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發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中學,安徽 馬鞍山 238200)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教育水平,是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專業發展離不開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才能形成團隊的力量。團隊合作既能為廣大教師提供開放而專業的學術氛圍,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發展對整個集體是有意義的,又能為教師之間創造研究交流和分享的氛圍,有利于激發教師的高層次需要,引領教師自覺地主動學習。團隊合作過程中,各成員圍繞共同愿景,共同研究課程和課題,平等合作,資源共享,凝智聚力,協同攻堅,最終實現共創共榮,比翼齊飛。
首先由備課組長提前一周公布集體備課的內容和要求,主備人在集中活動前將規定內容的教學設計與課件制作好,發給輔備,輔備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主備修改完善后發到備課組qq群或微信群。備課組其他成員仔細審閱,記下個人的想法,留待集體備課時討論交流。
其次,在備課組成員充分醞釀的基礎上,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召開備課組會議集體研討。由主備人就教學資源及課堂教學的各環節詳細陳述設計思路及意圖,重點闡述對《課程標準》的解讀、資源的整合、突破難點的途徑與方法、小組合作的“契入點”及調控、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作業設計的針對性與層次性、教學過程中培優輔差的策略以及上周教學中所遇困惑需要向其他教師請教之處等等。接著其他成員給以講、評、議,講即簡要陳述自己對本課的教學設想,特別是不同于別人的觀點和做法;評是對主備人的設計、觀點進行客觀的、中肯的評價,一般選擇兩三位老師,分別指出其教學設計中的“亮點”、值得借鑒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環節、內容;對“評”環節有異議的地方與其他老師展開討論,討論的過程要體現互動、生成的特點。議是討論主備人提出的疑難問題,或是提出自己認為值得探討的內容、問題等。
最后,備課組長做出小結,歸納組員的意見及建議,提供給主備人及其他教師完善教學設計。主備在規定時間將課件、教學設計的修改定稿重新發到群里,本組所有教師用最終版的資源上課,做到資源共享。
集體備課中,我們在注重教師之間合作交流的同時,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從而獲得合作共贏的效果,對于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教學藝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通過扎實高效的集體備課,我校各個學科教師收獲頗豐,可謂遍地開花。在2018 年度“一師一優課”評比中,我校獲“部優”的2 人,獲“省優”的6人。在2018年度“優質課”評比中,我校獲省一等獎1人,省二等獎2人,獲市級獎項6 人,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生物、歷史、政治、信息等學科。近年來,我校均獲得縣“教育質量優秀獎”。
課題研究是教師硬實力的體現,光有實踐經驗不行,必須上升到理論高度,要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轉變,不斷增強“教學即研究,問題即課題”的意識。我們先后多次邀請市教科院專家梅立新、劉決生教授來校進行課題研究方面的指導、培訓,廣大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增強,學校科研氛圍濃厚。近兩年,縣級微課題結題三項,市級課題(含與共同體學校研究)結題五項,在研市級課題四項。為了給廣大教師提供交流研究成果的平臺,我們設論壇、建qq 群、微信群、公眾號、創客空間等。教師們在交流研究的過程中,慢慢學會了理論思維,提高了科研意識,更新了教學理念,改進了教學行為,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受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帶來的是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廣大教師享受著成功的喜悅,體驗了工作的成就,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是培育優秀校長、教師、班主任的“孵化器”,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地和搖籃,是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集管理、教學、科研、培訓等職能于一體,搭建促進年青校長、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名校長、名師自我提升的發展平臺。
2018 年4 月,我校獲縣教育局命名掛牌的“和縣第二批三名工作室”有三個,分別為:張步力名校長工作室,楊伏芹名師(語文學科)工作室,解傳麗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成員來自縣域內不同學校,他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難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過工作室這個平臺,借力各種活動,分享經驗,互通有無,汲取營養。由個人帶動群體,由一點輻射一片,為縣域內教師的專業成長營造了“人人發展,發展人人”的合作競爭機制,起到了“動力引擎”的作用,真正實現合作共享,互利共贏。
國際經合組織(OECD)2004 年從五個方面界定了卓越教師的標準:對所教領域方面有堅實的知識儲備;具有良好的教與學的基本技能;反思與自我批判能力;尊重他人,共情的能力;良好的教學活動管理能力。可見,固本培元(固其本,深其源)是增強教師內力的關鍵。教師終身學習積極儲備知識并批判、反思、消化、吸收,十分重要,只有堅持“做”“學”“思”的結合,才能練就過硬內功,獲得永久健壯的不竭動力,真正實現“源遠流長”,“厚積薄發”。學校成立的“喜雨亭書社”,歷經數年,正不斷壯大,書社積極倡導教師“與書為伴”,“書香涵養校園,悅讀點亮人生”,“百年文化,沃我校園”,定期開展教師讀書沙龍活動,培養教師深厚文化底蘊,使廣大教師成為有涵養、有知識、敢于創新、有人格魅力的新型教師。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不善于合作的教師,他走不了多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社會。”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一個教師只有融入集體,依托團隊,才能得到最快的進步和成長。基于上述觀點,我們始終堅持團隊發展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之路,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為教師的專業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