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蒙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是繼葉芝以來,愛爾蘭文學史上最出色的詩人,也是近二十年來文學研究界心目中當今英語世界范圍內最杰出的詩人兼詩歌評論家。他本人曾于1995年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體現了他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授獎辭中這樣贊揚了希尼的詩歌藝術特征:“他的詩作既有優美的抒情,又有倫理思考的深度,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神奇的想象,并使歷史復活?!北疚脑噲D從兩個方面分析希尼詩歌的藝術特征,即深深植根于愛爾蘭民族歷史和日常生活的詩歌靈感,以及在他的詩歌評論和后期創作中所表達出的關于詩歌對于現實功用的態度,即他認為,詩歌具有“傷害和命令”這種特殊的能力,并因此而具備一定的戰斗性功能,并且還強調了詩歌可以成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力量。
關鍵詞:西蒙斯·希尼;愛爾蘭民族;日常生活的神奇;政治沖突;詩歌的力量
一、希尼詩歌的藝術特色——從《挖掘》一詩說起
《挖掘》(“Digging”)一詩,是西蒙斯·希尼公開發表的第一部詩集《一個自然主義者的死亡》(Death of a Naturalist)中的第一首詩,同時也可以說是西蒙斯·希尼的成名之作。這首詩從第一人稱角度描寫了一個孩子“我”決定要跟愛爾蘭鄉村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決裂,他決心不再當農民,而是要以文字維生。他坐在房間里,聽到父親正在窗外的土地上挖掘,尋找泥炭土中種植的馬鈴薯?!按跋?,響起清脆刺耳的聲音/鐵锨正深深切入多石的土地:/我的父親在挖掘?!蔽髅伤埂はD嵩谶@首詩中以樸實貼切的筆觸,描繪了第一人稱主人公“我”的父親在泥炭地上挖馬鈴薯的情景:“粗糙的長統靴穩穩地踏在鐵锨上,長柄/緊貼著膝蓋內側,結實地撬動。/他拔除高高的株干,雪亮的鐵锨深深插入土中/我們撿拾著他挖出的新薯,/欣悅于它們在我的手中,顯得又涼又硬?!盵1]詩歌的行文顯得淺顯而稍帶笨拙,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屬于豐收時刻的歡悅。長期以來,馬鈴薯一直是愛爾蘭人的主食,19世紀末慘痛的愛爾蘭大饑荒即是馬鈴薯大批染病顆粒無收而導致的。父親揮舞著鐵鍬,“結實地撬動”泥炭地中生長的土豆,從這兩個形象生動而不失淺顯易懂的單詞中,詩歌的閱讀者能夠鮮明直接地體會到詩歌的講述者“我”的父親是一個老道的農人,他既精于種植,也能享受收獲。
在這一段詩歌中,西蒙斯·希尼表現出了他詩歌藝術的寶貴特征之一,即能夠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和生活片段,通過細致入微又淺顯生動的描寫手法來喚起閱讀者的情感和深層次上的共鳴。西蒙斯·希尼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曾經坦陳,“在詩中起作用的不是及時性的內容,而是某種能抓住你耳朵的美感和使人感到新奇的措辭在影響詩”。他還進一步說明,例如,上述詩句中的“撬動”和“結實”兩詞,在中文和英語中都分屬不同的詞性,也是一般情況下完全不會被相提并論的概念,而把它們結合在同一個詩句中,能夠產生一種獨特的詩歌語言的力量,正是這樣的力量喚起了讀者的新鮮感和情感共鳴,因此這樣的語言也就成為了詩歌力量的重要來源。
