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星
摘 要:近年來,返鄉農民工子女群體社會適應問題備受學界關注。本文以H省N縣某中學為個案,通過分析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因素,進一步提出幫助返鄉農民工子女融入學校的對策。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子女;返鄉學生;學校適應
一、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問題的緣起
與上世紀80年代一批批農民背井離鄉涌入城市務工經商的“民工潮”不同,近年來由于受國家惠農政策、城鄉教育制度、產業轉移等因素影響,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開始陸續回鄉發展。返鄉農民工的回流將是一個長期的社會現象,與之而來的返鄉農民工子女[1]社會適應也將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返鄉農民工子女社會適應問題包括社會關系的適應、生活環境的適應、文化適應、學校適應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本文以學校適應方面切入點,探析制約返鄉農民工子女群體學校適應進程影響因素。學校在個人社會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有效促進返鄉農民工子女社會適應發揮關鍵性作用。在城鎮化背景下,社會在關注“流動兒童”群體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的同時,也要關注返鄉農民工子女回流的社會適應問題,這兩個群體的社會適應協調推進,“社會排斥”現象才可能逐步減少直至消失,城鄉一體化才能最終實現。返鄉農民工子女的農村社會適應問題解決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我國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和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分析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二、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因素
本文通過對H省N縣X中學35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通過SPSS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1.人際關系缺失是制約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根本原因
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的根本原因是人際關系缺失。這里的人際關系包括:同學友誼、師生關系兩方面。返鄉農民工子女回到鄉土社會后要經歷師生關系和同輩群體的變更,在新學校需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即交新朋友。在新環境中良好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的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同學很難融入新的學校班級。
返鄉農民工子女的與新同學建立友誼關系較慢,影響了其學校適應進程。在調查的35個人中,在被問到“你平時和同學一起玩的頻率”時,返鄉子女中只有9個人表示經常與同學一起玩,建立了自己的人際關系。14個人表示偶爾與同學一起玩,有4個人表示很少與同學在一起玩。大約75%的返鄉農民工子女很少與同學玩,人際關系的缺失使返鄉子女產生了孤獨感,對新學校也產生了排斥感,影響了他們適應新學校的進程。此外,部分人與同學的關系處理的不太好。調查發現:在被問到“你和班里大多數同學關系如何”,有13(占比37.1%)人表示與同學建立了良好關系,13人表示與班里同學的關系一般,9人(占比25.7%)表示與班級同學的關系處的不好。通過對研究對象訪談得知,大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對與新學校的同學建立關系積極性很高,同時也想方設法與班級同學建立友誼。只有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不愿意與班級同學交朋友并建立關系,他們認為當地的同學與自己趣味不投,而且有城市的朋友就夠了。也有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由于同學“惡作劇”感覺自己受到歧視與諷刺,不想跟他們交朋友。
部分返鄉學生未能利用課余時間與他人發展或改善人際關系。業余時間的分配也能反映返鄉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情況。在被問到“你在課余時間主要做些什么”時,有6名返鄉農民工子女表示會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超過一半(20人)人表示課余時間玩手機、ipd、電腦等。只有4人表示他們會利用課余時間與新交的朋友來往,大部分的人課余時間都在玩電子產品等。這也反映出返鄉子女在無法及時建立社會交往關系時只能依靠現代網絡和通信設備去彌補現實中的交往障礙和人際關系的缺失。
進一步訪談發現,部分返學生表示農村生活無法與多姿多彩的城市比,可供游玩的場所太少。就算到了假期,學生都各自回家,村與村之間過遠的空間也大大限制了返鄉學生與同學來往的機會,只能沉溺于網絡、打游戲等。與人的接觸越少,返鄉農民工子女越容易在人際交往方面受挫,影響了其學校適應的進程。
2.學習成績是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關鍵因素
學習成績對于返鄉農民工子女在新環境建立初步自信,進而加快學校適應至關重要。在學校中,學習成績很多時候是衡量一切的標準,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從而在課堂發言中與老師互動,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最終慢慢適應新學校。反過來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在班級中會被其他同學排斥或歧視,限制了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可能性。
學習成績會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的自信。調查發現,35個人中,28名返鄉農民工子女表示自己在剛到農村新學校后出現了學習成績下降,只有7人沒有出現學習成績下降。農民工子女返鄉入學后,由于城鄉教材的內容、版本、難度等不同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反差,部分返鄉學生出現學習吃力問題而且短期期難以解決,他們并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而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在城市,學生在課余時間上補習班來提高成績,而在返鄉之后,農村的輔導補習班基本在寒暑假時間,而在平時很少有時間上補習班。離開了課后輔導的返鄉學生在回鄉后就面臨學習成績下滑問題。更重要的是,H省是高考競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可能在別的地區不錯的成績在河南省只能是一般的成績。
