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主要危害小雜糧的病蟲害包括豆類根腐病、豆類葉部病害、粟灰螟、蕎麥鈞翅蛾等。本文對幾種病蟲害的危害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供農戶參考。
關鍵詞:小雜糧;豆類病害;豆類蟲害;綜合治理
現代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此,山區小雜糧也開始了迅速發展進程,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危害著山區小雜糧的健康發展,其中豆根腐爛,細菌性葉斑和煙灰斑點病,鐵銹病、蕎麥鉤翅蛾等病蟲害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嚴重地影響了山區小雜糧的產量以及商品性能。
1 病害及其防治
1.1 病害種類
1.1.1? 豆類根腐病? 豆類根腐病是豆科植物根真菌病的總稱,病原菌有鐮孢菌屬、絲核菌屬、腐霉菌屬等10余種細菌,該病主要發生在小雜糧的苗期,受影響的苗莖基部病斑在發病初期呈棕點,以菱形,長方形為主,或不規則大斑,病情嚴重時,病點顯示紅棕色或黑褐色,皮層腐爛潰瘍,根部病斑為紅褐色擴張,病初時呈點狀。該病主要危害植物的根和根須。根腐病菌能夠在土壤、帶菌肥料中越冬,隨后通過水源的流動以及農事活動向外傳播,在春季溫度較低,雨水較多,土壤濕度較大時是該病的高發期,播種時間過早也會增加該病的發病率。
1.1.2? 細菌性斑疹病? 病原體是假單孢桿菌屬細菌,感染該病的植株,葉片上會有褐色的小斑,呈多角形,在發病后期。病斑中央部位隆起,背面病癥顯著,如果病斑過多會合并,患病部位干枯脫落,致病菌能夠在種子以及病殘體中留存越冬,通過風雨進行傳播。
1.1.3? 灰斑病? 病原體是半知菌亞門真菌,該病菌主要清洗植株葉片,患病植株葉片表面有2~5毫米圓斑,四周呈紅褐色,中央呈灰色,也被叫作“蛙眼病”。
1.1.4? 銹病? 病原體為擔子菌亞門真菌,致病菌主要對葉片、葉柄和莖產生危害。該病主要通過夏孢子造成傳播擴散,夏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5~26℃,在雨水多、下雨持續時間長的環境條件下容易發病,該病會導致小雜糧10%~30%的減產。
1.2? 病害防治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進行種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害的發生率,同時改進耕種方式,采取輪作倒茬的種植技術,合理進行施肥,適時播種中耕,避免土壤出現板結,及時排出積水。此外,還需使用藥劑對危害嚴重的病害進行防治,在播種期,可在1.2~1.5公斤水中加入2.5%適樂時150毫升和35%金阿普隆20毫升,進行拌種,種子量為100公斤;在植株發病初期,可以使用40%根腐靈、58%瑞毒霉、75%百菌清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對根腐病進行防治,每周進行1次,連續噴灑3次。對于局部發病率高的地塊,可以重點使用以上藥劑對植株基部進行噴灑,或直接灌注至植株根基部。對于小雜糧葉片部位發生的真菌病害,可以在發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速克靈乳油500~600倍液或40%多菌靈膠懸劑、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進行噴灑藥物治療,每周1次,連續治療3次。對于葉片部位細菌性病害,可以使用龍克菌、農用鏈霉素300~500倍液進行防治,效果良好。
2 蟲害及其防治
2.1? 蕎麥鉤翅蛾
蕎麥鉤翅蛾屬于鱗翅目鉤翅蛾科,其蛹在土壤內10~30厘米處可越冬,在次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時羽化,7月中旬是蕎麥鉤翅蛾的高發期,剛剛孵化出的幼蟲通常聚集危害蕎麥。2齡后會分散危害植株,待3齡后幼蟲食量大增,能夠造成10%~20%的減產,蕎麥鉤翅蛾主要對蕎麥的葉花籽粒等進行侵襲。
對于蕎麥鉤翅蛾的防治,首先要通過秋翻或春翻對土壤內的蛹進行消滅,秋翻在蕎麥收獲后進行,也可在第二年春季進行春翻,需要深耕才能徹底清除越冬蛹。也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使用燈光對成蟲進行誘殺,對其進行集中消滅。在幼蟲3齡以前,使用化學藥劑可達到防治效果,可使用的藥劑有BT粉800~1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采取噴霧給藥的方式。
2.2? 粟灰螟
粟灰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幼蟲可在谷茬內越冬。在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間,越冬的幼蟲會化蛹,6月下旬開始是第一代粟灰螟的盛行期,可持續到7月上旬,第二代幼蟲會在8月下旬進入盛行期。粟灰螟成蟲的趨光性較強。粟灰螟對小雜糧的危害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越冬幼蟲的基數以及氣候條件,在降雨量多、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危害會加重。
粟灰螟可以采取農業防治措施,在春季播種前,集中翻耙谷田,將根茬全部暴露并燒毀。根據區域內的氣候條件以及小雜糧品種特點選擇適宜的播種期,盡量避開粟灰螟的產卵盛期。同時選擇抗蟲品種。在播種初期使用燈光誘殺等措施消滅成蟲。使用1.5%甲基對硫磷粉劑拌土,施于谷苗根際。或者將100毫升 50%辛硫磷乳油稀釋10倍后添加20公斤細沙土制成毒土,撒在谷苗根際周圍,防止成蟲危害周圍植株。
3? 小結
對于小雜糧病蟲害的防治應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綠色防治為主,優先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選擇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物。同時選擇優質的種植品種。此外應加強新品種的引進,強化種子檢疫制度,并積極開展農藥試驗,篩選出低殘留的農藥,降低化學防治過程中對小雜糧帶來的不良影響。
作者簡介:王立光(1985-),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及植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