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琬珺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0000)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日趨嚴峻。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資源,只有處理好高校、政府、社會的關系,使畢業生充分就業,才能把這部分潛在資源變成現實的生產力。近些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創業創新,尤其是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對此應該將大學生就業創業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運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進行更有效的解決,因此需要在這方面進行創新探索,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很多大學生缺乏就業創業競爭力,難以滿足市場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大學生自身來看,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就業上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就業觀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期望值高,缺少主動進入就業市場競爭或者進行創業的意識,很多大學生的自主擇業決策能力差,專業知識能力、思想道德素質、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就業能力不足;其次,從高校教育方面分析,對于就業指導機構的資金和設施的投入不足,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這些人員缺少人力資源專業水平,實際工作中缺乏針對性,指導內容簡單,指導方法單一,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基本上只是限于招聘信息發布、就業手續辦理等方面,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從勞動力市場角度來看,目前的勞動力就業市場缺乏規范性,沒有形成統一化的就業市場,市場運行機制不合理,對于用人單位沒有進行嚴格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存在競爭不公平的現象。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為了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就需要進行深化改革創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和社會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努力實現全社會參與,通過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市場化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建設高等學校就業服務市場。高等學校是培育大學生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必須進行深化改革,努力建設高等學校就業服務市場,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促使他們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可以脫穎而出。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將專業市場與人才市場進行有效結合。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背景下,社會分工更加明確,更加需要專業化人才,所以必須要重視專業調整,提高大學畢業生專業能力。要更加重視就業指導的開展,在新生一入學就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指導,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要積極尋求校企合作之路,人才培養要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符合,可以采取訂單式培養的教育模式,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實現雙方共贏的目標。
(二)建立社會中介機構就業市場。為了發揮社會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當中的重要作用,還應該注重建立社會中介機構就業市場,這些公司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求職方面的培訓指導,幫助他們尋找滿意的工作,同時也為用人單位招聘提供所需要的人才。為了推動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的統一規范化發展,就要從我國國情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建立大學生就業市場體系,可以建立非營利性的就業服務組織,可以利用互聯網發布招聘信息,或者出版相關刊物進行就業指導,也可以鼓勵建立合法的營利性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為大學畢業生提供職業要求信息,并且要培養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從業人員,并進行職業資格認證,避免出現欺騙等就業市場亂象,真正形成一個統一規范化的就業市場,為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禁止出現暗箱操作,保證人才競聘的公平性和開放性。
(三)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把控職能。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措施,比如“三支一扶”、臨時公益性崗位招聘等等,并且還提供了更為優質的補償優惠激勵,包括提高工資補助,優先安排晉升和深造的機會等,大力鼓勵“創業創新”,通過加大就業政策引導,可以說創設了有利于畢業生就業的良好環境。基層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于基層,幫助農村、邊疆等地區進行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前高校市場體制尚未完善,一些市場行為存在盲目性,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更好的實施市場化運作,根據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專業調整,合理控制高校的招生規模。
總之,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應該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市場化進行創業探索,充分發揮高校、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下,促進大學生更好的實現就業創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重要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