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晨 李春芬

2019年,在慶祝建國70周年之際,年屆86歲的他,又榮獲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榮譽勛章。
荊文超有著苦難的童年和勵志的人生,他的心里始終裝著人民。不論是當基層的公社書記、縣委書記、鄭州市陸渾灌區指揮長,還是身為長江三峽經濟發展總公司經理,他總是孜孜以求,給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
他像一棵大樹,堅守著大地給人們以陰涼;他像一滴水,折射著太陽的光輝;他像一本書,蘊含著人生的美善;他用生命詮釋著他的事業,縱觀他的一生,讓我們蕩氣回腸,讓我們高山仰止。
興修農田水利? 力爭糧畝產過長江
荊文超,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魯莊鎮。這里十年九旱,相傳,商湯時代因大旱七載,湯王曾在這里設壇祈雨。據縣志記載,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崇禎三十年、清朝康熙年間直到民國時期,由于干旱,“人民有糧者十無二三,榆皮、草根皆盡” “以人為食,餓殍橫野,流亡載道,村落為墟……”
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的他,備嘗干旱的苦澀,自小腦海里就種下了用水改變家鄉面貌的愿望。
荊文超,1964年調任孝義公社副社長、社長、革委會主任之后,發現這個公社由于水利不興、五谷不收,全年糧食平均畝產僅99公斤,年需國家統銷糧175萬公斤、糧食救濟款10萬多元。根據黨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開展生產救災”的指示精神,組織各個大隊充分利用地處縣城交通便利、信息靈通、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從磚、瓦、灰、沙、石等小型建筑材料搞起,逐步發展壯大村辦集體企業;由小到大,逐步積累,實現了村村有企業;公社建立了多種經營辦公室,先后辦起了機械廠、電磁喇叭廠、耐火材料廠、拖拉機站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社辦企業,年純收達百萬元以上。社隊工業的發展,不僅使廣大農民“災而不荒”,恢復了生產元氣,而且為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和物質基礎,各個大隊充分利用洛河沿岸水位較淺、地面徑流較多的有利條件,以社隊企業的利潤積累為載體;打深井,挖蓄水池,建提灌站,掀起了以治水為中心內容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經過8年的艱苦奮斗,孝義公社農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水澆地面積成倍增長,1972年實現了水利化,糧食平均畝產過了“長江”,達到400公斤,比1964年翻了3番多,向國家貢獻余糧200萬公斤,該公社也被評為全縣社隊企業和農業戰線的先進單位。
興修陸渾灌區? 惠及萬民生活
1978年,一紙調令,讓荊文超到陸渾灌區工程指揮部,任鄭州指揮部指揮長。
陸渾灌區工程是豫西地區最大的水利灌區工程,灌渠總長374千米,有建筑物1100多座、大型隧道43條,總長3.2萬米,此工程由省水利廳牽頭,組織鄭州、洛陽、平頂山3市下屬的嵩山、宜川、汝陽、偃師、臨汝、滎陽、鞏縣7個縣聯合修建,涉及灌溉面積180萬畝,全工程上了3萬人,鞏縣出動五千,從1970年上馬,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和國民經濟的興衰,曾三上三下,延續20年,于1987年鞏縣內東一干渠竣工通水告一段落。這期間,荊文超出任鞏縣縣委副書記,抓農田水利建設。
1981年,工程修到偃師境內,再前進幾十里就進入鞏縣境,就在這時,因國家暫時遭遇經濟困難,陸渾灌區工程面臨被砍掉的危險,這樣在灌渠工程上奮戰了十多年的鞏縣人民功虧一簣,盼水的希望將成泡影。荊文超同志面對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積極向省領導反映爭取支持,一方面親自率領職工,發揮已有特長,大搞生產自給,組織汽車隊對外營運,組建建筑隊承建民房、辦商店、開飯店、興辦小工廠,為工程的再建保存了實力。結果使工程列入計劃,使東一干渠得以自偃師東向東延伸45公里至鞏縣塢羅水庫,并使指揮部由臨時機構改為常設機構,成立了陸渾灌區鄭州市管理局,大大增強了集體戰斗力。之后,他率部艱苦奮戰3年,成功地鑿通了4700米的白云遂洞,擴建寬36米、長415米的西村渡槽,使東一干渠水通塢羅,流量25立方米/秒,經上級檢查驗收,本部被評為鄭州市及河南省施工先進單位,所建工程被評為省、市優質工程,荊文超同志被評為省、市先進工作者。
在工程建設中,荊文超提出的“明渠渡槽改隧洞”和“深挖方明渠改洞線”方案,節約永久和臨時占地267畝;他親自領導并參加與改裝的現場承載電測技改項目,為國家節約木材400立方米、銅材400噸,折合人民幣19.68萬元,此項目獲得鄭州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他直接領導的西村渡槽預應力承式空腹桁架施工研究實驗,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此外,他還通過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加強管理,為國家節約木材1400立方米、鋼材840噸、資金204萬元。
試通水成功后,為紀念黨政各界勵精圖治,歌頌人民群眾浴血奮戰的宏偉業績,激勵后人再樹新的功業,他又親自籌備樹立了三通陸渾灌區紀念碑,受到了前來參觀的中央水電部和省市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省委書記楊析綜在視察陸渾灌區工程時,曾盛贊灌區工程為“千秋大業,功德無量”。
1988年深秋,荊文超參加全國水利工程會議,會上他向全國水利部門的同行匯報了所在管理局實行“以企養水”開展多種經營的情況,引起全場震動,隨后,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費孝通,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詩人藏克家,作家馮牧等許多中央領導和知名人士為荊文超及其管理局題了詞。
以大手筆做大章? 為國為民造福
中國三峽經濟發展總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的,主要為三峽移民工程服務的企業,公司的經營宗旨是“立足三峽,面向全國,面向世界”。荊文超從河南農村走向城市,成績斐然。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之際,調往北京,任三峽經濟發展總公司經理。中國三峽經濟發展總公司是專為三峽移民工程服務的公司,荊文超深有感觸地說:“公司剛成立時,先天不足,面對庫區搬遷,移民任務重,為移民服務涉及600多公里長的沿線,從宜昌至重慶,20個縣市,400個鄉鎮近百萬移民,工程之浩大,等于社會重建,山河再造,我能夠參加這一宏偉移民工程建設是非常光榮的。”荊文超以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一方面多次深入庫區調查研究,一方面狠抓公司建設,率領公司全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公司從小到大,并且與若干家公司合作,其業務遍布全國。現擁有五家全資子公司,六家參股公司,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與三峽經濟開發有關的經濟技術合作,為開發型移民工程籌措資金;國內勞務輸出;房地產的開發經營;三峽工程庫區建設所需設備,物資(國家專項專營的除外)的供應、銷售、租賃;自營和代理除國家組織統一聯合經營的16種出口商品和國家實行核定公司經營的14種進口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及技術貿易和轉口貿易;進料加工和“三來一補”業務,對銷項目和轉口項目。同時,公司還兼營紡織品、服裝、輕工化工產品、土畜產品、電子產品等。用他的話說,經營為三峽,賺錢為移民。目前,公司的贏利全部用于服務三峽移民事業。
歷史記錄的是過去,警示的是當今,昭示的是未來。荊文超大氣謀事、團結共事、精心做事、高效成事、逐夢前行、馳而不息的奮斗精神,讓我們相信將會激勵更多的人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