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媛春
近年來,江蘇東海縣按照“國際有影響的水晶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帶一路先行區休閑度假勝地、全省有影響的生態宜居福地”的發展定位,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繼續放大旅游資源優勢,彰顯旅游品牌效應,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東海縣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堅持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自身特色環境優勢,大力實施“旅游活縣”戰略,進一步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內涵,營銷旅游城市。
旅游體系逐步完善。從規模和品位入手,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提升旅游景區品質,引領東海旅游業從傳統的“景區旅游”逐步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旅游體系的布局和結構進一步優化。
旅游品牌持續叫響。充分發揮“石、泉、湖、井、花”等特色資源優勢,以生態、福壽、時尚為主題,打響了水晶賞購、溫泉養生、雙湖覽翠、花海暢游等獨具東海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動東海從旅游產業轉向旅游經濟。
旅游營銷高端運作。創新旅游營銷方式,借助東海水晶節、花卉博覽會、溫泉旅游文化節、黃川草莓節、石梁河葡萄節等節慶會展,依托全國全省各類旅游交易會、博覽會以及招商活動等高端平臺,推介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使旅游營銷的深度和廣度有效拓展。
旅游產業不斷延伸。注重引導旅游配套產業提檔升級,星級酒店、商務酒店、公寓酒店和農家樂建設進展迅速,水晶類旅游紀念品、少兒版畫等時尚藝術品、東海老淮豬肉等特色餐飲有效開發,專業旅行社和旅游商品經銷網點形成一定規模,旅游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豐富。
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東海縣全域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縣旅游管理體制仍不順暢,在規劃編制、景區(點)的項目包裝、開發、管理上仍存在一定問題。
旅游規劃的編制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旅游規劃編制理念還不夠科學,導致規劃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強,部分鄉鎮和景區在旅游開發中對旅游規劃的制定不夠重視,甚至沒有旅游規劃,開發和建設均比較盲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復建設,加劇了同質競爭。
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東海縣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旅游業發展不充分,龍頭旅游產品不多,缺少知名度高、吸納力強、帶動力大的龍頭景區。同時,旅游產業要素發展不完善,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夠,旅游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條不長,延伸不足,旅游綜合效益不明顯。
旅游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東海本土劇目、神話傳說、歷史古跡、人文藝術以及特色自然資源種類繁多,福如東海傳達了美好的寓意,水晶文化、溫泉文化隨著產業的發展逐漸傳播。但是現階段東海的文化產業缺乏系統性的挖掘,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耦合度不高,文化產業相對較為低端,有品牌但缺乏影響力。可以說東海文化資源的優勢還只是潛在優勢,還不是現實優勢,在吸引區域性游客和弘揚特色文化上成效不夠明顯。
高層次旅游管理和經營人才匱乏。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特別需要專業化的高層次人才,這種類型的人才不僅需要了解東海特色傳統文化,還要對國家相關政策足夠了解、對區域整體規劃具備相應指導能力和經驗。但目前來看,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不能滿足東海縣全域旅游發展的需要。
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相關建議
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導向,堅持以全域旅游為核心、以重點項目為支撐的發展戰略,打造“全域旅游的東海樣板”。
推進城旅一體建設,全區域統籌旅游布局。突出社區、園區旅游打造。按照“景城一體、全業融合、全民共享、文景同脈”的理念,實施社區、園區旅游化戰略,以旅游環境營造和產業繁榮來發揮宜居城鄉、和諧社區、休閑教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創建東海縣全域旅游示范社區、全域旅游示范園區,打造宜游、宜居、宜業的社區與園區。
加快社會公共體系建設。通過功能拓展,增加體驗方式,開發集參與、體驗、娛樂于一體的博物館旅游產品,打造產品優良的品牌形象。均衡布局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街旁綠地,以主題化為突破口,綠色為載體、休閑為特色,實現東海城市公園旅游化路徑轉換,建設集旅游觀光、休閑健身、文化交流、娛樂展覽為一體的東海全域旅游城市公園體系。
超前布局鄉村旅游。利用東海縣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鄉村特色旅游項目,開展針對性、有特色的采摘、展銷、文化表演等活動,打造特色旅游鄉村。開發旅游商品,對農副產品進行旅游化包裝,開發旅游商品進行扶貧,使居民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旅游商品制作和銷售。包裝民俗文化,對于具有獨特文化特色、良好景觀效果的傳統村落,實施整村推進戰略,進行整體的挖掘、包裝和改造。
