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關鍵詞〕疫情;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高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32-0030-03
【活動理念】
意義治療大師弗蘭克爾認為,每個活著的人都要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義,尋求意義是人類的基本動機之一,也是人靈性的一種表達。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認為,真實的幸福是可控的,來源于個體對自身所擁有優勢的辨別和運用,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求。高中生正處于進入成人階段前的準備和定位時期,糾纏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困擾于生命意義感的無盡拷問。2020年突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目睹了無數個與生死有關的人間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讓高中生懂得生命的可貴進而去敬畏生命呢?本節生命教育課聚焦于“擁有視角”,引導高中生學會“向內看”,感恩自己的“所得所有”,思考生命的價值。
【活動目標】
感知:讓學生在認知層面懂得,輕生是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無知。感恩自己的“所得所有”,是生命意義的重要來源。
體驗:通過活動體驗以及疫情故事分享,讓學生在反思中,感知并體驗自己的“所得所有”。
升華:以“比喻”的象征手法,升華主題,讓學生 “向內看”,尋找生命的價值。
【活動方法】
講授,小組討論,體驗式活動,故事熏陶。
【活動對象】
高二年級
【活動準備】
幻燈片,視頻片段,漫畫素材,自制卡片,沙具實物。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視頻觀看——“無畏源于無知”
教師導語:2020年突然襲來的這場疫情,讓我們目睹了無數個與生死有關的人間故事。我想大家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接下來,我們看一則新聞。
學生觀看新聞:“2019年4月17日,上海盧浦大橋上,17歲男孩跳橋,母親痛哭欲絕。”
教師提問:通過視頻,我們看到了一個憤怒的男孩、一場奮不顧身的“跳躍”、一位歇斯底里失聲痛哭的母親,還有一個17歲生命的“戛然而止”。請大家重新反思這則新聞,你們有什么感受(感受),你們如何看待這個男孩的行為(評價)?
學生分享:(感覺)遺憾、可惜、壓抑……(評價)沖動是魔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和母親的矛盾積累已久……
教師小結:正所謂“無知者無畏”,17歲男孩對死亡的“無所畏懼”,那“勇敢的一躍”,正來自他對死亡和生命本身的無知。男孩錯誤地理解了死亡,錯把結束生命當成懲罰母親的手段和緩解痛苦的唯一途徑。男孩也缺乏對生命意義的領悟。試想,如果他能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美好和光明在照耀著他,他舍得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設計意圖:用真實案例引發學生深思,引導學生從感受和評價兩個層面重新分析新聞事件,讓學生意識到男孩缺乏對生命的敬畏,他對于死亡的“無畏”來源于他對生命價值的無知。
二、團體轉換階段:漫畫欣賞——初步聚焦“擁有”
教師導語:很可惜,新聞中的男孩終究沒有懂得生命的珍貴。接下來,我們欣賞一幅朱德庸漫畫。漫畫中的女孩感覺漫無邊際的痛苦侵蝕著她的生命,于是她選擇從11樓跳下。可是,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突然 “頓悟”了。那么,這一段“生”與“死”之間的、11層高度的距離,到底藏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學生觀看朱德庸的漫畫“跳”。
漫畫內容:
女孩經過10樓時發現: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竟然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經過9樓時發現:原本堅強的Peter內心也有脆弱而柔軟的一點,他也會癱軟而坐、掩面而泣;
經過8樓時發現:有一個大大的意外,一不小心降臨在丫妹家的床上,這意味著,丫妹的愛情和友情可能要同時被卷走了;
經過7樓時發現:啊,原來丹丹已經痛苦到了不得不吃抗抑郁藥的地步;
經過6樓時發現:阿信依舊在堅持不懈地找工作;
經過5樓時發現:原本受人敬重的王老師竟然還有一個特殊的癖好;
經過4樓時發現:Rose繼續抗戰在和男友分手的道路上;
經過3樓時發現:孤獨的阿伯依舊懷揣著期盼,等待有人陪他喝喝茶、聊聊天;
經過2樓時發現:Lily依舊在想念著她那已然不知去向的老公;
教師提問:墜落到1樓時,女孩終于明白了……你覺得她明白了什么?當樓上的人們跑下來,看到倒地的女孩時,你覺得這些圍觀的人們又在想些什么?
小組討論與分享:“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和別人一比較,女孩發現自己生活得很不錯;圍觀的人覺得很驚訝,不明白女孩為何輕生,他們都在羨慕女孩的幸福。
教師小結:漫畫中的女孩應該有意識地關注自己擁有什么,并懂得感恩。只可惜,女孩最后一刻才明白。而生命只有一次,她再也沒有辦法“死而復生”。
設計意圖:珍惜生命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在團體轉換階段,本節課從珍惜生命的宏觀思維初步導向“擁有視角”,引導學生意識到“感恩擁有”的重要性。
三、團體工作階段:深化、升華“擁有”
(一)“讀”我
教師導語:漫畫以藝術性手法向我們傳達了:要多反思自己擁有什么,懂得珍惜生命。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活動,來體驗另一種“溝通”。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用語言表達自己。但是,當你以接下來的方式呈現自己時,別人還能“讀懂”你嗎?
