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霖
自1998年9月開始,我走上了夢寐以求的新聞攝影之路,在黨報從事新聞攝影報道,我到北京出差,專門拜訪了梁文駿等攝影家,梁老師的“新聞攝影就是關于人的攝影”論點,讓我永生難忘。后來讀高爾基著作,他的名言:“文學就是人學”,更堅定了我的抓好新聞人物攝影的信念,一定要把鏡頭對準人,抓住人的最佳形態,捕捉人的典型神態,表現人的真實情感,達到升華新聞主題的目的。新聞攝影是提高黨報可讀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優秀的新聞照片不同于其它照片的特點之一,在于能捕捉到人物在活動中的瞬間形象,來表達事件的內在特征和意義,能夠在瞬間抓住最有價值的畫面,是對新聞攝影記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難技巧。鏡頭雖然對準的是小人物,但要把他們置身于這個大時代,要在傳播過程中引起共鳴。
一、把鏡頭對準人
我發表的第一副新聞照片是“編輯記者賣報”。1998年9月1日,《江南都市報》開始自辦發行。這個新聞怎么用圖片的形式來報道?我想到了人,報紙不要郵局發行,自己發行,編輯記者賣自己編寫的報紙,無疑是用新聞攝影表現這條新聞的最佳方法。于是我拍了該報記者在街頭賣報的畫面,第二天就在江西日報一版發表并獲得好評。當年我這位新聞攝影新兵的第一次采訪獲得了成功,給我的鼓勵很大,這也堅定了我把鏡頭對準人的信心。說來也是,人是社會的主體,當然是新聞的主體。辦報是給人看的,這也決定了我的新聞工作的性質和任務,去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關注人的喜怒哀樂,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各種人的命運、情操和追求等等。今年5月,長江邊的彭澤縣芙蓉墩鎮的5000畝麥子熟了,有一群走南闖北的麥客前來收割,麥客,這種古老的職業,曾在北方陜、甘、寧一帶流行,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在農業機械化后,曾經的鐮刀變成收割機,這些開著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的人,被稱為“現代麥客”。他們是“開著收割機去旅游”的人,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奔跑在路上的……。我跟隨他們拍攝了一組圖片,將他們生產生活通過照片表現給大家,讓大家知道麥客艱辛漂泊生活,吃住都在車上,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被賦予了更深的涵義。
二、攝取人的神
平常大家拍照片,都喜歡說象不象,這實際上擺出了一個攝影中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形似和神似。人的精神面貌,就是指人物的神態,它是拍攝人像時必須注意到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副人像攝影作品的靈魂。在拍攝過程中,假若對被攝者過分的擺布,拍攝過程拖得太長,以致抓不到生動的瞬間,或者被攝者在照相機鏡頭前神態過于拘束,都會影響到對被攝者精神面貌的表現。有一些照片,盡管曝光很正常,光線和拍攝角度都處理得很好,可是被攝者的精神面貌表現得不好,不能“傳神”,這種人像作品是不會感人的。拍攝人物,最怕公式化和擺拍,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都會從他的一舉一動中表現出來,只要你善于觀察,抓住和捕捉到這些不同的特點,就能拍出特色。就是說,只有抓住了人的神態,才會有照片的精彩,照片才有視覺沖擊力,才能感人。相反,沒有抓住神態,甚至擺拍,你的作品讀者看了,會感到不可信,雖然有一個形象,但給人的感覺都是假象。這就如美術大師羅丹說的,“把活人當木偶”,拍的人物假模假樣,使新聞變成“假”新聞,這有損黨報形象,也損壞了記者自己的名譽。我們記者拍攝的新聞照片就是要出色的表現新聞人物在新聞現場稍縱即逝的神情動態。
2020年6月底,我在景德鎮拍攝了幾名大學生創業的專題《一間教室放飛創業夢想》,這幾名大學生租用學校的一間教室,自主創業用中藥材染布,拍攝了她們裁剪、染布過程、網上直播賣貨后,總覺得缺少了什么。這時女大學生說我們在這里開始創業,現在馬上要搬到新的商業場所去,這間教室要還給學校。她們希望穿著自己染色制作的衣服,擺出她們覺得是自己最漂亮的神態,在這間流過汗水的教室拍一張合影,我一拍完,就知道這張照片好,在她們完全放松的情況下抓住了她們的神。這組大學生創業的照片在江西日報上整版見報時,就選用了這張照片作為主打,效果很好獲得眾多好評。
