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彈一星”精神是在兩極格局形成的歷史背景下,于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過程中產生形成的。“兩單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發展,也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意義價值。
關鍵詞:歷史背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兩彈一星”精神
胡世煒(1993-)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武漢工程大學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項目基金: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NO:CX2019270)。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馬克思曾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
一、“兩彈一星”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原子彈的出現
原子彈作為人類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在爆炸時,其能量能夠通過沖擊波、光輻射、貫穿輻射等起到破壞和殺傷作用。
1942年,美國政府召集當時世界上頂級科學家對核能技術進行研究,同時制定“曼哈頓計劃”用以研制原子彈。1945年7月,美國第一顆以核能技術為主的武器導彈試驗成功。1941年12月6日,美國政府決定在日本投放原子彈。最終,日本政府于同年8月15日宣告無條件投降。
至此,原子彈直接體現的威力以及其背后所展現的軍事實力在日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再到國際格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以原子能技術為基礎的導彈武器裝備始終是維護國家領土安全和捍衛主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二)兩級格局的形成
1939~1945 年,人類經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爭,世界人民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之后,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隨著戰爭的結束,國際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美蘇兩級對抗的局面。2蘇聯一方面加大對與美國軍事競賽的較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軍事裝備上;一方面積極加強與中國等國家的合作交流。在美蘇長達三十年的冷戰中,亞洲拉丁美洲等其他國家雖然處在艱難境地中謀求生存,但是仍舊不忘記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力量逐漸發展壯大,并在日后走上世界舞臺,成為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兩彈一星”精神產生的社會背景
(一)國外背景
一方面,來自西方國家的武器威脅。原子能裂變或聚變產生的巨大殺傷力和威懾力開始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它能夠在國際政治關系中成為與對手談判的重要砝碼。新中國成立后,美國不久便發動了朝鮮戰爭。次年10月,朝鮮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援助下使美軍大敗。杜魯門政府在當時的記者招待會上甚至表露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的計劃。1954年月越南戰爭中,中國遠征軍遠赴越南抗擊美軍侵略,美國政府也計劃在中國投放原子彈以威懾中國政府。面對來自美國的核威脅,中國并沒有選擇退卻,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任何威脅和任何困難面前絕不畏懼絕不退縮的革命氣勢和知難而進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中蘇關系的轉變。1954年1月,蘇聯政府表示將在核技術和核武器導彈的制造方面為中國提供一定的援助。1958年,蘇聯為中國進一步提供了核工業發展所需的機器設備、模型、資料、原材料等,并專門派送近千名科學專家到中國。蘇聯專家的到來,為中國核工業人才培養指導以及建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但是,隨著中蘇分歧的日益加深,赫魯曉夫于1960年8月單方面撕毀合約,這對中國的核工業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中國并沒有停止發展核武器戰略的步伐,反而激發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終于相繼造成原子彈、氫彈,并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二)國內背景
首先,國內環境發展核工業的艱難性。1949年,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于經過長期的英勇奮斗,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三座剝削壓迫的大山。然而,成立后的新中國仍舊面臨國際秩序的不平等的威脅。經濟方面,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緩慢。“兩彈一星”是在我國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取得的偉大成就。3
其次,“一五”計劃的完成。為了能夠讓新中國走上獨立富強,讓人民群眾早日過上富強幸福的生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黨中央決定大力進行經濟建設,國家制定“一五”計劃,將重工業發展落到實處。“一五”計劃完成后,我國工業與往年相比有了質的飛躍。“一五”計劃的完成,為我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日后“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最后,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的協同合作。由于黨中央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的優勢,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協同合作,最終凝聚為強大的合力,實現重點攻關,最終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事業,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兩彈一星”精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淺析美蘇冷戰的起因[J]歷史研究.歷史研究.2009(19)
[3]點擊“兩彈一星”精神[M]邱少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