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康塔塔(Cantata)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來自意大利語“歌唱”一詞,即歌唱的曲子,是巴洛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之一。17世紀以前,康塔塔是一種以器樂伴奏的單聲音樂。當時,康塔塔流傳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流行到意大利變成了多聲部的牧歌,除此之外,它還廣泛流傳在法國、英國、德國等地。17世紀之后,歐洲人民經常處于水深火熱的戰爭之中,這種情形促使很多思想激進的作曲家和文人開始思考人文主義思想并進行創作。康塔塔這個名詞最初出現在意大利作曲家阿·格蘭迪的作品《獨唱康塔塔和詠嘆調》中,而帶有明確特征的康塔塔音樂體裁最初形成于17世紀中葉賈科莫·卡里米西(Giacomo Carissimi)的由宣敘調和詠嘆調組成的套曲作品中,除此之外,康塔塔的重要代表人物還有羅西、馬可·馬拉佐利(Marco Marrazzoli)、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和約翰·巴赫等。斯卡拉蒂和巴赫在康塔塔的創作上尤為重要,斯卡拉蒂在一生中創作了六百多部康塔塔作品,巴赫在一生中創作了一百多部世俗康塔塔和二百多部宗教康塔塔。
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歌劇的誕生,以單聲音樂為基礎,人們創作出一種集戲劇和音樂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康塔塔這一藝術形式也就隨著歌劇這種戲劇與音樂相融合的藝術形式的誕生而出現了,康塔塔是由詠嘆調、詠敘調、宣敘調、合唱與二重唱組成的聲樂演唱形式,與清唱劇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是康塔塔可以采用宗教和世俗兩種題材,與清唱劇相比,康塔塔更具有室內性和抒情性。康塔塔與清唱劇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與清唱劇的布景規模相比,康塔塔的布景規模較小,因為它最開始是從歌劇中分離出來的,其演唱內容也有情節,與清唱劇相同,但沒有舞臺背景和道具服裝。康塔塔的結構形式大多以合唱形式開始,以合唱形式結束。康塔塔屬于獨唱聲樂性質的音樂,伴奏一般采用弦樂器和羽管鍵琴。文藝復興時期,康塔塔有了一些變化,這一音樂體裁更加完善,其中加入了獨唱形式的詠嘆調、宣敘調以及四聲部的合唱。康塔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小規模的獨唱康塔塔,第二種是大規模的為某種重要場合而創作和演唱的康塔塔。小型康塔塔是私人場所演唱的獨唱康塔塔,之所以稱為室內康塔塔,是因為最初在室內演唱,而且采用獨唱形式,小型康塔塔所用的題材大多接近社會生活,所以這個時期出現少量的世俗內容康塔塔。而大型康塔塔通常在一些重要場合演唱,更為端莊嚴謹,所以采用的題材是宗教內容。
在17世紀的意大利,受文化背景的影響,這個時期出現少量有關愛情方面的世俗題材康塔塔,作品多帶有一些抒情性。17世紀中葉,康塔塔在原有的宣敘調詠嘆調和合唱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式,新形式的加入使其規模逐漸擴大。而后,康塔塔在卡里西米、蒙特威爾第等作曲家的作曲變化中加入更多伴奏和合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17世紀中葉的德國宗教氛圍十份濃厚,因此宗教康塔塔需求量很大,許多作曲家沉浸于康塔塔的創作,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節日里,都要為各個教堂創作新的康塔塔作品,康塔塔逐漸發展成巴洛克時期重要的體裁。說起宗教康塔塔,自然就脫離不了德國重要代表作曲家巴赫,巴赫借鑒了意大利康塔塔的世俗題材,創作世俗康塔塔,和一些作曲家共同學習研究,與此同時,巴赫也將宗教康塔塔發展到了頂峰。17世紀后期,斯卡拉蒂再次提升了康塔塔的高度,促進了康塔塔的發展。斯卡拉蒂將當時盛行的華麗詠嘆調、詠敘調與自己的作品相融合,內容以世俗題材為主,結合當時社會背景所作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康塔塔結構由復雜變得簡單,用詠嘆調替代宣敘調,宣敘調-詠嘆調組合成為基本的歌詠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宣敘調起到鋪墊作用,然后接詠嘆調,在此結構基礎上可以進行多種變化,用來加強作品的中心意義。
進入18世紀,德國康塔塔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漸趨于成熟,為美聲唱法時代的出現奠定了良好基礎。后來,古典浪漫主義時期,康塔塔逐漸處于次要地位,不占據主流。直到20世紀,先鋒派作曲家將康塔塔這一體裁拾起并繼續以這種形式創作。這個時期出現了序列音樂、印象派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偶然音樂等,有很多作曲家致力于新的音樂作曲系統以及新的樂曲結構,但也有像普羅科菲耶夫和巴托克這種作曲家,結合新時期的創作手法技巧等創作大量康塔塔作品。可以看出,雖然處在新型音樂發展繁盛的時期,但康塔塔這一聲樂體裁依舊占有一席之地,還能為作曲家創作所用。
巴赫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他對宗教康塔塔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巴赫的一生中,他創作了大量的康塔塔音樂作品,包括100多部世俗康塔塔和200多部宗教康塔塔,巴赫所創作的康塔塔作品具有深刻的宗教內涵,但現在只剩下作品200多部,這些作品對17-18世紀的西方音樂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巴赫的作品中,大部分康塔塔是為教會所作,康塔塔的藝術發展跟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宗教對巴洛克時期的康塔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極少數作品的內容是世俗題材,可以說康塔塔作品貫穿了巴赫的一生。
作曲家阿·斯卡拉蒂是世俗康塔塔方面的杰出作曲家,斯卡拉蒂曾經跟著名的教堂康塔塔作曲家卡拉西米一起學習。創作康塔塔最多的作曲家就是斯卡拉蒂,其一生創作了六百多首帶有通奏低音的獨唱康塔塔,其中由樂器伴奏的獨唱康塔塔共有六十首,還有三十首是二聲部室內康塔塔。在西方音樂史上,他所創作的作品標志著這種聲樂藝術發展達到頂峰,具有重要意義。斯卡拉蒂善于將巴洛克時期多種音樂風格融入自己的音樂中,使他的音樂風格得到充分展現,形成斯卡拉蒂式的康塔塔音樂風格,這也是康塔塔音樂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之后又出現了很多新的音樂體裁,有的作曲家通過研究產生新的音樂作曲系統,十二音音樂就是其中一種。但好多作曲家依舊提倡將音樂創作回歸到巴洛克、古典、浪漫時期,繼承巴洛克、古典、浪漫時期音樂創作的優良傳統,所以出現了新古典、新浪漫主義。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就利用現代作曲技巧并結合康塔塔音樂體裁,創作出很多康塔塔音樂作品。由此可見,康塔塔這一音樂體裁經久不衰,雖然處于次要位置但并沒有退出作曲家的視野。
康塔塔是巴洛克時期盛行的音樂體裁,會隨著音樂史漫漫長河的發展漸漸處于次要地位,但康塔塔這一音樂體裁的價值和藝術形式值得學者研究。通過研究巴洛克時期的康塔塔音樂或著名的康塔塔作曲家,人們可以探索他們筆下的音樂作曲技巧和作品當時的宗教藝術價值。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指導教師:邢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