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學研究一定語境下的言語交際,包括語言產出與語言理解。然而影響人際交往中語言產出的因素并不只局限于面子與禮貌。Spencer-Oatey在20世紀中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她在面子理論和禮貌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關系管理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語用學對語言產出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紹關系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和主要內容,指出這是語用學研究的新進展。
關鍵詞:關系管理理論;面子;社交權;交往目的
語言既有傳情達意的功能,也有調節社會關系的功能。言語調節理論探討的是說話人在社交過程中言語風格變化的社會心理機制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果。每個人的說話風格根據說話的場合、主題、目的以及對象都在時刻變化著。言語調節屬于一個社會心理層面上的活動,除了適應語言水平而調節語言交際行為之外,很多時候人們進行言語調節是為了建立、促進、維持或推翻與交際對象之間的距離或某種關系。語言的使用會對人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關系管理理論(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是對語用學研究的新發展。該理論的發起人是英國華威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Helen Spencer-Oatey教授,緣起于對交際中禮貌的研究,但是其目標卻遠遠超出解釋交際中的禮貌問題,而是用來指出言語交際中交際者如何管理交際雙方的關系。Spencer-Oatey(2002)指出關系管理理論旨在為探討人們如何使用語言來管理言語交際中的人際間的關系。該理論引入文化規律性的影響因素,因此是要解釋人類交際中關系管理的一般性,既適用于跨文化交際,也適用于一般的人際交往。它以社會語用為視角,更多地關注說話人及其語言產出,因此不同于從認知語用出發,更多地研究聽話人及其語言理解。
自面子概念提出以來,語用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面子與禮貌的研究,其基礎便是禮貌理論(Brown & Levinson,1987)和禮貌原則(Leech,1983),著眼點通常是話語中的言語行為分析。(Brown & Levinson1987)的禮貌理論指出面子是禮貌的主要動因。其實面子的概念首先由Goffman(1967)提出,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將面子定義為某種感情投資。(Brown & Levinson1987)進一步將面子概念細化為兩個方面:正面面子和負面面子。前者指人們企求保持正面個體形象,比如期望受到贊許和認同;后者是人們期望自己的言行不受他人阻礙,擁有言行的自主性。然而,許多學者對面子的這種闡釋提出異議。例如,Mao(1994)指出在中國語境下,社會身份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Matsumoto(1988)認為對于日本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交際者在群體中的位置、與他人的關系以及是否為他人所接受和認可。Spencer-Oatey(2000)認為禮貌原則側重于人際關系和諧的一面,而實際上人們有時也會利用語言來攻擊對方,因此只從禮貌的角度來解釋交際中的人際關系是不夠的。此外,Spencer-Oatey(2000)的關系管理思想與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模式有兩個主要差別。其一,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模式主要針對個體的面子需要,而Spencer的力量增加了一個從社會關系或相互依賴關系的角度來解釋人際關系管理的層面。其二,Spencer的關系理論將面子需要與社交權區別開來,她認為負面面子不是面子需要的結果,而實際上是人們對社交權的需要。鑒于此,Spencer-Oatey提出關系管理理論,用于解釋交際者在言語交際中如何管理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一、關系管理理論的重要核心概念
1.面子。該概念涉及到面子敏感性的管理。對于面子的普遍性(人人關注面子)Spencer-Oatey和許多學者的觀點一致。Spencer-Oatey將面子定義為:在特定的交際中,人們所一般假定的說話人有效地為其聲稱的正面社會價值。面子與個人的身份或者自我概念密切相關。人們通常將自己視作擁有某些特征或者個性的社會中的個體,例如,人格優點、相貌特征、信念、語言歸屬等等。人們總是期望他人能夠給予自己正面評價,而不期望他人認可自己的負面特性。面子總是與人們情感上的敏感性特征相關聯,然而人們的哪些特征具有面子敏感性卻隨著不同的交際者、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語境而變化。
2.社交權與義務。這里主要涉及到對社會預期的管理,指的是交際者在與他人交往中所有效聲稱的社會權力。具體地說,關系管理理論中的面子跟個體的、社會的價值相關,包括人們的自我價值、尊嚴、榮譽、名譽、能力等等。社會權與義務是與交際者的社會預期相關的,表達了交際者對公平、體諒以及行為合適性的關切。對于影響交際者相互關系的因素即社交權及義務,在真實的社會交往中,人們通常認為他們自己相對于他人的交往擁有一系列的權力與義務。交際者總是在與他們所意識到的社交權與義務的基礎上對交往中的行為有所預期。如果這些預期的行為沒有完成,則會影響人際間的關系。