學習退步后的應對不力會使返鄉農民工子女失去學習信心,影響學校適應的進程。50%以上返鄉農民工子女都積極解決學習成績下降的問題。例如,通過找到成績下降原因解決問題或老師同學求助。但還有48.5%的調查對象未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4人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還有13人出現頹喪情緒,致使學習成績持續惡化。通過訪談發現,原來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因為換了新的環境后,未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對老師同學熟悉),不好意思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導致學習的退步。還有部分人覺得身邊同學的成績都特別好,自己產生自卑感,因而導致了繼續退步情況的出現。不愿或羞于向老師同學請教、自卑心理作祟等原因,導致學習成績不好,都對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外,學業成績導致返鄉子女學校適應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也會受到同學的羨慕,對于他們而言,學校生活能帶來認同感和成就感,因此他們的學校適應較好。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負擔和壓力會使得他們疲于奔命,老師和家長還不斷對其施壓,這些壓力又易使學生產生焦慮,使得其逆反心理增強, 從而對老師和學校產生抗拒和退縮,影響其學校適應進程。
3.學校環境響是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重要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活動和交往互動的重要場域,因此學校環境是限制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重要條件因素。本文學校環境指的是對學生學校適應可能產生影響的硬件環境和班級氛圍。硬件環境指學校的教學必要的基礎條件,比如教室、食堂、多媒體和實驗儀器設備,等等。相較于城市學校,雖然農村學校這些年在辦學條件方面有所改善,但是生活條件(如學生宿舍、食堂、衛生間等)仍存在很大差距。當被問到“你喜歡現在就讀的新學校嗎?”這個問題時,調查的35人中,只有28.6%的學生表達出對新學校的喜歡,71.4%人對出新學校態度一般甚至不喜歡。因此,不少學生都滋生了負面情緒,故而產生了返鄉農民工子女新學校的適應問題。通過訪談得知,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反映新學校食堂飯菜不好吃,而且飯菜的種類不多,學校的衛生間太臟了……這些不滿導致他們對融入學校產生了抵觸情緒。
班級氛圍是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主動性的關鍵因素。班級氛圍環境指存在于師生所組成團體中的社會心理環境。它是學生對班集體認同感的集合。良好的班級氛圍無疑會吸引返鄉學生主動融入,反之亦然。調查中,只有4人對所在班級表示滿意,10人對班集體的態度一般,有21(占比60%)名返學生對新的班級不滿意。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返鄉農民工子女認為班級管的過嚴、自由活動時間太少、束縛感太強;班級氛圍過于壓抑,學習氣氛太濃,缺放松活動,課間休息時間(除了上衛生間)都無人走動說話;學校取消了體育、音樂、美術課等課程,讓人無法理解。因此,班級氛圍的差強人意也影響了返鄉農民工子女融入新學校主動性。
三、結論與討論
本文認為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是完成返鄉農民工子女社會適應的關鍵,學校是促進個人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返鄉農民工子女社會適應具有舉足輕重作用。通過對返鄉農民工子女的學校適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影響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校適應進程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際關系的缺失;二是學習成績;三是學校環境。因此,要助力返鄉農民工子女順利完成學校適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幫助返鄉農民工子女重構人際關系。返鄉農民工子女要主動與學校同學交流互動建立信任,逐步發展親密關系并獲得友誼,促進學校適應。而返鄉農民工子女所在學校、社會和家庭要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關心和鼓勵,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老師和其他同學要主動給予返鄉農民工子女關心、交流、陪伴等互動,使其會多歸屬感。第二,幫助返鄉農民工子女提高學習成績。在幫助返鄉農民工子女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基礎上,學校老師要給予返鄉學生學習上的關心和幫助,成績好的同學可以主動為一些羞于請教的返鄉農民工子女輔導作業;第三,當地教育部門盡可能的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學校要構建良好的學風,班主任要營造和諧有序的班級氛圍。基于此,才能有力促進返鄉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校適應,進而完成農村的社會適應。
注釋:
[1]本文研究的返鄉農民工子女是指戶籍在農村并且出生在農村,后跟隨父母進城生活和上學,或者戶籍在農村但出生在城市并在城生活和上學,且在城市生活學習時間6年以上,后因多種因素返回家鄉上學的農民工子女群體。
參考文獻:
[1]王甲娜、劉利、王烈.多層線性模型在班級環境與學生行為問題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59-61
[2]馬叢紅、劉琴.皖北地區返鄉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13(05):87-88
[3]蔣國河.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業適應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23-26
[4]蔣國河、孫萍.農民工子女返鄉就學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12):27-30
[5]張寶歌.回遷兒童: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面臨的新問題——以生命關懷為基點改善回遷兒童學習適應狀況[J].教育研究,2012.33(02):74-78
[6]譚千保、張英、龍莎莎、蔣旺.返鄉農民工子女同伴依戀和學校適應行為研究——基于2625份調查問卷[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1):38-42
[7]穆建亞.返鄉農民工子女農村社會融入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5(08):72-74
[8]張燁、葉翔.消除農民工返鄉子女就學的文化及政策障礙[J].中國教育學刊,2016(05):31-36
[9]劉騰龍.返鄉農民工子女鄉土適應問題研究[J].青年探索,2019(0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