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娉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洞庭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平原區有良田1000萬畝,以種植糧食、棉花為主,是我國十大農業生產基地之一。關注洞庭湖區土壤資源的保護,才能確保糧食的安全,保障人體健康。但長期以來洞庭湖上游沿途礦產的開發和湖區周邊分布的眾多工業企業的生產,使許多金屬礦質元素和大量污染物排入湖區水體,各種渠道進入水體中的污染物又沉積在土壤中;湖區發達的農業生產采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更是導致大規模農藥、化肥的噴施造成土壤面源污染。而土壤的污染直接導致糧食生產的質量不達標,以往的魚米之鄉的糧食被檢測出重金屬含量超標,茶園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也直接影響到洞庭湖區內茶葉整體品質的下降。面對如此嚴重的湖區土壤污染問題,至今為止我國卻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對洞庭湖土壤資源進行保護和管理,這就給湖區土壤資源保護留下了法律空白。
國外對于湖區的土壤資源保護主要集中在對于湖區濕地的保護角度。美國的濕地面積分布非常廣泛,對濕地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在早期美國對濕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海濱鹽化地和紅樹林沼澤的研究,同時在上世紀80 年代末,完成了對美國境內濕地資源的編排和繪圖,高度重視濕地的生態系統、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為之后濕地保護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奠定了基礎,同時確立了美國濕地保護立法方面研究的方向。現今美國還成立了擁有一千多名正式會員的研究濕地的專業學術團體“濕地科學家協會”,該協會每年都會召開專門針對濕地研究的學術討論會,從不同角度對濕地進行研究。
英國作為濕地公約締約國,其濕地資源非常豐富,為了加強對濕地資源的保護,英國構建了歐盟和國際條約、中央政府法律和各聯邦法律三大部分構成的濕地保護法律體系。由于英國濕地的所有權有國有和私有之分,對于國有濕地主要通過政府的嚴格監管予以保護;而對于私有濕地則是通過公共購買或者簽訂行政合同的形式來進行監管和保護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制度是英國采取的最主要的保護方式,成立濕地保護的專門機構對濕地自然保護進行統籌管理,而政府各部門在各自所管轄的范圍內幫助濕地保護的專門機構開展工作,這是英國濕地管理方面的鮮明特征。為了激發公眾參與濕地保護的熱情,英國政府盡可能的將濕地保護地區所帶來的資源效益分享給與濕地相關的居民。
德國也在湖泊濕地保護層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比如德國在1959 年就與奧地利、瑞士合作成立了博登湖國際水域保護委員會(簡稱IGKB),在開展國際合作的過程中制定了一些列環境保護政策來保護和治理博登湖。
日本由于自身資源的匱乏,其相當珍視本國的自然資源。日本也沒有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綜合立法,但是卻有很對法律中都涉及對濕地的保護。比如,對濕地系統中特定區域或者某個自然資源的保護:《河川法》《自然保護法律》《瀕臨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還有對濕地生產開發活動進行管控的法律:《漁業法》《水污染控制法》等。在對琵琶湖的保護方面日本擁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寶貴的參考,日本在湖區保護方面非常重視協調和公眾參與管理。
縱觀國外的研究狀況,仍然沒有專門針對湖區的土壤資源保護的規定,對于湖區土壤資源保護參照水污染防治法或者參照土壤資源保護的規定適用。但是這樣忽視了湖區土壤資源的獨特性。
《土地管理法》作為一部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的法律,其涉及湖區土地資源保護的規定在第三十九條,對圍湖造田的行為做出了禁止性的規定,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湖。這一規定是通過限制土地資源擴張的方式來恢復湖區的生態環境,這僅僅是土壤資源保護的一個方面。現今湖區土壤資源利用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這種原則性的規定過于片面,不利于保護的有效開展。當然《土地管理法》作為一種普適性的法律,其規定也可以適用于對湖區土壤資源的保護,只是缺乏針對性。
在《水土保持法》中為了防止湖區水土流失做出規定:要求在河流的兩岸以及湖泊和水庫的周邊,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或者有關管理單位應當營造植物保護帶。禁止開墾、開發植物保護帶。
于2018 年正式頒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使得防治土壤污染領域有了一部綜合性的法律作為指導,但是該法并沒有涉及對湖區土壤資源保護,湖區土壤資源的特殊性還沒有得到重視。
綜上,專門針對湖區的土壤資源法律層面的保護還處于缺位的狀態,對于湖區土壤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行為缺乏法律依據,導致湖區土壤資源的功能不斷下降、面積出現萎縮的現象。
《水污染防治法》只是原則性的規定了組織開展江河、湖泊、濕地保護與修復,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源涵養林、沿河沿湖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等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
而目前只有《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是專門針對某一特定湖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政法規。其規定雖然是針對太湖這一特定湖區,但是它也反映了湖區一些共同的問題,比如:要在太湖流域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同樣也規定了不得在太湖岸線圍湖造地。而這些問題在洞庭湖區域同樣存在,也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保護。
我國雖然濕地的類型豐富,數量眾多,但是我國卻沒有一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基本法律,而是將濕地作為環境資源的一個資源類型納入環境保護的部門法中予以調整。2014 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在第二條對環境進行界定時,首次將濕地納入了環境的概念中,作為環境的要素之一,使濕地的保護有了法律依據。
