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孔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顯著作用和獨特魅力。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江蘇在積極探索中醫藥治療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中醫藥應對體系的諸多問題和短板。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下,全省應時刻保持警惕,加快創建江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應對體系,慎終如始、毫不松懈地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確保中醫藥“利劍”在手,釋放更多戰“疫”力量。
一、創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應對體系刻不容緩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江蘇省增援的湖北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患者接受中醫藥治療比例達100%,本省患者中醫藥參與率也接近9成,顯示出中醫藥療效好、副作用低,對患者身體后期影響小等特點。然而,此次戰“疫”也暴露出江蘇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存在的空白和短板。
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亟待完善。相關應急處理體系和行動機制尚未建立。全省缺乏穩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中醫藥專家庫及團隊,尚未完全建立與現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相對接的中醫藥分級應急響應機制,中醫藥尚未完全融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中西醫并重、共同防治的體制機制仍未形成。
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臨床診療方案亟待完備。在中醫防治疫病方面,江蘇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在大量臨床實踐基礎上,江蘇創立了戾氣學說與溫病學說,成就了中醫史上著名的溫病大家如吳鞠通、吳又可、葉天士、薛雪等,撰寫了《瘟疫論》《溫病條辨》《溫熱論》《濕熱條辨》等一大批中醫經典著作,形成了吳門醫派、孟河醫派、金陵醫派等中醫學派。但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江蘇還未充分發揮現有中醫藥資源優勢以及江蘇省國醫大師、名老中醫作用,未能及時制定有效的中醫藥防治疫病臨床診療方案并進行早期干預。
中醫藥預警系統和臨床救治信息化體系亟待完善。江蘇省中醫藥健康大數據建設和“互聯網+”發展進程相對緩慢,未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對現有醫療健康數據進行有效挖掘,并提前預警潛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尚未構建覆蓋基層社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臨床救治信息化體系,優質中醫藥資源無法完全覆蓋到基層社區。
中醫藥防治疫病基礎保障體系建設亟待加快。現有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多數中醫醫院未建立重癥醫學科、傳染病科,未設置隔離病區病房,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應對能力略顯不足。目前中醫藥行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不均衡,在中醫理論、疾病機理等中醫重點研究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還需提升,仍未建立中醫防治疫病國家級科研支撐平臺。在中醫藥防治疫病人才培養特別是中醫藥院校公共衛生人才、重癥醫學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短板,尚未建立中醫藥防治疫病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二、創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應對體系的思路對策
未雨綢繆,方能臨危不亂。江蘇率先構建高質高效的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與機制,對全省乃至全國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建立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一是明確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議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將中醫藥納入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明確中醫藥功能定位和參與應急處理預案的具體措施;建立省級中醫藥專家庫,成立中醫藥防治疫病專家組,中醫藥專家加入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和專家咨詢委員會;明確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發季節的預防干預措施,確保提前準備、早期介入、全程參與。二是建立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國家、省應急管理總體預案,科學設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等級,建立相應的中醫藥應急響應機制;明確各地市衛健委和中醫院的具體責任和行動指南,制定實施中醫藥應急預案;依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專家組進行綜合評估,根據公共衛生事件等級和具體情況,確定中醫藥介入時間節點和臨床診療方案,指導全省各級中醫院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并全程跟進。三是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具體制度。組織全省中醫藥專家組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體措施,依托三甲中醫院組建規模適宜的省級中醫藥應急救援醫療隊;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程中及時啟動中西醫應急聯動機制,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策略,制定醫療機構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專家巡診會診制度和診療方案;各地市衛健委在屬地傳染病醫院和綜合性醫院進一步強化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建設,建立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前哨點”。
制定完善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診療方案。一是全面總結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的診療方案和成功經驗。依托全省中醫醫史文獻國家重點學科,挖掘梳理古代醫學典籍,總結疫病發生規律,凝練中醫藥在防控傳染病中的優勢;組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隊伍,總結中醫藥在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臨床診療方案和“辨證論治”“急癥治療”經驗,優化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方,篩選確有療效的救治方案和中藥復方。二是突出中西醫結合,制定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診療方案。依托全省中醫藥臨床和科研力量,組建中醫藥防治疫病應急醫療隊,成員選拔以臨床療效為標準;由專家組和應急醫療隊協同合作,根據疫病臨床表現、本地病情、氣候特點以及病人體質情況,確定疫病對應證型、病機等中醫臨床信息,明確醫學觀察期、臨床治療期主要臨床表現和推薦處方,對處于初期、中期、重癥期和康復期等不同病程的病人制定詳細的臨床診療方案。三是突出中西藥并用,提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療效。中醫藥專家應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變化,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完善涵蓋“預防、救治及康復”全過程的中醫藥臨床診療方案,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分析研究中醫藥臨床診療方案內在機制,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中醫藥獨具特色的診療方法和作用機理,篩選出更多具有潛在療效的中藥和中藥復方。
加快建設中醫藥預警系統和臨床救治信息化體系。一是構建全省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系統。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系統擴大到三級中醫醫院、地市傳染病醫院中醫科、社區中醫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挖掘分析預警大數據,依據中醫“五運六氣”、疫情歷史數據特征分析、疫情傳播動力學模型等理論,推斷季節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提前發現潛在風險,第一時間向全省中醫專家組成員提供預警信息,為中醫藥早期參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支撐。二是建設江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臨床救治專家系統。收集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中醫藥臨床診療有效方案,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總結優化中醫藥防治疫病診療規律,研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藥臨床診療專家系統。針對不同疫病及其臨床特點,優化整合防治疫病臨床診療方案,實現診療方案智能推薦,并在社區中醫館推廣應用,指導基層中醫進行臨床治療,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三是推動中醫藥臨床救治信息化體系覆蓋全省基層社區。依托現有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建立中醫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基礎數據庫,對疑似病歷進行匯聚、分析、應用;依托中醫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中醫醫院,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和遠程醫療服務;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中醫藥+互聯網+社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救治信息化體系,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讓中醫藥臨床救治服務覆蓋到基層社區。
加快建設全省中醫藥防治疫病基礎保障體系。一是提高中醫醫療機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臨床救治能力。加大對全省中醫院經費投入力度,重點加強中醫院傳染病科、公共衛生科建設;加大對全省中醫院檢查診斷和防治設備的投入,由專家組篩選相應中藥材,確定防治疫病常用藥材目錄,按照江蘇實際情況進行儲備;在各地市中醫院建設或改造符合傳染病收治標準的隔離病區,健全完善院內感染管理防控措施,成立中醫藥防治疫病臨床基地,強化全省三甲中醫院重癥醫學學科建設。二是提升全省中醫藥防治疫病科研能力。深入研究江蘇孟河醫派、吳門醫派、金陵醫派古典醫籍精華,引入現代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等新方法、新技術,研究中醫藥防治疫病的微觀機制和內在機理;針對疫病,在全省布局建設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基礎研究所,培育建設中醫藥防治疫病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中醫藥防治疫病科技研究專項計劃,開展防治新發突發疫病臨床研究,支持防治疫病中藥創制研究。三是加大中醫藥防治疫病各類人才培養力度。在全省醫學院校加大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重癥醫學等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在各類醫學院校增加中醫疫病學、“治未病”學等相關教學內容,將中醫理論融入各類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依托省內三甲中醫院,建立一批中醫藥防治疫病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行中醫藥防治疫病高層次人才培養,強化以中醫思維為核心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學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