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芊羽
《小美人魚》在2005年由德國漢堡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約翰·諾伊梅爾創作,是其眾多作品中的經典之一。《小美人魚》延續了以往的創作思路,與原有情節和框架一致,諾伊梅爾以他人的素材為基礎,根據自己對劇本的解讀與闡釋創作自己的舞劇。本文主要對舞劇《小美人魚》的編創特色進行探討,對其創意、人物設計、身體語言以及舞劇結構等進行剖析與鑒賞。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安徒生于19世紀創作《海的女兒》,諾伊梅爾于2005年創作芭蕾舞《小美人魚》,2010年舊金山芭蕾舞團上演了該部舞劇,2012年中央芭蕾舞團引進該部頂級大師所創作的舞劇。《小美人魚》與《海的女兒》是古典與當代文化的結合,更是芭蕾大師與古典童話大師靈感的碰撞。
一、創作背景
《海的女兒》是《小美人魚》舞劇的原型,為紀念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當代編導大師諾伊梅爾根據童話故事創作了該部舞劇。該劇于2007年在漢堡首映,于2012年引入我國。安徒生的很多童話作品都深深映照其內心真實想法與情感,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海的女兒》在其創作中期誕生,此階段安徒生生活十分貧困,以稿費維持生活。但當時他愛上了資助其寫作的貴族,這份感情只能成為心中的期盼,于是他帶著沉重的心情創作了《海的女兒》。實際上,他通過該部作品將無處安放的感情抒發出來,找到出口加以宣泄。而編導諾伊梅爾在《海的女兒》原有框架基礎上,結合自身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內心情感創作經典之作《小美人魚》,通過戲劇芭蕾以及交響芭蕾的演繹,用現代化視角完美表達對經典童話作品的傾慕之情,并通過舞蹈身體語言說出內心的話語。
二、《小美人魚》的編創特色
(一)內容特色
舞劇主要分為戲劇化舞劇與非戲劇化舞劇兩大類。其中,戲劇化舞劇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如《白毛女》《睡美人》《天鵝湖》等作品。而非戲劇化舞劇無具體故事情節表達,內容也并非按照戲劇方式進行展開,如《小夜曲》《仙女們》等作品。《小美人魚》舞劇屬于戲劇化舞劇,是當代芭蕾舞劇的經典代表作。
在創作過程中,舞劇編導需要將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與情感融入舞劇中。編導需要在大腦中構思出舞劇的選材、立意,再通過編排將其展現在舞臺中。諾伊梅爾創作的《小美人魚》延續其一貫風格,選別人的材,創自己的作品。《小美人魚》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創作,通過原作品的知名度來增加舞劇的影響力,能夠吸引很多家長帶領小朋友前來觀看。
在創作過程中,諾伊梅爾并沒有為了講故事而編導,雖然戲劇芭蕾舞劇必然要有故事情節,但單純演繹故事內容將顯得十分枯燥且膚淺,諾伊梅爾在原有故事情節基礎上進行改變,將自身情感與見解融入舞劇中。這就是編導立意的一部分,是編導對作品和世界的看法。《小美人魚》沒有其他舞劇中明顯的善與惡,海妖在守護自身利益時并未逼迫小美人魚,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是小美人魚自愿同意的。最后,小美人魚為了心愛的人犧牲自己,可以看出,編導從性別和政治角度詮釋出女性的自我解放精神,表達出女性的自我選擇權利。
(二)表現形式特色
《小美人魚》的創作延續了約翰的一貫風格,除音樂外,編舞、燈光設計、舞臺設計、導演、服裝等都由其親自擔當。
