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
摘 ?要:在現實社會中欲求不滿的民粹思想、極端民族情緒映射和延伸到網絡世界中,打著“愛國主義”旗號、宣揚“分配公平”,與網絡輿情環境交融變異,深入融合。兩者在網絡空間的泛起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的陣痛反映,也是現階段的部分民眾對社會發展中被邊緣化的不滿,容易引發洶涌的網絡輿情和不良影響。為有效應對網絡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融合,需要做好綜合研判,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多管齊下消解負面效應。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社會思潮
隨著全球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手段顛覆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互聯網空間成為意識形態、社會思潮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平臺。有現實批判性的網絡民粹主義遇上被現實社會積壓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在網絡世界突破地域空間的限制,一拍即合,迅速壯大,成為一股影響力巨大的網絡社會思潮。因為匿名性的虛擬身份,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在網絡上發表各種言論,有關民粹、民族的各種極端言論、煽動性口號甚至謠言肆意在網絡中傳播,所引發輿情的蔓延和擴散對我國網絡空間安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等方面都造成了重要影響。
一、網絡空間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
網絡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是一種具有歷史復發性的社會政治現象,是現代化的產物,這個社會思潮最開始興起于19世紀的沙皇俄國,原本意圖解決俄國前資本主義社會所面臨的難題,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社會下層平民的利益與愿望。民粹主義從平民的角度出發,極端強調平民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以民粹主義價值決定國家重大事務[1]。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信息化時代,借助網絡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網絡空間交流的“去中心化”等特性和民粹主義的平民理念充分融合,現實社會中的民粹主義思潮借助網絡空間而逐漸成型,天然地結合在一起而生成了網絡民粹主義。
網絡極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國家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自然認同。當今世界,民族國家仍然是普遍的國家實體構成形式,只要是國家就必然存在民族主義,只有溫和和激進之分。尤其在我國,在數千年的歷史和近代追求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進程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于國家統一起到旗幟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網絡空間中的民眾從自身利益和情感出發,因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在社會危機中以“愛國主義”旗號的加持,將維護本民族利益卻異化成為排斥憎恨其他民族,認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盲目的排外、仇外,以一種"義和團情結"[2]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在網絡空間迅速抬頭,嚴重影響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現代化建設進程。
二、網絡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合流
合流產生的土壤。網絡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本質上屬于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思潮,由于民族國家追求現代化,謀求民族獨立復興而引發的民族主義,和因為現代社會轉型中產生非理性維護平民利益的民粹主義,二者有相同的社會發展根源,有可以滋生的共同土壤。在國家社會還存在諸多問題挑戰的轉型期內,中國民眾政治參與的準備和訓練不足,在教育程度不夠、信息獲取辨別能力欠缺的情況下已經活躍在網絡空間中,強化網絡民粹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
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在實踐群體構成上來說,都是一種平民大眾式的社會運動,主體參與者是本國民眾。對于民族主義而言,實現對民族利益的聲張和維護必然需要對民族中的大多數群體進行動員。而對民粹主義來說,本來就是為最廣大平民發聲的政治理念,數量龐大的民眾就是民粹主義思潮的來源以及合法性的基石,普通民眾就成為兩者共同的政治實踐群體。延伸到網絡空間,民粹民族主義的主要受眾就是廣大的網民,兩者所依據的群體基石是相同的,這樣一種群體動員的基石讓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天生就能走到一起。在網絡空間,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經常利用民粹來動員網民以煽動對立情緒,占領道德高地,贏得更多網絡輿論支持[3]。
產生合流的過程。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產生合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十九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社會被西方列強撬開國門,民眾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族欺壓,長期自喻天朝上國的國內民族主義對西方列強壓迫產生報復性反彈,在沒有掣肘的情況下變成一種極端的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這個中國社會發生劇烈動蕩的時代,當權統治階級對外軟弱無力,對內變本加厲欺壓讓普通中國民眾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被壓迫和被剝削,對于統治精英的極度失望加倍放大了民眾社會資源的政治訴求。底層民眾對外仇視侵略的外敵,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對內反抗統治階級的壓榨,民粹主義大行其道,民粹主義以民族主義為代表和領導,民族主義以民粹主義為手段和開路先鋒,兩者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到了互聯網時代,人數眾多的網民以網絡空間作為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平臺,國外壓力和社會矛盾出現時民族主義情緒抬頭,在一些涉及民族、國家等熱點事件中在不分青紅皂白對熱點對象,尤其是現實生活精英進行各式扣帽子、編段子、打板子甚至人肉搜索等帶有濃烈情緒化、偏激化的非理性網絡話語表達[4],憑借網絡集體行為匯集民意以審判精英,發泄心中不滿,開展虛擬空間里的話語斗爭。網絡空間中牽涉“外敵”、批判社會問題的網絡話語先是被部分網民、意見領袖發掘,在初步傳播后引發很多網民關注、圍觀,最后以“愛國主義”的言論包裝從而挑起網絡“公開聲討”,掀起輿論批判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廣大網民被裹帶參與,“民眾的敵人”被丑化,被貼上網絡輿論審判的標簽,最終民眾意愿與國家意志達成一致,“民粹”和“族粹”統一,網絡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最終走向合流。
