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論
摘要:該文從發展推動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完善的制度,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基礎、合理分層,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更好的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平等主義;基本公共服務 均等化
基金項目:平等主義視角下的政府分配責任及其政治實現機制研究,項目編號:W201683627。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與供給不均衡矛盾越來越明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保障社會人員基本權利,穩定社會治安的前提,也是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表現。因此,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若想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則必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即建立完善的社會管理制度,保障社會公平公正等,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使人民向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前進奮斗。
1發展推動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眾所眾知,我國存在著嚴重的城鄉經濟差距較大的問題,進而影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若想要實現這種均等化,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縮小城鄉經濟之間的差距。雖然我國在縮小城鄉經濟差距方面做出了諸多措施,比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但由于時間短,加之東部地區占據先天優勢的影響,導致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是與東部地區存在差距。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西部地區提供更多發展的機會,同時也要加大相關惠民優惠政策,進而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
此外,若想公共服務均等化,還需要改變當前城鄉二次結構,使城鄉協調一致發展。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涵蓋該內容,而之后出臺的農村經濟改革發展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作用。但由于受到改革時間短,制度變化快因素的影響,仍舊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未來仍舊還是需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改善城鄉二次結構,加快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
2建立完善的制度,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基礎
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制度的公平、公正性是建立制度的前提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在制定、選擇和落實過程中,始終要堅持公平公正準則,要保障全社會每個成員的利益,保護每個社會人員的基本生存權以及發展權。這就需要行政人員在制定制度時,將公平公正理念融入其中,體現公正含義的行政責任轉化行政人員的信念,進而轉化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意識。除此之外,在制度制定過程中,也應盡可能收集更多不同的意見,進而保障制度的絕對公平、公正[1]。
制度的創新發展。制度的創新發展是保障制度有效落實的關鍵,進而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基礎,具體而言:(1)加大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力度。當前政府存在“缺位”、“越位”等問題,若想妥善解決該問題,則需要從原有的建設經濟型政府轉變為建設服務型政府道路中來,彰顯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地位。(2)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制度。相關工作人員應要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醫療、社會保障、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大投資力度,使各項資金能夠最大化發揮自身作用。同時,也需要健全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次性轉移支付的覆蓋面積,并在此過程中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另外與之對應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也需要不斷的優化完善。(3)改變原有的城鄉二元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以完善制度、提高水平為切入口,實現統一的城鄉基礎公共服務制度。此外,也需要對供給決策制度、激勵制度等完善和創新。
保障制度的和諧性。實際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主要涵蓋原則、設施等內容,有內在要求和規定,所以必須保障統一性和和諧性。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的和諧性十分嚴格,包含制度內部各個要素的合理、關系優化等。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制定過程中,始終需要注意系統的規劃和制度之間的協調性,進而使制度合力有所提升,保障能夠順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除此之外,制度的和諧性還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應要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統一協調發展。眾所眾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建設會涉及諸多內容,所以需要進行全面綜合的考慮。
3合理分層,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從當前形勢發展來看,在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地區和群體等方面仍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距。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若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循序漸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前期階段應要注重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主要目的是縮小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中期階段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能夠體現在區域之間,而且還應要使區域間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致保持一致;高級階段是實現全社會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區域、城鄉、群體之間大體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此外,從當前均等化發展情況來看,均等化納入范圍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也有一個優先順序。當前階段,只有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在均等化范圍內。相信在未來,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其他內容也會納入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范圍內[2]。
除此之外,在均等化標準確定以及落實過程中,也應要遵循以下幾個過程,具體而言:最低標準,能夠實現保底;平均標準,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達到中等水平;等同的標準,就是常說的結果標準,不同區域、群體和城鄉之間的居民應要有一個基本相似水平的基礎公共服務。上述是一個隨時變化的過程,若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則進行最低標準,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應用到平均標準和結果標準。
總而言之,若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成員提供公平公正、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大體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進而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需要。此外,也需要縮小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進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穩定社會,使人們向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周穎.淺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的設置原則[J]改革與開放,2015(11):86+105.
[2]程嵐.實現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