游戲規則:我手上有六個紙質卡片,每張卡片上面都有文字,需要6名同學參與。每個同學隨機抽取1張卡片,請用嘴型表達出卡片上的內容(教師示范)。整個過程不可以發出任何聲音,但可以用肢體動作“表演”出來。
學生活動。
教師提問: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聲音的價值呢?假如我想用500萬買走你的聲音,你會做這筆交易嗎?為什么?
學生分享:聲音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無聲”的世界,我難以表達自己,實現有效的溝通……不同意,多少錢都買不走聲音。
教師小結:我們往往習慣了這些感覺器官的存在,沒有刻意關注它們的功能價值。只有在“失去”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無價的,我們要感恩自己擁有健全的身體。
(二)疫情故事分享
教師導語:同學們,2020年的這場疫情,讓你們也許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到什么叫“隔離”;因為疫情,你們有了一個漫長且難熬的寒假……
教師播放圖片,分享疫情故事:2020年,注定不平凡,我們記住了鐘南山院士,他告訴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戰場”;我們記住了金銀潭醫院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他們摘下口罩,滿臉深刻的痕跡讓我們心疼;我們記住了李文亮醫生,他是一個普通但真實的人,在這個特殊時刻,他的一番真話,讓他成了中國人心中的英雄;我們記住了順豐小哥汪勇,在病毒面前,他成了醫護人員的“生命擺渡人”……
教師提問:這些英雄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的奉獻、責任與擔當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與高貴。此刻,請大家重新打量一下當今世界,各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們結成聯盟,與病毒賽跑,爭分奪秒研發疫苗,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諦;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重新感受一下自己周圍的環境,廚房里媽媽忙碌的身影、爺爺奶奶花白的頭發、空中課堂里一次次精美的直播課……同學們,請用心思考,當下的你們擁有著什么?
學生分享: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感恩奔赴前線的醫護人員,讓我擁有安全的生活;我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有父母的疼愛;我有健全的身體、漂亮的嗓音;生活在最好的時代,可以在家上網課……
教師小結:我們往往在“失去”后才發現“擁有”。漫畫中的女孩在與別人比較后才“看得見”自己的幸福;活動中的同學在“失聲”后才意識到聲音的價值。被病毒侵襲,我們才會感慨:何其有幸,生于當今這個時代,生于中華;何其有幸,擁有美滿的家庭、美麗的校園……當下的我們擁有著許多“唾手而得”的幸福。心理學家榮格說:“向外看的人,是夢中人;向內看的人,是清醒者。”我們要有意識地“向內看”,關注自己擁有什么。
(三)一沙一世界,升華“擁有”
教師導語:最后,我們進入沙游世界,以一種象征性的方式,去體驗“擁有”。在心理輔導中,有一個技術叫沙盤游戲,這些沙具,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教師出示沙具實物)有很多象征性的含義,但更重要的是你賦予這個沙具什么寓意。
教師提問:現在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將自己比喻成某個沙具,你覺得你自己像什么?擁有著什么?(句式:我像 ,擁有 。)舉例:我像一條美人魚,擁有美麗、自由、大海給予的保護、獨立的精神空間。請大家寫在心形卡片上。
學生填寫心形卡片并分享:我像天空中的一朵云,擁有純凈、溫柔、創造力;我像一棵大樹,擁有青春、活力、希望;我像一間房子,擁有責任心、踏實可靠、信服力。
教師小結:其實,每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生命中,都蘊藏著一座豐富的金礦,只要我們肯主動挖掘,就會挖出令自己都驚訝不已的寶藏來。大家要學會賦予自己的生命積極的意義。
設計意圖:首先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失去”,引導他們懂得珍惜。疫情期的人間故事,具有顯著的信服力和感染力,激活學生反思當下的“所得所有”。最后用沙盤游戲中的“沙具”形象升華主題,給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空間,以更深刻的方式探索“擁有”。
四、團體結束階段:意義來源于“擁有感”
教師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希望大家懂得敬畏生命,感恩自己的“所得所有”,努力活出生命的意義。愿你們一只腳落在當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另一只腳邁向未來,探索無限的生命意義。當下即道場,從珍愛當下的“擁有”開始吧。最后,請大家將心形卡片貼到教師后面的黑板上。
【活動反思】
這是一堂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生命教育課,身處疫情期的高中生更需要思考并尋求生命意義。本節課把一個宏觀的生命意義主題縮小為“擁有”視角,從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擁有什么出發,逐步啟發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活動環節設計合理,以“感知—深化—升華”生命意義為主線,環環相扣,思路清晰,富有創意,語言優美。選材新穎且具有啟發性,對漫畫進行了個人改編,活動體驗屬于原創設計,故事分享取材貼合疫情背景,鮮活真實,有很強的感染力和信服力。
(作者單位:濟南市第十一中學,濟南,2500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