有一張在上世紀60年發表的一張新聞照片,給我的印象深刻,拍攝的是甘祖昌老將軍扛著鋤頭準備下田勞作,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他又是江西省蓮花縣的農民:兩個反差鮮明的身份重疊在身上,使他成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這個真正的“大官兒”:參加過井岡山斗爭、五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出生入死,勞苦功高。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位居大軍區的后勤部長。但兩年后他毅然解甲歸田,回到家鄉種田當農民,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將軍當農民”的圖片,甘祖昌站在田間,頭戴草帽,敞開衣衫,脖子上搭條擦汗的大毛巾,肩扛著鋤頭,瘦削的面龐,帶著笑容,一副地道的農民老漢形象。這形象,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里。
“神”是新聞照片的魂,是新聞攝影的精華,也是新聞攝影的本質。人物喜怒哀樂的神態,才是新聞的根本所在,抓住了神態,就抓住了本質,也就抓住了新聞。
三、表現人的情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和態度首先表現在臉上,喜怒哀樂、激動、憂郁的心態表現在臉上,這些豐富的神態也是人物內心世界的晴雨表,為攝影師提供了很好的拍攝內容,通過表情來詮釋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攝影記者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現手法。著名的人像攝影大師尤素福·卡什在給英國首相丘吉爾拍照時,因為丘吉爾的神態沒有達到需要表現的效果,一把將丘吉爾叼在嘴上的煙斗搶走,頓時丘吉爾瞪大眼睛露出憤怒的表情,就在那一霎尤素福·卡什按下了快門,一張獨具個性的照片誕生,二戰期間這張照片成為不屈戰意的象征,表現出一種面臨強敵堅定沉著、威武不屈的性格和氣質,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
人物的情感變化,是新聞攝影要抓住的重心,聽老一輩攝影家說,以前我們國家的新聞照片很少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獲獎,我也看了許多老照片,就是中國的記者很少去表現人物的情感世界。我認真的比較了一下國內外的獲獎照片,我們的重心在與天斗、與地斗,很少去表現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緒,比如說抗洪救災表現的=都是如何救,卻忽略了救助者與被救助者之間的交流,忽略的被救助者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著重表現救助者的奮勇和偉大,這些當然是要表現的,但更需要表現的是心連心得感情。如何表現情感這方面我一直在摸索,一直在情字上做文章,一定要拍好新聞照片的情感交流。通過把鏡頭對準人,抓住人物的神、表現人的情,有情就有戲,就有感染力。人們對情感的表達不僅僅靠情感,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2002年,南昌市有一商場舉行接吻大賽,是一條新聞,但褒貶不一,我來到新聞現場,幾十對年輕人在大庭廣眾下接吻,圍觀者眾多,嬉笑怒賣的人都有,罵的人還不少,我抓拍了一位老人指點斥責的特寫鏡頭。第二天見報時,與各報不同,其它報紙都是直接報道新聞,也有的是獵奇,我發的《嘩眾取寵賽接吻 群眾斥之太無聊》組照,觀點鮮明,人物生動,獲一致好評。這組照片的成功,一是抓住了新聞的重心;二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態動作,重要的是指點斥責的這種神態是多數群眾都愿看到的。
隨著我國新聞攝影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已不滿足過去呆板的機械式記錄,更注重新聞攝影的神形兼備問題。新聞攝影作品在觀念上、思維角度上、表現技巧上都面臨著一個值得深思的新課題。攝影記者不僅要反映生活,還要對生活的本質進行挖掘,攝影作品不僅要有沖擊力,還要去關注人的心態。在新聞拍攝中,受制約的因素非常多,各種干擾因素都有。這時,攝影記者就像戰場的戰士,隨時繃著一根弦,任何的松懈都可能會失去最佳“戰機”。筆者在拍攝新聞圖片時,就不只一次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耐心錯過拍攝良機,等發現理想的畫面出現在眼前時,再舉起相機拍攝卻為時已晚。所以,在采訪拍攝時,千萬不要有絲毫的懈怠,即使端著相機的手臂已經酸澀,也要繼續堅持直到拍攝出自己滿意的圖片。如今的傳播平臺很多,有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僅僅拍攝幾張靜態的照片是不夠的,攝影記者也要提高素養,學會VR、無人機、視頻剪輯等新技術,機會永遠垂青那些時刻有準備的人,攝影記者的工作更是如此,學習比經驗更重要,力爭把圖片拍攝得有內涵、有溫度、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