堂氛圍緊張化。但分層教學可解決這一難題,其能利用溝通手段充實學生的內心世界。所以教師應當加強對教學互動性的重視程度,并在互動過程中緩解師生關系。
在分層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習成為一種游戲,以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進而宣揚師生相同的主體性。另外,學習過程得以游戲化后,師生的觀念將進行融合,促進創新性的發展。
時間的分層搭配。一節課把握好三個時間層次:最佳時段(1—15 分鐘)解決重點難點。修正階段(10—15 分鐘)進行問題解答
教學內容的分層環節。指教學流程要多層面,也就是說把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連貫的演繹活動,使課程內容由平面向立體、抽象化形象。把一個復雜的問題零刀碎刮,但不支離破碎,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教學程序的分層整合。具體可以分解為以下五個過程:復習,主要針對臨界生和學困生,監督這些學生鞏固、熟記前面所學的知識;?導入新課,出示目標,導入要簡練,意圖要明確,要有新意,有氣勢,有激情,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心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設計分層教學方案時,應首先考慮如何建設一個能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課堂交流情境,進而加深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教師可利用問題之間的矛盾性來建設課堂交流情境,并以此激發學生的課堂交流需求,增加學生課堂交流的原始動力。
課堂交流意愿主要指課堂交流雙方開展課堂交流的想法,而學生只有具備了課堂交流意愿,教師才能順利開展分層教學。在教學環節中,提問是最能直觀激發學生課堂交流意愿的方式,它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質疑,并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然而在師生圍繞問題進行探討時,一定會因此引發新一輪的問題,至此完成分層教學。
另外,在該項策略中教師應當注意三點事項。其一是讓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其二是答案不要過早透露,其三是讓學生的探索心理能夠得到保持。
課堂交流主題是分層教學達成目標的基礎,課堂交流主題的設計教師可以適當參考傳統教學形式的預設教案[3]。但教師應明確,實際教學過程具有不可控性,所以該形式不能成為明確課堂交流主題的唯一策略。另外,教師需學會在教學過程中找尋關鍵詞,并將關鍵詞與預設策略相結合,以此發揮分層教學的核心意義。
結束語:結合資料可以看出,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至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分層教學的特質,并改變課堂格局、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建立與學生的平等地位,進而全面提升小學生數學科目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