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芳
在科研管理崗位上工作,接觸的大多數是青年人。不管是哪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是國之棟梁。根據《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達8114萬人,科技人力資源平均年齡為33.73歲。梁啟超先生著的《少年中國學》中有,“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強弱主要是由青年科研人員決定的。青年科研人員強,中國科技實力強。我覺得當代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素質和精神。
一、青年科研人員要樸實而堅毅,有探索未來科學的精神
樸實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要求我們不要說假話。現在評審造假、數據造假、結果不能重現等等被撤稿的事情有很多。在科技界造成很壞影響。青年科研人員需要特別能堅持,不受外界影響。甘坐冷板凳。科研之路難免會有枯燥的時候,或許歷經十次、百次都沒有取得進展,但是作為一個科研者,當實驗出現問題時,就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分析實驗的每一步是否有錯誤偏差,要有糾正心態、尋找錯誤的本領,要“既能從理論投身實驗,又能從實驗中尋找結論”。這需要你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猶如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里面講的,夢想只會在堅持里成長。堅持夢想,不斷努力,決不妥協才是科研精神。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
以伽利略為例。當時的社會各界都認為是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伽利略就不是這樣想的。他冒著被教會處死的風險,提出了地球圍著太陽轉的想法。最后實踐證明伽利略是正確的。
有些科學研究的環境很惡劣,因而,從事這樣的工作很辛苦。那些不愿意吃苦,或者經不住困難條件考驗的人就不可能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只有那些自愿吃苦,樂于在艱苦環境下堅持不懈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二、青年科研人員要繼承和發揚,有積極創新的精神
科研的核心在突破。別人的提法和思路是成熟的,那你就要繼承和發揚。繼承容易,但貴在發揚。新的思路的出現,往往植根于你長期在這一領域研究中的積淀和對大量問題的總結。科學研究是探索規律、認識未知的創造性工作,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很多重要的方向性突破,往往在開始階段會經歷大量失敗的嘗試,尤其對于原始創新,更是在“無人區”上的探索,只有大量地勇于進行這種探索,哪怕只有1%的成功,其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將是決定性和根本性的。容易成功的大家都去做,這個方向上也很難做出超眾的創新成果。
青年科技人才處于潛能爆發最活躍的黃金時期,最有希望產生重大突破。因此,應鼓勵他們開展自主選題、大膽冒險,探索從未被證明、沒有研究基礎、無人探索或探索失敗的問題,培育具有潛在深遠影響力、高創新價值或具有變革意義的研究。
三、青年科研人員要富有批判和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
沒有興趣,你堅持不了科研。因為你的科研路上絕不會一帆風順。沒有興趣引領的科研肯定會在你遇到挫折的時候折戟沉沙。現在學術圈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很有想法,也非常富有創造力,但是當他們的工作不能夠得到“權威人員”的認同的時候,馬上就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對,而不是站出來挑戰這些權威人士。很多時候,他們做出一些研究結果,如果發現他們的結果與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不一致的話,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他們缺乏的就是用批判性思維去挑戰權威的觀點、固有知識。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不敢挑戰權威而錯失一些重要的成果。
現在大家非常迷信《自然》《科學》這些頂級期刊,當發現這些期刊發表了一些成果的時候,便不加思考地認為這是對的,并跟風去做一些研究,即使他們做出來的結果與這些期刊的結論完全不相同,也不敢挑戰他們。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哈佛大學教授皮耶羅.安韋薩心臟干細胞研究的造假案例,我相信國內絕大部分青年學者做出來的結果一定是與皮耶羅.安韋薩的結論完全相反的。但是他們就是因為對方是“哈佛大學知名教授”,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這些頂級期刊,因而被動地“認為自己錯誤”,最終成為學術界的笑話。如果他們敢于批判權威人士、敢于挑戰權威期刊的觀點,事情的發展可能完全不一樣,因而敢于批判和挑戰權威的精神是青年科研人員們應該富有的寶貴精神。
四、永葆科學理想初心,發揚頑強拼搏精神
遠大理想是青年科研人員攀登科技高峰的根本動力。20世紀80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學家”是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和職業選擇。當前,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青年有了更多收入更高、更加體面的職業選擇,而從事科研工作則是一條充滿著競爭和壓力、充滿著創新不確定性的崎嶇之路。
為什么選擇這條路、是什么能夠支撐他們不斷繼續前行?這個問題是時常在青年科研人員腦海中回響的問題,也是事關他們工作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問題。能讓他們選擇科研這條路并鼓舞我們繼續前行的,只有科學理想——摘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通過科技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
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來實現。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國科學家的光榮傳統。新中國建立之初,無數愛國科學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一磚一石建起新中國的科學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專家撤走后中國科學家靠自己的雙手將“兩彈一星”送上天,讓中國人真正挺起脊梁;改革開放后,中國科技逐漸恢復發展并從學習、跟跑走向并跑、領跑。幾十年薪火相傳的是中國科學家愛國奉獻、頑強拼搏的精神,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堅持這種精神,還要繼續把它不斷傳承給下一代。
在科研探索這條崎嶇不平的路上,會有很多誘惑、也會有很多困難。但科學研究領域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無限風光在險峰。新時代的青年人應該有自己的科研情懷,不忘初心、創造條件、潛心治學、躬身實踐,在奮斗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遼寧省計量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