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旅游者越來越注重旅游的文化氛圍和文化體驗,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對發展優質旅游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臨夏州來說,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還處于起步和初級階段,尤其是特色文化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旅游業態創新能力明顯滯后。如何促進臨夏州特色文化與旅游產業更好地融合,提高臨夏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成為了我們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關鍵字:臨夏;文化自信;特色文化;旅游
一、文旅融合發展是增強民族地區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民族地區文化歷史悠久,有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蘊含著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是增強民族地區文化自信的基礎。
在經濟轉型、消費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宏觀背景下,人們從觀光景區轉向特色社區,從繁華都市轉向悠久古鎮,從購物場所轉向文博場館,賞藝術、看民俗、品歷史、觀演藝旅游產業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旅游產品、新興業態的出現,也給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
二、臨夏州文旅融合發展現狀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中部西南面,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近年來,臨夏州一直將文旅產業作為全州支柱性產業,不斷將特色文化的潛在優勢變成現實優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9年,臨夏州全年累計接待游客271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95%,累計綜合收入133.2億元,比上年增長37.95%。臨夏州文化旅游產業正處在蓄勢待發、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
1.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產業發展優勢明顯
(1)悠久的歷史文化。臨夏州擁有以炳靈寺石窟為代表的各類文物遺址82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永靖縣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和政古動物化石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印化石群,被譽為“古生物的伊甸園”;相繼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彩陶就有數千件之多,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中國第一塊青銅刀(中華第一刀)、青銅鏡(中華第一鏡)土出于臨夏,奠定了夏文化的獨特、多元性和世界級歷史文化地位。
(2)濃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臨夏民族多樣,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聚居區的甘肅特有少數民族。各民族交融發展過程中,既保留各自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又共享形成了以“花兒”民歌為代表的交融文化——臨夏州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俗風情中,以東公館、榆巴巴拱北等為代表的民族建筑被譽為“民族建筑的博覽園”,八坊十三巷為民族建筑藝術的“大觀園”。
(3)豐富的紅色文化。臨夏市胡廷珍烈士紀念館,是為緬懷臨夏人民忠誠的兒子、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的早期領導人胡廷珍烈士而建;1949年秋,王震十萬大軍為進軍青海,在臨夏各族群眾的支持下從蓮花、大河家、循化3地成功搶渡黃河,創造了歷史上皮筏擺渡的一大奇跡,臨夏縣蓮花鎮蓮城村的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解放軍搶渡黃河而建立的;康樂縣景古紅色政權紀念館,再現了紅軍長征在康樂的紅色革命歷程;和政縣肋巴佛革命紀念館是以紀念甘肅南部農民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肋巴佛而建立的紅色紀念館。
(4)神秘的黃河文化。黃河在臨夏境內流經107公里,造就了美麗神奇的國家4A級景區黃河三峽,劉家峽水庫有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國家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劉家峽水電站。黃河流域壯麗的自然山水與濃郁的人文景觀,不僅為臨夏州旅游產業的興起創造了契機,也為人民的高品質生活提供了條件。
2.旅游形象不斷提升,市場營銷持續創新
著力打造“花兒臨夏”旅游形象,利用戶外、網絡、電視、大型專業旅游網站、軌道交通等開展媒體營銷,并廣泛開展微營銷。充分利用中國臨夏國際清真食品博覽會、中國臨夏花兒藝術節、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與開發國際研討會等開展節會營銷。
3.空間布局日趨優化,產品線路日益完善
依托總體空間布局,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形成了六條精品路線。提升了旅游核心吸引物,景區可進入性顯著提高,遂漸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玩雪”的四季全時旅游產品品牌。
4.旅游要素不斷豐富,內容品質逐漸提升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基礎要素,不斷豐富要素內容,提升要素業態品質,有效增加了旅游要素供給,引導旅游需求不斷升級,旅游產業鏈不斷延伸。
5.景區建設成效顯著,規模品質明顯變化
炳靈石林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炳靈寺石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全州現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17家,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7個。全州旅游精品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景區景點的規模、層次和品位明顯提升,旅游景點呈現出單體規模大、業態新、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等特征。
6.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業態類型亮點紛呈
成立了臨夏州河湟文旅投資集團公司和縣市文旅投資公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向市場化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以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理念,全州文旅產品從過去的生態觀光型逐步向文化體驗、餐飲娛樂、戶外運動、鄉村體驗等新業態發展轉變,其資源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支撐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日趨成熟。
三、臨夏州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臨夏州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支撐要素日益健全,體制機制逐步理順。但是,與全國、全省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相比,還存在許多制約融合發展的困難問題。
1.優勢資源品牌效應不突出,品牌營銷成效不夠顯著
