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慶艷
摘要:我國作為小麥種植大國,每年小麥產量和消費量位列世界前茅。水稻、小麥、玉米被譽為我國“三大主糧”,因此,加強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新時期,隨著我國食品產業不斷發展,小麥市場需求量增加,也擴大了小麥的種植規模,推動了小麥種植產業的發展進程。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麥作物的生長特點,進而提出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
關鍵詞:小麥;生長特點;高產栽培;種植
小麥在我國農產品消費量中僅次于水稻,位列第二,小麥種植在我國農業結構中處于領導地位,也是人們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主要糧食。新時期,我國小麥種植結構不斷調整,為提高小麥種植產量,農業部門提出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讓小麥種植更加規范、科學,促進農民增收。我國小麥種植技術較為成熟,當然還要結合種植地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等,通過強化田間管理,打造良好的小麥種植環境,降低農藥、化肥用量,以綠色農業種植為主,這樣才能夠實現小麥高產、優產的目標。
1 小麥生長特點
掌握小麥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是實現高產目標的前提,要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栽培方法。其特點表現如下。
1.1 播種到分蘗期
春小麥播種時間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于春小麥播種時溫度在7℃以上,因此,分蘗期短,出苗到拔節時間短。在此期間,小麥各個器官發育十分迅速,也是決定小麥產能的重要階段,影響后期根系發育。理論上小麥可以無限分蘗,但在實際生長中受到光照、肥水等因素影響,會控制自身的分蘗量,所以盡可能滿足小麥生長的光照和營養。
1.2 孕穗期
5~6月,小麥生長到4葉進入二棱期,5葉小花分化,此階段已經完成了分穗,上部發展放緩,根部發育速度增加,根部決定了營養吸收量,也是實現高產的重要階段,會直接影響穗粒數量,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1.3 抽穗到灌漿期
6~7月為抽穗到灌漿期階段,小麥根莖停止繼續生長。完成抽穗后,在植株開花受精作用下,籽粒、灌漿會更加成熟。
2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2.1 優化品種結構
種子決定高產潛力。不同品種的小麥生長適應性、生長條件存在一定差異性,這就要掌握小麥選種的要點,主要表現在:根據不同品種小麥生長對環境的要求,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情況確定最終的播種時間;對小麥品種結構進行優化,挑選符合當地氣候、土壤、水文條件的品種,并在一個系列中挑選最優品種,重點考慮當地農業部門推薦的新品種。在小麥種子選擇時,要考慮品種的抗病性、早熟性,早熟品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規避自然災害的影響。如早熟品種在灌漿成熟階段,可避免溫度過高產生病害或干熱風影響。
2.2 適時播種
除了要重點考慮自然環境,還要考慮小麥播種時間,根據不同品種特性、當年氣候條件、土壤性能等確定播種時間。如果是山區種植,則要考慮山地環境因素,可適當提前播種。此外,氣象也會影響小麥播種時間,如果當年氣候較為寒冷,則要適當推遲播種時間。土壤墑情要能夠滿足小麥的發育生長,播種深度控制在3~5厘米,保證根系可以扎根,避免播種過深造成出苗困難或分蘗節伸長,影響最終的小麥產能。
2.3 控制種植密度
小麥種植要嚴格控制密度,而不是盲目增加種植密度。很多農戶認為種植密度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種植產能越高,這種錯誤觀念不僅會增加病蟲害發生率,還會造成嚴重減產。種植密度過大會降低光照度,小麥生長之間相互干擾,生長速度偏慢的幼苗發育不良,倒伏問題嚴重。所以,在小麥種植密度控制中,要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確定種植密度,如莖葉粗大的小麥品種要考慮減少種植密度,保證每一株小麥的生長質量。
2.4 水肥管理
施肥是保證高產的重要因素,要在不同期間針對性施肥,保證每個階段養分都充足。要在整地期間配合施加底肥,施加農家腐熟肥2500公斤/畝、復合肥50公斤/畝、磷鉀肥10公斤/畝,保持土壤肥力充足。在小麥生長中要做好追肥工作,返青、拔節、抽穗期間均要追加尿素10公斤/畝。當然,追肥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小麥長勢強則無須追肥,避免徒長;反之,小麥發黃、易倒伏、長勢弱要及時追肥。灌溉時,要根據麥苗不同生長期間對水分的要求。進入返青季節,要配合追肥澆灌,嚴控澆灌量,避免徒長。小麥拔節、灌漿期對水分要求較大,需要保證水分供給充足,保持表面濕潤即可,避免積水。
2.5 病蟲害防治
一旦發現田間病株、死株,要立刻清除并燒毀,返青季節做好除草工作,減少寄生蟲生存空間。田間可以懸掛殺蟲燈、粘蟲板、性誘劑等,控制害蟲數量,也可以采用生物藥劑,如阿維素菌,可消除蟲卵;靜岡霉素、春雷霉素可防治紋枯病、銹病、白粉病等,引入赤眼蜂等天敵,實現綠色病蟲害防治目標。如果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則依然要以化學藥劑為主,嚴格控制化學藥劑使用量,避免藥物稀釋度過低或過高,每周防控1次,連續2~3周,并定期更換藥物,避免產生抗藥性。
綜上所述,為能夠發揮小麥高產潛力,我國農業部門不斷加大提高小麥產量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多年的研發、試驗、推廣工作中,擴大高產栽培技術的適用范圍。當然,未來還要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滲入研究,為當地小麥種植業發展奠定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