3.交往目的。指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的具體的任務或互動目的。人們交往時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包括傳達信息型或者關系型。這種需要也會影響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因為如果交際者交往目的沒有實現可能會影響交際者的情緒,比如感到受挫或者惱怒等。
二、關系威脅行為
正如禮貌理論所指出的有些言語行為具有面子威脅性,關系管理理論則涉及到關系威脅行為。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行為是“behavior”而不是“act”,這與語言順應論指出的語言使用是一種行為(behavior)不謀而合,更加強調語言使用的社會學與心理學意義。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受到威脅:通過面子威脅行為;提供社交權威脅行偉/義務漠視行為以及交往目的的危險行為。例如,假設你需要某人給你辦件事,但是這個人到了答應的日期還沒有辦,那么這個人便有意無意地實施了交往目的威脅行為,你可能會對他很生氣。同樣是該行為,如果你相信這個人有義務給你辦這件事,則這個人的行為也可能會威脅你的社交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即說話人沒有權力要求我們做某事,但卻硬性提出要求;或者說話人的說話方式過于親切,威脅到了我們的非互往權,我們會感到被侵犯、不安甚至惱怒。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從言語行為的角度分析關系威脅行為,但是關系管理論強調的是不僅僅要分析威脅面子的行為,還應該包括上述分析的其他兩個維度即社交權/義務以及交往目的維度。并且,關系管理理論還指出,并不是只有言語行為會威脅到人際間的關系管理。因為所有的語言使用都會影響交際者對如何適當地管理面子、社交權/義務以及交往目的的闡釋。
三、影響關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因素
1.關系傾向。它可分四個方面,關系提升傾向、關系保持傾向、關系忽略傾向和關系挑戰傾向。除非說話人明確通過關系管理策略表達其中的傾向,否則,交際者很難清楚地辨析出其具體的傾向性。
2.語境變量。參與者及其之間的關系,包括權勢、距離、參與者數量。信息內容:損—利的考量。說話人和聽話人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時對雙方的損與利是各不相同的,我們需要考量話語中的平衡。社會/交往角色。人們在具體的社會交往中,通常有較為確定的角色,這種角色分工不僅影響交際雙方的權勢和距離,而且交際者會對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權力與義務期待?;顒宇愋?。交際活動的類型同樣能夠影響關系管理策略的使用,例如,演講、面試、法庭審判等由于其活動類型不同,交際者之間的話輪更替也會有所不同。
四、結語
本文簡要介紹了關系管理理論的學術背景、主要內容。關系管理理論的出發點是如何有效地避免關系威脅行為從而對交際中的人際間的關系進行成功的管理。關系管理理論提出了關系威脅的三種行為和影響關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因素,這些構成了該理論的核心,也正因為如此,該理論超越了禮貌理論對面子與言語行為的依賴。
參考文獻:
[1]Brown P.&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UP,Cambridge,1987
[2]Goffman,Erving.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Pantheon,New York,1967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Matsumoto,Y.Reexamination of the universality of face:politeness phenomena in Japa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12)
[5]Mao,L.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1)
[6]Spencer-Oatey,Helen.Rapport Management:a framework for analysis[A].In Spencer-Oatey,H.(ed.).Culturally Speaking: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C].Continuum,London.11-46,2000
[7]Spencer-Oatey,Helen. Managing rapport in talk: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
[8]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9]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0]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劉鋒會(1968--),陜西富平人,副教授,碩士,任職于陜西渭南師范學院,專業特長為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