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李艷茹 吳榮哲 周燕 全雄吉 樸光秉
摘要: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跟進農業發展腳步,培養適應“互聯網+”農業發展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于“互聯網+”視角,根據“互聯網+”平臺的技術要求,掌握“互聯網+”對農業的影響,分析農學人才培養的多學科協同等特點,探討“互聯網+”下的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新途徑,以此增強地方綜合大學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同時也為其他高校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制度和模式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綜合大學; 農學;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一些大數據技術逐漸成為教育各領域研究者的研究前沿陣地。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地方性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便是地方綜合大學面臨的新挑戰。由于地方綜合大學辦學定位多為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對農業發展的新業態,地方綜合大學針對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弱化、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立足社會對農學人才的需求,以及“互聯網+”對農學人才培養帶來挑戰的特殊需要,基于創新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層面上,革新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并構建“互聯網+”農學人才培養目標,對于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互聯網+”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目標研究
目前我國關于農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的相關論文在知網上不乏報道。陳鵬等經過近3年來的研究,在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健全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加強指導隊伍建設以及完善創新創業條件等方面的研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寧海龍等闡明了農學專業教學實踐的相關進展,在了解其進程后,提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包括基礎型實踐教學體系、綜合型實踐教學體系和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3個主要層面。藺中等研究了農學專業人才在應用推廣領域的限制與阻礙,側重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農業學科傳統資源優勢,從根本上解決我校農學類人才招生和就業難的現實問題,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其中,基于“互聯網+”的背景下,研究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問題,尤其是更加注重農學人才培養與社會契合度問題研究還處在探討階段,國內外許多教育管理者對此研究成果很少。探索和建立一套適應地方綜合大學的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對促進綜合大學農學人才的個性化發展,提高農學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重視現代化教育改革以及適應社會發展與之高度契合具有重要意義。
2 基于“互聯網+”的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戰略研究
2.1 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
實踐教學體系作為綜合性大學農學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起著打通理論知識與綜合能力之間的橋梁作用,這是培養農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重要研究方法。現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夠深刻的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到所學知識,這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缺陷。如今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體系,使得學生通過自主構建體系,在學習中能夠進行自我吸收與消化。因此,我們需要加強互聯網的應用,實現綜合型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發展。如今我們已經實現了將翻轉課堂引入農學專業的一些課程上,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在臺上授課老師在下面聽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會所學知識,老師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到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領悟程度方便糾正補充指導。現階段的傳統考核通過標準,通常都是采用“平時成績30%+考試成績70%”的評分標準來打分。這樣的傳統評分標準較單一沒有特點且過于死板,不符合現如今多變的社會發展變化。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基于地方性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對于學生的考核不應只限制于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方面的考核,應施行多維度的考核,可由學生、教師、專家組、評委會等進行此次課堂成果的評價。
2.2 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實踐研究
受高等農林院校啟發,基于“互聯網+”背景下設置以理論型、研討型、實踐操作型3個模式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包括3個方面即基礎層面、專業層面和技術實操層面。其中基礎性實踐為理論知識學習型模式,它包括實驗課程、專業勞動課、暑假、寒假社會勞動實習、認識實踐等內容。專業性實踐課程屬研究型學習模式,包括多媒體教學翻轉課堂教學體驗,論文實踐研究、專業理論實踐訓練等。操作性實習性實踐屬實習型模式,它主要包括技術實操,論文撰寫、社會生產等一些其它方面的綜合訓練,這部分主要強化農學專業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訓練。當前農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主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交融,二是跨業發展。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在開放互融的市場需求下顯得左支右絀,一個農業學者如果不懂大數據和云計算就很難適應“互聯網+農業”的新業態,也就無法將新技術引入科研過程之中,在研究成果方面只會舍本逐末。農業院校應該注重創新,突出學科交融滲透、發展個性化的農學人才培養,通過學科交叉滲透構建一個互相啟發、互相支撐、且能夠優勢互補的“云學科”平臺。將學校的特色學科、主力學科,即農林專業與醫學學科、藝術學科、體育學科以及生物技術等專業相結合,將農學類專業學生培養成跨界人才,增強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教育,不局限于農學學科,實現人才的保值、增值。
綜上所述,現階段大方向的影響下,整合地方性綜合院校自身資源,突出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色,順應市場,以實用技術作為指導方向,將自身學科與現代科技、人才優勢等相互交融。積極探索地方性綜合院校人才培養體制、平臺渠道、內容形式等一些機制的升級創新,順應時代和市場。基于“互聯網+”的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新視角,分析基于“互聯網+”的地方綜合大學農學人才培養的困境所在,打造具有辦學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借鑒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以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社會對多樣化人才需要為參照基準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功能模型,分析研究變量和相關因素的關系及其規律,構建高校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科研課題(課題編號:JGJX2018D350)。
作者簡介:劉迪(197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和菌物發育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