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孌
(武漢大學離退休工作處,湖北 武漢 430072 )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 年底,我國60 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已經達到24090 萬人,在總人口數量中占比17.3%。65 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數量為15831 萬人,在總人口數量中占比11.4%。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某個國家或地區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達到10%,或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這個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我國60 歲及65 周歲以上人口占比均已超標,人口老齡化嚴重,伴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傳統的養老模式無法滿足社會發展所需,因此本文對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所存在的普遍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兩位老人的贍養由幾對夫妻共同承擔,父母由子女輪流接管照顧,所需承擔較小,家庭養老成為了主要的養老方式。隨著計劃生育的施行,多子女家庭減少,獨生子女家庭增加,逐漸形成了一對年輕夫妻需要贍養多位老人的局面,家庭養老成為了眾多獨生子女的負擔,一方面要撫養孩子,另一方面贍養家中老人,年輕的獨生子女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家庭養老實現難度越來越高。
和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不同,我國是在相關養老保障制度還未完善的時候迎來的人口老齡化,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所需。首先是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并不健全,部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差距,其次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服務機構數量不足,相關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不能滿足龐大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需要。最后是迅速增長的“空巢”現象,受到傳統觀念以及經濟能力的影響,許多老人不愿到養老機構養老,獨自一人居住,“空巢”現象潛藏著老年人的安全危機,由于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當出現緊急情況時,不能做出有效的自救措施,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而且受到長期獨居的影響,許多空巢老人會有心情郁悶、沮喪、愁容不展的表現,甚至會有自責或是責備子女的傾向,認為自己對不住子女,沒有做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又會覺得子女只顧著自己,讓老人獨守空巢,由此產生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健康。
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結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把每個獨立的家庭作為核心,將社區的專業化服務作為依托,為每一位獨自居家的老人提供幫助,解決獨居老人的生活困難。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將老年人的需求分為物質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情感及心理慰藉需求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物質生活需求包括了老人生存必須的物質條件,衣食住行以及提供相關幫助,保證老人生活的物質所需。第二部分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了老人的文化娛樂所需,包括下棋、打羽毛球、秧歌等日常娛樂所需。第三一部分則是老人的情感及心理慰藉需求,老人長期的獨處會導致心理產生負面情緒,通過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和老人聊天溝通,拉拉家常,與老人一起開展自發的文明勸導活動等,讓老人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老人情感及心理慰藉所需。
作為新型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1.投入小,經濟及社會效益回報高。和以往的機構養老相比,居家養老依托已有的老年公寓、托老所、醫療機構等機構設施進行入戶服務,不需要新建養老機構,省去了新建相關建筑及設施的成本,建設出了“沒有圍墻的養老院”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在低成本投入的同時帶來高額的社會效益。
2.費用低,絕大多數家庭能夠承擔。居家養老服務和家政服務這種市場化服務不同,是一種公益性或者準公益性的服務,家政服務價格完全受到市場變動所操控,其存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盈利,因此收費較高,而居家養老服務的目的更多是為了社會利益,在收費的時候采取優惠價格,對于條件過于艱苦的家庭不予收費。
3.專業性強。居家養老模式的相關工作人員都要經過專業的培訓,雖然現有的許多家政養老服務公司員工也經過一定培訓,但專業程度和居家養老模式的員工相比還具有一定差距,居家養老模式對于相關護理人員有專業的醫療護理、醫療急救知識等專業節能要求,這些是普通的家政養老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所不具備的。
雖然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能夠很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但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發展時間較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1.發展速度慢,地區供求失調。居家養老服務是屬于公益性的服務,收費較低,經濟來源除了部分收費以外靠政府支持以及社會愛心人士支持,并不能實現有效的盈利,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因此發展速度較慢。而這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又受到老年人的歡迎,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增加,政府及社會愛心人士支持不足以滿足這么多居家養老服務運營所需,只能選擇部分社區發展,地區供求失衡。
2.服務內容單一,人們的需求分為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大需求,對于老年人來說,這些需求也是必須的,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應該是包含了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情感及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在現行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中,大部分只滿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醫療保健需求,對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情感及心理慰藉等方便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
3.服務人員水平層次不齊。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要求服務人員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經過專業培訓并了解基礎的醫療護理、醫療急救知識。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大部分是下崗職工以及社區行政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具備專業社工技能,服務人員水平層次不齊。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區居家養老將會成為養老趨勢,針對社區居家養老當前所普遍存在問題,探索相關策略尋找解決措施顯得十分重要。
1.引入市場機制,增加資金收入。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施行需要大量資金,光靠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提供的資金不能滿足運行所需,因此需要適當的引入市場機制,改變政府提供運營資金的單一投入模式,形成以政府為引導,將運營收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社會愛心人士捐獻進行輔助的多元化投入模式。
2.增加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建設相關文化生活設施,積極引導老年人參加活動,將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情感、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務也加入到服務內容中來。
3.建設專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隊伍。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并建立獎懲機制,獎勵優質服務人員,批評處罰工作態度惡劣的服務人員,提升現有的養老服務隊伍人員文化水平及專業技能,提高隊伍總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