合流產生的巨大破壞力。網絡空間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合流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也越發凸顯出它巨大的影響力。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可以看到,高度強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個最核心的認同,在飽受外族的入侵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迅速統一升華至強調民族統一、一致對外的國家共識。而對于中國在和平崛起中所遇到的外部壓力以及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矛盾,民族主義主要針對外部壓力反映,民粹主義主要是對內的矛盾表現,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交匯中迫使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經由網絡傳媒整合形成網絡民粹民族主義,進一步激化民眾對內的民粹傾向,鼓動對外仇恨情緒的蔓延。
現階段網絡空間的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合流,已經跳出線上虛擬空間的筆桿子戰斗階段,向現實社會中延伸,網上先進行輿論造勢,煽風點火,民眾在附和網絡輿論抵制的時候,卻難以理智思考有關信息屬實與否、方式合理與否。相當部分網民在國家涉外行動時堅決支持強硬立場,在不懂政治規則、不清楚實情的時候要求對于中國主權利益沒有絲毫的退讓妥協,甚至給中國外交部寄鈣片,暗示外交部工作太“軟”?[5]。網絡民粹民族主義者所引發的輿情和群體性事件實質上只是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用民粹方式行事的破壞國家社會安全穩定的負面行為。
三、網絡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應對治理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網絡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合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是客觀存在的。思潮核心反映的是民眾對現階段社會發展公平正義的追求。在網絡空間治理過程中要積極教育和培養理性公民,擴大民眾對政治經濟發展的參與,做好網絡輿論的正向引導,塑造“新型的理性民族主義精神”[6]。真正做到內政發展為民,大國外交為民,讓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進程中享有切實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其次我們要重視對新科技、新思維的應用。在治理過程中我們要及時關注網絡空間的思潮輿情發展,為防范極端情緒所帶來的對社會的撕裂、對公共秩序的破壞、對民族團結的負面影響,防治因網絡導致現實社會中極端傾向和極端行為的發生,從技術、法規等多方式入手,凈化網絡環境,依托網絡主動積極打好輿論宣傳戰,在維護網絡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優先支持正確理性的聲音在網絡上發聲,培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環境。
最后我們必須鏟除網絡民粹民族主義思潮的滋生的土壤。我國現階段已基本建成小康社會,“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民眾對社會物質財富分配的不滿是一個直接的利益訴求,也是民粹和極端情緒誕生的根源。要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做大蛋糕,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取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又要分好蛋糕,以人民為施政中心,加快社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打破既得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現狀,通過改革的獲得感得到滿足,化解民眾的民粹情緒,徹底鏟除民粹主義、極端民族情緒滋長的社會土壤,讓民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警惕網絡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合流,要防范于未然,我們需要直面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帶來的挑戰,結合現有國情和輿情發展情況制定應對和監管機制,確保從網絡空間到現實社會,對民粹和極端情緒進行及時疏導和糾正。這不僅關乎我國進入新時代建設發展和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共榮,而且也是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重要挑戰。
參考文獻
[1]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1
[2]逆行齋.?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國家肌體上的兩顆毒瘤[A]夜讀社,2020.4.25
[5]鄧聿文.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J]瞭望·中國,2012(195)
[3]歐陽輝. 警惕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N]人民日報,2016.12.18(05 版)
,2019.08.25
[4]郭中軍. 警惕網絡民粹主義來襲[J]社會觀察,2009(1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在漢解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N]武漢晚報,2014.12.09(a02版)
[6]鄭永年. 中國民粹性民族主義的危害[A]博客中國,2014.12.2
[7]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