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平 李杏崧 方濱
在正常生理條件之下,口腔中所寄居的細菌種類高達10余種,以此維持口腔狀態的平衡,確保口腔唾液pH值能夠維持在6.6~7.1。行機械通氣干預的患者,其需要長時間的禁食,于機體內留置胃管,通過人工氣道建立、補液等方式,均會對機體代謝情況產生不利影響,且大量抗生素藥物的應用,直接導致口腔內部菌群失調,導致pH值與正常值差異較大[1]。而口腔內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和移動,將直接導致口腔中的牙菌斑細菌進入下呼吸道,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所以本研究就加強護理對重癥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的影響與預防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展開論述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收治的200例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間>48 h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00例。實驗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5.45±11.12)歲;經口器官插管患者72例,行氣管切開干預患者28例;人工氣道保留時間為4.23~33.61 d,平均人工氣道保留時間為(16.58±8.59)d。對照組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45.59±11.37)歲;經口器官插管患者73例,行氣管切開干預患者27例;人工氣道保留時間為4.54~33.82 d,平均人工氣道保留時間為(16.72±8.6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采用西吡氯銨含嗽液進行口腔護理,西吡氯銨含嗽液(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65),用法用量為刷牙前后或需要使用時,15 ml/次,強力漱口1 min,至少2次/d。實驗組采用加強護理干預,方式如下:①采用pH試紙對患者的口腔分泌物開展pH值測定。②根據測定的pH值檢驗結果,合理選擇口腔護理液進行護理,若患者的口腔pH值<6.6時,則需要患者應用西吡氯銨含嗽液進行干預,應用劑量以20 ml為宜,對口腔進行3 min的沖洗后,采用濃度為2%的碳酸氫鈉對口腔進行沖洗和擦洗。若患者的口腔pH值>7.1時,需要應用西吡氯銨含嗽液進行干預,應用劑量以20 ml為宜,若口腔內部存在異味,可先采用過氧化氫進行沖洗。③在口腔護理完成之后,2 h后開展pH值測定。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情況,對口腔黏膜是否存在異常情況,是否存在異味情況進行觀察,并提取口咽部位的分泌物,依照常規的微生物化學檢驗方式開展細菌培訓,對不同時間點的口腔護理均值進行記錄。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口腔pH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口腔pH值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發生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口腔pH值動態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口腔pH值的異常與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相關,如果患者的口腔pH值水平下降至5.0~5.5時,則口腔中的細菌無法被抑制[3]。在口腔酸性環境之下,則極易出現白細胞溶解現象,導致溶酶體酶大量釋放,誘發局部組織損傷情況的發生,所以該情況下口腔感染和口腔潰瘍情況時有發生,也將誘發口腔內細菌的大量繁殖,此時會導致口腔分泌物數量的增加,引起口腔中的細菌含量有所提升,以此提升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大多數的細菌均于口咽部位產生,有70%的重癥患者在氣管插管后的24 h內可分泌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及流感嗜血菌等病菌,這三種病菌均屬于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致病菌種,通過采用2%濃度的碳酸氫鈉對其進行干預,能夠有效對病菌進行沖洗。根據患者口腔pH值合理選擇口腔護理方案,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通過采用濃度為2%的碳酸氫鈉開展口腔護理干預,有利于對口腔酸堿度迅速發揮優化作用,以此使得pH值與正常值相接近。藥物應用過程中,能夠有效對蛋白酶發揮溶解作用,對有機物進行清除,對細菌生長環境產生破壞作用,以此發揮對應的抑菌和殺菌作用[4]。含漱液的應用成分包括甘油、甲硝唑等藥物,其抗菌作用廣泛,殺菌作用明顯,于口腔內能夠有效抑制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且該藥物中攜帶陽性電荷,在進行口腔沖洗的過程中能夠對存在陰性電荷的牙齒產生吸附作用,有利于對斑塊及口腔黏膜表面產生吸附作用,以此產生彌散,釋放藥效,發揮光譜的抗菌作用。通過利用西吡氯銨含嗽液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能夠在無氧環境中將硝基還原成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氨基,其在細胞DNA的代謝過程中將發揮作用,提升細菌的死亡速度,還能夠對藥液作用發揮延緩作用,穩定藥物使用效果,混懸藥液,能夠盡可能的降低細菌及毒素對口腔黏膜產生的侵襲作用,提升口腔黏膜的抵抗能力和代謝能力,確保口腔黏膜的完整程度,其于口腔中發揮著防御作用,能夠降低口鼻咽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下漏情況,對定植菌的移行產生抑制作用,能夠延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5]。由于臨床領域,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進行預防屬于臨床護理重要內容,也屬于系統化的綜合護理內容,其對醫療質量的提升存在關鍵作用,為更好地降低呼吸機應用時間,合理應用抗生物藥物,降低醫院內存在的致病菌于口腔部位定植的可能性,必須強化護理工作中的呼吸道管理,所以開展合理有效的口腔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利用合理的口腔護理措施,以降低口腔黏膜持續受到口腔內部酸性環境的影響,盡可能的縮短口腔黏膜受損時間,提升口腔黏膜自我修復速度,對牙菌斑進行清除,對細菌生長產生抑制,降低口腔細菌定植風險,確??谇坏臐駶櫝潭?最大程度降低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6]。
研究表明,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口腔pH值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發生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口腔PH值動態變化對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存在一定影響,采用合理的臨床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能夠穩定口腔pH值動態,降低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采用加強護理干預,根據患者口腔pH值采取對應護理措施干預,能有效穩定口腔pH值動態,降低口腔異味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口腔平衡,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