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
“萬磁王”是美國漫威漫畫旗下的一個反派人物,初次登場于《X戰警》,是X戰警的頭號死敵。萬磁王本名馬克思-艾森哈特,具有超能力,可以利用自己強大的磁場操控武器,甚至可以控制地球磁場并且利用磁場讓自己飛起來。
本次教育活動以萬磁王這個角色為主題進行課程教學,以核心概念“磁疇”從微觀角度理解宏觀磁現象的原理,并加以拓展延伸。利用動漫角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結合對比、類比、假設、實驗論證、做中學、猜想驗證等科學方法,通過“初識萬磁王”“科學解密萬磁王”“如何打敗萬磁王”3大環節對磁現象進行全面剖析和探究,在與萬磁王的較量中學習相關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活動定位與目標
活動定位
山西科技館開發的“博士的密室”系列課程,是針對聲、光、電、磁、力等物理學科不同領域的專項教育活動。其中,萬磁王活動是與磁現象有關的教育活動,注重激發學習興趣,滲透科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探究揭示科學規律。
受眾契合
活動面向10~11歲目標群體,該階段學生對磁鐵已經有一定了解,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對磁鐵比較感興趣,但是對磁鐵的性質認識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僅僅停留在磁鐵能吸鐵的認識層面上,缺乏直接經驗和系統認知。本次活動通過較高的自主參與度,引導學生利用科學方法對磁現象的本質由淺入深進行了解和探究。
活動目標
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了解磁化的原理并能加以解釋;理解并學會繪制磁感線;了解磁性材料的居里溫度。
科學探究:掌握對比、類比、假設、實驗論證、理想模型法等科學探究方法。
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鉆研心;培養利用科學方法驗證觀點的科學態度;嘗試運用學到的科學方法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通過探究磁鐵的性質和特點,了解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明白磁性材料在各個行業領域的重要作用。
活動內容
初識萬磁王
·教育活動主題引入
通過《X戰警》萬磁王出場的鏡頭片段,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磁現象。通過教師扮演萬磁王的角色,戴上鑲嵌釹磁鐵的手套,輕松收集桌面上的鐵磁性物件,從而激發學生對于磁現象的興趣。
教學分析:小學生對于磁鐵的認識主要來源于課本和生活常識,對于磁現象的相關理論還未經歷深度學習,教師借助多媒體和動漫角色扮演等手段,將學生帶入一個輕松有趣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對于磁現象的探究興趣,從而逐步引出后面的教學內容。
·實驗驗證
認識鐵磁性材料:強大的萬磁王,會吸走什么東西呢?通過磁鐵對紙張、銅片、鐵絲、鈷、鎳絲、塑料等物品的吸引,區分認識鐵磁性材料有哪些。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鐵磁性材料除了能被磁鐵吸引,還具有什么特點。
觀察磁化現象:準備磁鐵、鐵釘、鐵片、鎳絲等材料,先用棉線把它們吊起來,觀察是否具有方向性;再分別用磁鐵摩擦這些物體幾次,觀察它們的指向;用這些材料靠近鐵屑和曲別針,觀察它們是否具有了磁性。
教學分析:學生知道磁鐵具有磁性,但對磁鐵可以磁化鐵磁性材料往往處于模糊的認識階段,在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鐵磁性材料以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將鐵磁性材料磁化,加深學生印象。
科學解密萬磁王
·了解磁化的原理
學生利用展項“鐵釘橋”了解磁化的原理。觀察展項可看到,隨意放置的鐵釘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統一方向,井然有序。這種現象可類比成鐵磁性材料被磁化時內部的微觀變化。然后,讓學生充當磁疇,從不同方向通過繩子拉動桌子。由于拉力方向不一致,桌子很難被拉動,而當大家統一方向、齊心協力時,桌子就被很輕松地拉動了。
教學分析:磁疇是一個比較深的概念,通過展項和游戲進行類比、模擬,可以將原理形象生動地加以簡化,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展項現象遷移到磁疇磁化的原理中,并且通過拔河的小游戲,親自體驗鐵磁性物質被磁化以后產生磁力的轉化過程。
·探究磁感線
磁鐵或者被磁化的東西依靠什么隔空作用呢?讓學生大膽進行猜想,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3種方法層層遞進地認識磁感線。①類比法,通過吹風機吹動紙帶類比磁場的物質性。②轉換法,在磁鐵周圍撒上鐵屑,觀察磁場的大概形狀,通過鐵屑的分布推斷磁鐵磁力的大小分布,進一步將鐵屑換成小磁針,變成一個簡易的磁針板,根據磁針轉動方向試著辨別磁場的方向。③理想模型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在紙上試著畫出磁感線,比比誰畫的更準確。
拓展活動:立體磁感線DIY。常見的平面磁感線具有一定的弊端,容易讓學生形成磁場僅存在于一個平面上的錯誤認識,不利于形成空間概念。那么,如何能顯示出磁感線的立體模型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實驗,并準備鐵屑、磁鐵、容器、大小不同的玻璃、玻璃膠、甘油等物品,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最終呈現出理想的立體磁感線效果。
教學分析:前面已經利用鐵屑、磁針通過類比等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到了磁感線,那么立體的磁感線探究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已經學到的方法自主設計,教師只起輔助指導作用。
如何打敗萬磁王
·探究打敗萬磁王的方法
“剛才我們了解了萬磁王的特異功能,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夠打敗萬磁王呢?”教師布置任務,如何能讓磁鐵的磁性消失。學生分組討論,進行方案制訂和探究。學生往往會想出破壞磁鐵、改變介質、改變溫度等方法。接下來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驗證,最終讓學生自己發現磁性材料的“居里溫度”這一特性。
·制作居里發動機
通過磁性材料的居里溫度這一特性,可制作一個不停運動的居里發動機。將鐵絲彎成Y字型,中間套在圓木棒上,2個分叉保持長度一致,前端固定磁鐵達到磁化吸引鐵絲的作用。磁鐵與鐵絲之間放蠟燭燃燒。Y字形鐵絲由于溫度的升高和降低,不斷被磁化和消磁,于是便不斷地被反復吸引,形成一個類似永動機的運動結構。
教學分析:居里溫度的概念不要通過講授的形式給學生灌輸,利用任務驅動,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點與亮點
圍繞動漫主題詮釋磁學現象
以動漫角色貫穿活動,可以把枯燥的磁學教案變成具有趣味性的劇本,通過對萬磁王的層層了解,將課本知識和科學方法相互融合,讓學生不拘泥于課本,而是從另一個視角學習有關知識。
科學方法的滲透
在課標基礎上展開深入探究,使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方法解決不同問題,在通過課程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類比、假設、論證、模擬等科學方法,并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