其他的法律法規中有的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做出了規定,濕地作為自然資源的一種必然受到調整和保護。比如:《憲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壞自然資源”;在刑法中還專門針對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有的法律專門對濕地中的某個要素進行保護和調整,比如: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保護和調控濕地水環境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還有對濕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進行規范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漁業法》等。
2000 年《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正式頒布施行,該計劃提出了關于濕地保護的行動綱領與指導思想,其中洞庭湖被列為了國家重點濕地。2005 年,國務院發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把洞庭湖列入了濕地保護與恢復的重點工程范圍之內。2013 年國家林業局頒布《濕地管理規定》,明確了濕地保護范圍,進一步確立了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對于洞庭湖的保護在立法上大多是一些總體性、原則性的規定。而零散地分布在法律法規中有關于對湖區、對土壤資源保護的法律規定,缺乏從洞庭湖的地方特性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洞庭湖區土壤資源保護的立法,而且現行涉及到洞庭湖區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定還零散地分布在一些地方性法規以及政策性文件中,對于湖區土壤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將其納入水資源方面從湖區的角度加以保護,要么從土地資源方面禁止圍湖造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湖。。湖南省制定的與洞庭湖有關的地方性法規主要有《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湖南省漁業條例》《湖南省外來物種管理條例》《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辦法》等,這些法規大多是從規范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角度出發,對于湖區自然資源保護的內容就比較少,而專門針對洞庭湖區土壤資源保護的內容就更少了。
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中也只粗略的規定了要求采取措施加強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保護水土資源。
這些規定都無法體現湖區土壤資源的特色,湖區土壤資源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湖區水體狀況的影響,湖區土壤資源在與水體長期進行能量互換的過程中,也產生了污染因子的動態交換。現行的法律法規很難權衡到洞庭湖區土壤資源的特殊性,使得其脆弱的生態環境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
目前對于洞庭湖區土壤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來進行的,已經建立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這五個保護區最早的是于1984 年成立,1993 年升級為國家級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位于岳陽市;另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于2013 年升級的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位于漢壽縣。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1991 年建立的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沉江市;2000 年建立的集成麋鹿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華容縣和2001 年建立的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湘陰縣。每個自然保護區都各自成立了自己的管理機構,洞庭湖區作為一個整體,被人為地分割成多個部分被分別進行管理和保護。而由于各個保護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尤其是東洞庭湖作為洞庭湖的主體部分,其自建立以來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爭取了充足的資金,為保護區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由于政府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各個保護區取得的工作成效也不一致。
而非自然保護區內的湖區土壤資源的保護則依賴于具有普適性的保護土壤資源的法律法規,由土壤所在地的政府根據職責實行監管。而具有普適性的法律法規是針對普遍性問題,洞庭湖區土壤資源的實際情況具有自身特點,與普遍情況不完全一致,這種普適性的規定缺乏操作性和針對性。
2007 年6 月份,湖南省政府下發了《關于成立洞庭湖濕地保護委員會的通知》,正式成立了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委員會。2007 年12 月14 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立,將帶動和加快洞庭湖地區的生態建設進程,為洞庭湖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和“綠色湖南”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
近年來,在湖南省立法機關、湖南省政府、學界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洞庭湖區的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獲得了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但是迄今為止,我國也沒有就洞庭湖區的土壤資源保護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或者制定相應的管理條例,也沒有形成符合自身情況的管理體制。在這樣的情形下,開展洞庭湖區土壤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