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巖 楊軍
“中國夢·百年潮”尋訪來自百名最美書記的故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一百年風雨兼程,一世紀滄桑巨變。
2020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就黨的根本利益立場、民主政治理念、現實執政方略等方面,系統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基因密碼——人民至上的基本價值理念。他在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回想起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時提到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屏息凝望百年黨史,體現的不正是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嗎?
中國社會的百年變遷,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向黨的一百歲生日獻禮,時代報告雜志社聯合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發起“中國夢·百年潮——獻禮建黨100周年”系列尋訪活動——
尋訪鄉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企事業單位黨委(支部)書記及優秀共產黨員100人,用報告文學的手法全景化、立體化深入探尋他們的故事,挖掘他們在偉大復興中國夢歷程中所堅守的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即日起,我們面向全社會征集優秀黨支部書記的故事,字數3500~8000為宜,擬在《時代報告》特設專欄“中國夢·百年潮”刊發,于2021年7月1日建黨100周年到來之前結集成書出版。
1994年,20歲的闕傳孔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外打拼做生意,不但開了制鞋廠,而且還經營著一家摩托車行。
2000年年底,經鄉政府推薦,村民選舉,在外經商的闕傳孔被推上了睢縣董店鄉闕莊村黨支部書記的位子上。至此,他二話沒說,毅然放下蒸蒸日上的事業,走馬上任。
從2000至2020年,從青春年少至中年漢子,這一干就是20年。20年,他用一顆赤誠之心,將生命之根深深地扎進這片黃土地。用生命之火把曾是黃沙滿天飛、處處是荒蕪的沙土窩變成了推窗聞花香、閉眼聽鳥鳴的世外桃源。2020年七月頭伏的第一天,記者走進這個被評為“省級森林村莊”、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闕莊,見到了這個有血有肉、真誠奉獻的村黨支部書記闕傳孔。
謀篇布局,從實際出發
闕傳孔回到家鄉后發現,路還是那條路,溝還是那條溝,“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讓村里的年輕人仍然遠走它鄉。變通,變通,唯變才能通。上任伊始,闕傳孔心緒難平,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燃起了一個共產黨人壯懷激烈的雄心壯志。
修路,是闕莊村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打通闕莊村的發展之路,更是打通闕莊村的經濟命脈。
修路,談何容易?村集體經濟為負數,產業為零。沒等大伙發話,闕傳孔說資金自己想辦法解決,為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他把自己和闕莊村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一年多過去了,闕莊村的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連接村外的那座年久失修的橋也架起來了,貧困的村落與現代的世界聯起來了。
群眾窮,怎么干?靠傳統的種植花生、小麥等經濟作物挖不了窮根,摘不了窮帽。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擴大發展睢縣闕莊村金銀花種植基地的必然選擇。2007年10月,通過鄉政府牽線搭橋,依托土地資源,闕傳孔審時度勢,以“四議兩公開”方式引進商丘市百川藥業公司金銀花種植與加工基地項目,成立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以金封9號、九封1號等品種為主打,把產品質量視為發展的生命,金銀花種植基地與哈藥集團世一堂百川藥業有限公司簽訂了長期收購協議。項目落地后,闕傳孔成了大忙人,他每天都要到地里看金銀花的長勢,一有空閑還要到網上、書上找資料,學習金銀花種植的相關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努力,金銀花種植面積已占總種植面積的50%以上,闕莊村4個村民組265戶人家1055人,只采花一項,村民每戶每年就多收入六七千元。經過幾年的健康發展,金銀花種植成為當地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
2018年,闕莊村村民種植金銀花由原來的200畝發展至500畝,年產金銀花干品40多噸,銷售收入636萬元,社員每戶年均增收7513元,帶動當地300多戶農民從事金銀花產業,1000多人脫貧致富。
“采摘一斤2塊5毛錢,現場結算,干半天的活,也能收入60多塊。”在金銀花采摘基地,闕莊鄰村趙莊村民張瑞花一邊摘著花,一邊與記者聊著天。她今年58歲,家里有五口人,丈夫前年去世,留下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從開始種到采摘,她摘了十多年,已成了采摘的老手。最多時一天能掙70元多,尤其是旺季,方圓圈的群眾來這里摘金銀花的達百十人,說說笑笑就把錢賺了。與她一起干活的都是方圓鄉鎮的群眾。
從2007年就在闕莊村承包土地的婁淵斌,說他在這里已干了13年,和村里的群眾都成了一家人。說起金銀花的效益,他說除去地租、種子、肥料、水電等雜七雜八的,一年下來,金銀花富了當地的村民。
通過土地流轉引領群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目前,金銀花、山藥、村辦企業已成為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及財源滾滾的“綠色銀行”。
信念為旗,促富民強村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以前每到過完年,看到去慈溪的大巴車拉走村里上百位年青人出去打工,闕傳孔的心都疼得滴血。村里的年輕人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村子越來越窮。如何吸引人才“回流”,讓他們返鄉創業,是闕傳孔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闕莊村扶貧產業園,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標準廠房機聲隆隆,走進廠區,只見幾十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打包、裝車。記者與睢縣塑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少陽聊起今年的行情,他笑著說道,疫情期間,他的工廠受影響不大,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現公司員工1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42人,主要生產水果框、蛋框、純凈水桶、礦泉水瓶等十余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