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
一、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方案主要特點亮點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到2025年將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從《方案》的創新亮點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圍繞“五個自由”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推動各類生產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方案》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新趨勢,著眼于構建以自由、公平、法治、高水平過程監管為特征的貿易投資規則,建設全島封關運作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推動實現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的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前沿地帶。
實施特殊的稅收制度安排,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方案》充分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安排,按照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強法治、分階段的原則,逐步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海南實行以“零關稅”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征稅商品目錄,目錄外貨物進入自由貿易港免征進口關稅。對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到2025年后,按照3%、10%、15%三檔超額累進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聚焦發展“三大產業”,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競爭新優勢。《方案》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充分發揮海南自然資源豐富、地理區位獨特以及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腹地經濟等優勢,聚焦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發展水平,加快三亞向國際郵輪母港發展,發展特色旅游產業集群。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區域總部,建設海南國際設計島等,擴大專業服務業對外開放。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貿易等為重點發展信息產業,圍繞生態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壯大先進制造業。
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打造國際化人才集聚高地。《方案》針對高端產業人才,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加大對于高層次人才的爭奪力度。除針對人才實施低稅率的稅收安排外,實施更大范圍適用免簽入境政策,逐步延長免簽停留時間,對外籍人員赴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工作許可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人員擔任海南自由貿易港內法定機構、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以薪酬水平為主要指標評估人力資源類別,推進建立人才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人才服務管理制度。
促進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方案》重點圍繞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分階段開放資本項目,通過金融賬戶隔離,建立資金“電子圍網”,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探索適應市場需求新形態的跨境投資管理,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探索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試點,進一步推動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支持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支持發展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鼓勵海南在國務院批準的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自由貿易港建設。
持續深化改革創新,賦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權。《方案》探索建立適應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更加靈活高效的法律法規、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行“極簡審批”制度。進一步推動海南大部門制改革,推行市場化的專業人員聘任制。進一步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的市場監管體制,堅持對新興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實行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全島統一的居住證制度。
二、海南自由貿易港方案對于江蘇的啟示及建議
更加注重把自由化作為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主要方向和重點。江蘇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應高度重視對標國際高端,從注重便利化轉向便利化與自由化并重,在關稅貿易政策、投資管理體制、金融市場開放、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做出重大改革,支持連云港片區建設自由貿易港,支持南京片區和蘇州片區增設或擴容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運行規則和制度體系,推動國際高端資源要素在片區實現快速流動和自由集聚。
更加注重在重點產業和重點人群探索實施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臨港新片區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都注重實施特殊的稅收政策,形成明顯的“政策洼地”效應,對于相關產業和人群形成極大的吸引力。建議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尚未到位的前提下,繼續在江蘇自貿區發展重點產業方向和重點目標人群方面探索以獎補或補貼的方式實質性消除稅收政策差距,加強稅務領域信用分類服務和管理;另一方面,根據江蘇發展的實際需求,在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方案中積極爭取向國務院和國家相關部門申請專項的政策支持。
更加注重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打造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示范高地。建議江蘇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緊扣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目標要求,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推動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基建”,積極探索數字金融等相關應用場景,在工業互聯網背景下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模式,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金融等領域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引導產業加快向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躍遷,力爭形成產業集群規模經濟優勢。
更加注重集聚高端人才,發揮人才在自貿試驗區建設中的引領性作用。江蘇應更大力度地實施國際化人才高地建設行動計劃,研究制定更具前瞻性、“含金量”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加強對急需緊缺人才的舉薦認定,建設創新人才高地。探索修訂引進外國人才項目管理辦法,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工作,逐步實施更大范圍適用免簽入境政策,支持在自貿區增設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服務窗口。支持自貿區圍繞自身發展需要,制定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進一步優化辦理流程,簡化辦事程序,加快引進集聚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未來產業變革的“高精尖缺”領域人才。
更加注重鼓勵金融開放創新,提升金融服務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能力。江蘇應更加鼓勵提升區域金融產業發展能級,積極推動金融機構從事國際業務的總部和基礎設施平臺落戶自貿試驗區,重點打造“新金融中心”。拓展跨境金融服務功能,圍繞跨國公司和大型民營企業需求,深入推進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管理便利化試點、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等創新業務。強化科技金融支撐,探索設立天使母基金,做大新興產業風險補償資金和創投引導資金規模,做實股權投資母基金,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建立科技企業“白名單”,引導銀行類金融機構對名單內的企業探索開展無還本續貸業務、對名單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主動授信。
更加注重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自貿試驗區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借鑒香港貿發局和前海管理局經驗,探索在政府序列之外嘗試設立法定機構,將自貿試驗區專業性、技術性或社會參與性較強的公共服務和管理職能交由法定機構承擔,重點探索“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的經濟運行管理新模式。充分賦權賦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構建服務于企業、項目、自然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探索開展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進一步凸顯商事登記的“確權”功能。推進國際商事、金融、貿易糾紛等第三方調處機制,優化全球化法律服務機制。建立市場主體容錯糾錯機制,探索實施審慎處罰,制定免予處罰執法監管事項清單并動態調整,實現清單化管理。鼓勵行業組織參與各類行業技術標準制定實施,明確行業組織可參與糾紛調處,參與自貿區建設。
(作者系江蘇紫金傳媒智庫高級研究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