作為對于“挖掘”這一場景的深入回憶,在之后的詩行中,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描述了自己的爺爺在沼澤地里挖掘泥炭的場面,“我爺爺一天挖的泥炭/比任何在托尼爾挖泥炭的人都多”。泥炭是一種傳統的愛爾蘭地質燃料,是浸泡在沼澤地中的枯樹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積累而形成的,而愛爾蘭的鄉間多見沼澤,是愛爾蘭的基本地形構造。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泥炭已經成為愛爾蘭的某種文化上的意象和象征,“為了找到好泥炭,不斷地往下深挖”。而代表愛爾蘭文化的意象并不僅僅是沼澤地和泥炭燃料,千百年間在這片熱土上辛勤勞作的農民也已經成為愛爾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標志和象征。所以,詩歌講述者“我”的父親和爺爺乃至更早的祖輩,都已經成為愛爾蘭文化中的一個部分,愛爾蘭的土地和沼澤正是因為辛勤勞作的一代代愛爾蘭農夫,才得以代代傳承,凝結成一種精神上的象征。詩歌以對挖掘馬鈴薯的再次詳細描述而結尾:“馬鈴薯地里的冰涼氣息,潮濕泥炭沼中的/咯吱聲和啪嘰聲,鐵锨鋒利的切痕/穿透生命之根覺醒著我的意識。/但我卻沒有鐵鍬去追隨像他們那樣的人。/我的食指和拇指之間/夾著一支矮墩墩的筆。/我將用它挖掘?!盵1]詩歌行到末尾,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轉折——詩歌講述者“我”決心放棄世世代代的農夫身份,轉而以紙筆謀生,用筆在人生的土地上挖掘不息。
這首詩人的成名之作可以說是一首挖掘之詩,不僅詩中描述的內容是“我”的祖輩在泥炭中世世代代挖掘馬鈴薯,而且透過這樣具體的挖掘活動,體現出來的其實是詩人在挖掘自己得以生存和完善的愛爾蘭傳統文化。作為生長在愛爾蘭鄉間的本土詩人,西蒙斯·希尼對于愛爾蘭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都持一種肯定乃至充滿眷戀的態度。我們很容易看出,這首詩中的核心意象就在于鐵鍬和筆的類比。用鐵鍬在泥炭地里挖掘是詩人的先祖們代代相傳的謀生方式,其中凝結著愛爾蘭厚重的文化和歷史,而祖輩們的世代辛勞也是古老愛爾蘭文化的集中體現。而詩歌講述者“我”手拿的鋼筆則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而“我”并不是要以筆去對抗代表傳統文化的鐵鍬,而是將筆作為鐵鍬在現代社會中的化身,即現代社會中的勞作手段,像父輩挖掘泥炭地一樣,用筆去挖掘古老的愛爾蘭文化傳統,即用文字手段來挖掘詩人的身世考古和他得以在此古老傳統之中生發出來的自我。
創作此詩的年輕西蒙斯·希尼還身處于一種傳統和現代、農耕與文明的身份分裂危機之中。他的那部分出身傳統的自我“拴系在小山丘上,埋藏在那里多石的灰色土壤中”,而經歷過現代文明洗禮的那部分則“仰慕眾神之城/在那里藝術、音樂和文學才是上品”。傳統的自我體現了童年時期生活在愛爾蘭鄉間的回憶,其中飽含著古老的、傳承成百上千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因此他的這部分自我依然處在累累山丘之中的片片泥炭沼澤地里。而仰慕藝術、以筆作為挖掘工具的現代自我,則決意要以現代的目光,審視他生長的傳統,挖掘愛爾蘭文化的深層土壤。
《挖掘》一詩作為希尼詩作的“胚胎”,集中體現了希尼詩歌的藝術特色,并暗示了他日后的創作走向。以日常的、平和的語言挖掘愛爾蘭古老而又純真的日常生活,并在簡單的形式中追求詩歌純粹的精練內容。他對故國和親人的感情并沒有直白地反映在內容中,而是通過清澈洗練又樸素的語言和家常的事物、生活的細節來表達,愛爾蘭鄉村生活中的一切都詩意地成為希尼詩歌中別樣的象征,寓有無比深沉的情感。而北愛爾蘭的政治事件在希尼創作的中后期成為主題,體現了他強調詩歌現實功用的理論主張。
二、希尼的詩歌理論
西蒙斯·希尼的一生中,大部分時候北愛爾蘭的政治局勢一向是相當緊張的。希尼的詩歌里一樣也經常有暗殺、巷戰和形容不出的恐怖氣氛。國恨家仇,情緒的各種對立都是用平淡的白描手法表現出來的,僅有看似簡單、不存在戲劇沖突的情節和并沒有暴力元素的動作,然而恐怖和對立的情緒依然靜悄悄地彌滿在字里行間“兩只粗大的手把/在陽光里發著熱氣,摩托的/拉桿閃閃有光,但已關住了/腳蹬子的鏈條空懸著,/剛卸下法律的皮靴。”“我坐著注視他那發亮的手槍皮套,/蓋子緊扣著,有繩子/ 連結著槍托。”