挖掘產業潛力,全業態加快融合發展。以旅游促進農業發展。以現代農業示范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農產品地理標志(省級、國家級)等創建為抓手,積極引導本地“農旅結合”發展。引導農業生產空間景觀優化,合理運用“農田大地景觀”“設施農業”等農業景觀營造手段,實現“春游油菜花海、夏賞農田彩繪、秋采豐收林果、冬品稻草藝術”的農業旅游格局。依托東海縣豐富的農副產品、花卉及良好的生態資源,與食品加工制造業、酒品加工制造業、花卉加工制造業相結合,生產飲料、香氛、藥膳等衍生產品,在包裝上、標識上充分展示東海特色。
以旅游促進生態發展。依托東海現有林業資源,與周邊特色山岳林地資源組合開發,不斷釋放森林旅游生產力。扎實推進生態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念,結合荒山造林,現有林場、濕地修復等重點項目建設,持續開展生態示范工程建設,促進全區域造林綠化提質增效,不斷完善“綠色全域化”。創新旅林融合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打造集養生休閑、森林旅游、觀光游憩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實現森林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機統一,助推林業轉型升級。
以旅游促進工業發展。以水晶產業(硅)為核心,圍繞休閑度假、觀光、文化體驗、商務旅游等多元旅游產品,完善配套設施,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構筑水晶產業鏈條,深度挖掘水晶文化,開設水晶主題教育活動等,將“商貿品牌”轉變為“旅游品牌”,提升東海形象。
以旅游促進新興業態發展。推動景區電子售票、酒店一站式預訂、景區智能監控系統、智能語音導覽、景區無線WiFi覆蓋、景區二維碼及智能地圖、互動觸摸屏系統等項目建設。完善“東海旅游”微信公眾號,“東海旅游”官方網站,設立自動查詢系統,挖掘森林、湖泊濕地、溫泉等特色資源,形成系統化的運營管理流程。
完善配套設施,全過程優化服務體系。構建集散體服務體系。打造東海縣“1+4+N”全域旅游集散服務體系,整合周邊要素資源,發揮與機場、火車站毗鄰的區位優勢,按照交通最優化、區域集散中心化的原則,搭建連云港白塔埠機場旅游集散中心、連徐高鐵連徐東海站旅游集散中心、東海溫泉旅游度假區旅游集散中心、李埝生態文化旅游區旅游集散中心。在羽山生態休閑旅游區、西雙湖風景旅游區、森林溫泉、御園景區等地因地制宜設立游客中心(旅游集散點),作為旅游集散中心的補充。
構建立體交通體系。形成“快旅慢游”的立體交通格局,以航空、自駕、公共汽車、旅游專列、自行車、火車等交通網絡為基礎,重點實施“旅游直通車”工程,構建一級、二級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與旅游景區“無縫對接”的旅游交通網絡。
構建特色導視系統。在現有標識系統的基礎上,加以整改與完善,開發具有本地風情特色的交通標識標牌,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指引服務。強化東海縣的形象,將全縣旅游交通導覽系統從風格、材質、規格、顏色及信息呈現方式進行統一,形成良好的視覺印象,讓導覽系統成為東海縣的一道亮麗風景。
發力品牌塑造,全體系建設人才隊伍。積極打造旅游品牌。東海縣近年來連續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東海全域特色旅游品牌已在區域范圍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東海特色旅游體驗已得到廣大游客的廣泛認同。下一步,要充分挖掘資源優勢,繼續打造省級和國家級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機構,多角度全方位推介東海特色旅游資源,全力提升東海旅游品牌知名度。
講好東海旅游故事。立足東海縣優良的生態、區位特點和特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和相互促進,全力打造發展文化產業的“綠色通道”,深入分析全縣文化與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探索以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為依托的產業發展途徑,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競爭力。利用好特有的福文化、水晶文化、溫泉文化資源,講好東海故事,展現東海風采,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風尚交相輝映,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建立專業人才隊伍。積極與國內外大學溝通聯系,依托東海的環境優勢、發展優勢、區位優勢,積極引進大學來東海落戶合作辦學,將大學教育的人才優勢轉化為東海發展的人才優勢。加快完善高端旅游人才工作就業、居住生活、醫療保健、子女教育、出入境便利等服務保障政策,為引進高端人才提供保障,最大限度激發優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1]吳娟.全域旅游視域下湘西州鄉村旅游發展思考[J].中國商論,2019(20).
[2]王晶晶,陳雙雙.東海縣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產業融合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6).
[3]凌杰,余永弘,李鄢宏.深圳鹽田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城區[J].商業文化,2019(14).
[4]張晶.江蘇省鹽城市全域旅游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9(29).
[5]丁洪建,羅希,陳杰,陳瑾妍,彭瑤瑤.多規合一與全域旅游規劃的融合探索——以云南大理雙廊鎮全域旅游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通訊,2019(08).
(作者單位:中共東海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