(1)優勢資源品牌效應不突出。臨夏多個景區擁有一定知名度,但未能輻射全州旅游發展,眾多優勢資源尚未形成品牌效應,游客數量不多、過夜游客較少。2019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711.49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734.65萬人次,一日游游客1976.84萬人次。
(2)品牌營銷成效不顯著。雖然采取了創意營銷、媒體營銷、微營銷節會營銷等眾多營銷策略,但沒有建立多主體、多部門參與的宣傳營銷聯動機制,營銷方式僅僅限于傳統的營銷方式,沒有構建主題形象和主題活動統一的整體營銷體系。
2.旅游要素結構不太合理,產品新業態培育不豐富
(1)旅游要素結構不太合理。2018年,臨夏州旅游收入中餐飲收入占比36%,為目前主要的旅游收入來源,“吃住行”要素支出較高,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為56%,“游購娛”支出較低。
(2)文旅產品及新業態培育不豐富。臨夏州旅游新業態培育不豐富,文旅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低,未能形成有效橫縱及上下游體化發展,產業鏈短,產業轉型升級不夠,旅游產業對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帶動性作用發揮不夠,2018年臨夏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約為8%,低于全國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全國約為10%)。
3.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旅游交通覆蓋便捷程度不高、旅游廁所覆蓋便捷程度較低、旅游信息化和咨詢服務體系不完善、旅游標識體系與自駕車服務體系不健全。
4.改革創新需進一步加強,示范帶動作用不夠顯著
主要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程度不夠、政策措施創新不夠、公共服務創新不足。
四、文化自信視角下對臨夏州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建議
1.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旅游品牌宣傳營銷
(1)發揮當地文化資源優勢?;▋涸邳S土地,是當地民眾情感與生活的結晶,花兒是黃土高原的傳統文化載體?;▋菏嵌嗝褡逦幕餐w的邊際文化品種,花兒是文化自信的中國印象。我們應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花兒、河州賢孝、河州平弦、河州磚雕、河州泥塑、河州刺繡等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宣傳,形成全方位整合傳播。
(2)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并發掘其當代價值。搶抓國家和省上加強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著力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革命文化保護利用、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提升旅游景區品質結合起來起,同時注重發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當代價值,創造新的藝術形式。
(3)大力推進旅游品牌宣傳營銷。突出“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旅游品牌形象的宣傳定位,建立多主體、多部門參與的宣傳營銷聯動機制,進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加強旅游宣傳推介、創新旅游市場營銷,全面提升臨夏的形象美譽度和旅游知名度。
2.推動旅游要素配套 探索文旅消費新途徑
(1)構建旅游住宿接待體系。旅游住宿要以特色化、品牌化、規?;癁榉较颍杂慰透訚M意為目標,以度假酒店為主導的同時,加快培育精品民宿、露營地等新型住宿業,建立與臨夏州景區發展相適應的住宿接待體系。
(2)完善旅游餐飲服務體系。以特色化、規范化推進高檔定點餐廳與農家飯店和其他各類社會餐館互為補充,加大對餐飲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規范餐飲服務市場,做精特色餐飲,提升河州美食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3)系統開發文化旅游商品。積極引導景區在開發旅游商品上下功夫,不斷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內涵和歷史文化資源,經過總結、提煉和創作,形成別具一格的當地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人氣,增加產品附加值。
3.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1)加強景區通達能力建設。促進大交通與小環線的互通互暢、沿線與小游線互串互聯,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網絡體系,增強旅游的可進入性。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標識導航系統建設,加強智慧旅游系統建設。
(2)全面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強化數字技術運用,將史前文化、歷史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旅游以公共數字信息化的形式,進行全方位展示和推廣,著力打造“互聯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視和加強文化遺產、非遺項目的數字化“活態”傳承展示,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推進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3)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質的文旅干部和導游隊伍,著力解決旅游市場發展良莠不齊、動力不足的現狀。加強對賓館從業人員、農家樂經營人員、景區接待人員培訓。建立旅游服務質量督察制度,發揮社會力量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創新文旅融合方式,提升文旅帶動作用
(1)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整合各縣市不同區域資源,做到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促進文化和旅游轉型升級。加強縣域間的合作,簽訂文化旅游互惠協議,促進縣域間線路互推、產品互補、游客互送、利益共享,“抱團”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臨夏旅游“升級版”。
(2)借力現代科技。借力現代科技,創建數字臨夏,將臨夏的文化魅力在更大的時空范圍中展示和傳播。加強與短視頻龍頭企業項目合作,推出抖音、快手鄉村游季,開展鄉村游專項活動;利用短視頻發布平臺,構建臨夏州文化旅游品牌體系。
(3)搭建文旅融合平臺載體。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稟賦和人文優勢,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推出一批具有融合特色的活動載體。通過支持舉辦花兒盛典活動籌建中國花兒博物館,建設花兒小鎮”,打造以花兒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產品,努力實現花兒傳承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的互促共進。
參考文獻:
[1]程陽.文旅融合振興文化自信.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4
[2]袁垚.文化自信視角下丹陽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探析.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3]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學術前沿,2019.6.
[4]馬玲.“一帶一路”背景下臨夏州旅游產業發展對策分析.商情,2019.39
[5]祁金芳.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打造臨夏州經濟發展增長點.職工法律天地,2016.9
作者簡介:
祁金芳(1981--)女,本科,經濟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振興、文化旅游、民營經濟。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沙秀芳、柏莉、方玲、馬昱晟、馬進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