這首詩歌描寫了恐怖的武裝對立和由此給當地人們帶來的壓抑氣氛,詩中用精心營造的詞語和意象,直接表達出了緊張的政治局勢給人帶來的壓迫和緊張感。這部分詩作體現了西蒙斯·希尼創作技巧臻于化境之后,即在他的創作生涯后期的理論主張,即強調詩的社會作用。他曾經以“尚未說出的對詩的假定”這一主題,對他的這一主張進行了具體的說明。
他對比了兩首當代美國詩,一是賴特創作的《寫給梨花》,這是一首深具社會意義的詩作,寫到一位可憐的老人的徘徊在街頭,渴望著他人的愛和憐憫之情,卻遭到無情的警察和青年的嘲弄。此詩的筆觸平易,格律也并不算整齊,詩人沒有在整體結構的精巧動人上下功夫,而是看重其直指人心的動人力量。而另一首詩則是洛厄爾創作的《漁網》,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談詩歌藝術的自我完善,以及詩人本人對此孜孜不倦的追求。詩人將漁網比作詩歌,漁網企圖打撈海洋的秘密,正如同詩歌想要傳達遙遠的古代的樂聲,而詩人卻時時會感到力不從心。洛厄爾回顧自己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他不斷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在這樣的追求之中度過了一生。他認為自己沒有浪費作為詩人的寶貴身份,留下了堪稱藝術珍品的詩作。這樣的自白表達了詩人的自信,也有對于孜孜不倦追求藝術的一生的無怨無悔。然而,這樣形式完美、內容深刻、精心雕琢的現代詩歌,究竟有沒有社會意義可言呢?它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又究竟有什么價值呢?
西蒙斯·希尼看重詩歌的現實價值。他以自己手中的筆作為工具,無情地割開現實世界中粉飾太平的稀薄面紗,暴露出難以調和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沖突。由此,他并不贊成精雕細刻、“為藝術而藝術”但脫離了現實社會問題的精美詩歌,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詩歌的現實力量與意義。
三、結語
希尼對詩藝的不懈追求,追求完美的努力本身就是對惡勢力的斥責。他的詩歌之社會性并不體現在選取黑暗和恐怖的政治局勢作為題材,而在于他對凝練和準確的詩歌表達,所以他的詩也就具有了“傷害和命令”這種特殊的能力,并具備一定的戰斗性功能,成為20世紀末愛爾蘭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忽視的景觀,一種不可或缺的積極力量。
注釋:
[1][愛爾蘭]希尼.《希尼詩文集》,吳德安等譯,作家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愛爾蘭]希尼.《希尼三十年文選》,黃燦然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2]吳剛.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英語學習,1996.2
[3]戴從容.“什么是我的民族”——謝默斯·希尼詩歌中的愛爾蘭身份.外國文學評論,2011.2
[4]何功杰.希尼和他的《自然主義者之死》.名作欣賞,2002.2
作者簡介:
趙雯婧(1983--),山西省太原市人。201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12年至今一直從事哲學學術專著的編輯工作,負責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等叢書深受讀者好評。翻譯作品有史學專著《革命危機中的路易十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