在舞臺設計中,舞臺前半部分選擇白色波浪形燈光表現海浪,將陸地與海洋分割開來。燈光條上下移動,從視覺角度將海洋與陸地進行空間分割,給觀眾以空間交換之感。燈光顏色及高度的有序變化,能夠與劇情發展完美結合,告知觀眾王子的出現與行動軌跡。而舞劇后半部分所采用的正方形房間又巧妙地給人視覺變化,感受劇情所帶來的壓迫感。
在服裝設計中,諾伊梅爾具有超乎常人的想法與看法。在第一幕中,小美人魚的尾巴借助服裝來表現,編導將服裝設計成長于下肢的藍色褲裙,褲裙寬大蓬松,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展現出美人魚尾巴的特殊線條與美感。在表演過程中,三名黑衣男舞者托起美人魚,其形象是經過特殊設計的,男舞者表現十分默契,動作協調一致,進而展現出美人魚尾巴的特殊形狀。而小美人魚面部的特殊設計更能夠體現出編導對人物的特殊理解。舞者面部涂白,利用藍線將面部以人字形一分為三,額頭所裝飾的貝殼珍珠是小美人魚最喜歡的東西,這樣的設計非常符合其身份,能夠表現出小美人魚作為一條魚身份的歡喜,并為其后來下定決心舍棄尊貴身份奠定基礎。
作為小美人魚的表演者,在小美人魚變成人類前,其已經換過一套衣服,其間用布一圈一圈纏在身上,但編導要求外觀完全一樣。腿的顏色與身體顏色不同,編導認為后變出來的雙腿不屬于小美人魚。尤其是舞劇中以輪椅來代替小美人魚的困難行走,更能夠看出編導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新。
(三)身體語言特色
《小美人魚》作為現代芭蕾舞劇的代表,結合戲劇芭蕾和交響芭蕾的手段進行表達。戲劇芭蕾采取啞劇形式進行編排,通過模仿的表現手法推進劇情發展。而交響芭蕾更重視舞蹈動作的音樂性,利用舞蹈主題本身的變化來推動劇情的發展,這樣的表現形式使得《小美人魚》舞劇的“舞”與“劇”完美結合,恰到好處,使得舞劇不會被故事情節所牽制。實際上,戲劇芭蕾與交響芭蕾所表現的結果有著類似之處,都能夠傳達信息或記敘故事,可理解為中國美學的“寫意”。
從再現視角而言,通過寫意手法將內容再現在舞臺上,能夠最大程度幫助觀眾理解人物內心的變化和劇情的發展。在序幕中,眼淚從面頰滑落,右手以波浪式劃出動作路線并快速接住掉落的眼淚。該動作既表現出詩人對友人愛德華的思念,也表現出小美人魚接下來所發生的悲劇劇情。
從表現角度而言,通常通過文學作品所編排的舞劇都不會將作者表現出來,但在編排《小美人魚》時,編導將作家安排在舞臺中,通過小美人魚表達出詩人的內心情感。這種巧妙的表現形式使得詩人若隱若現,其以旁觀者角度觀察劇情的發展時,便與小美人魚的感受同步進行。在表現形式上,小美人魚是詩人對好友思念的化身,因此也可以將小美人魚看作詩人的化身。在第一場中,小美人魚變成魚的表演過程中,編導便利用寫意手法,并非采取原創中所描寫的喝魔鬼送的藥,經歷痛苦掙扎而變化。這種寫意的表現形式更能夠體現出人物內心,使得觀眾與角色情感同步進展,呈現出極具戲劇性與情感性的表演畫面。
(四)深層結構的特點
神話似乎可以看作是人類童年時期所做的夢,神話中的主題、情節是人類心靈結構的外化。神話結構便是無意識的思維深層結構。而童年時神話破碎后的殘片根植于人類內心深處,是時間累積的表象,是人類心理藝術的創作。
在《小美人魚》舞劇中,人們可以看到現實社會中的邏輯,整部劇的編排不斷添加新的理念,發展脈絡十分清晰,敘事層次嚴謹。每個人物關聯其中,既不會失去人物特有個性,又不會影響整部戲劇的完整度,在設計效果與表現效果上具有高超技藝。整部劇并未刻畫出明顯的善與惡,無對立面,即便是海妖也不能被稱為惡,它只是規則的守護者,在選擇過程中將權利交付于小美人魚手中。而小美人魚在忍受著心靈與身體的劇痛后,并未表現出對王子的傷害之心,面對王子逝去的愛不是爭奪與忍讓,而是選擇自我犧牲。但這種犧牲不是成全他人,更是對女性解放的一種追求,是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詮釋愛的純潔與美好。即便不能得到王子的愛,也不能因為仇恨與嫉妒讓愛情蒙上灰塵與丑惡。《小美人魚》最后詮釋出人心向善,彰顯了人的靈魂之永恒和人的終極關懷。
三、結語
《小美人魚》是芭蕾舞劇中的經典大作,整場舞劇中,每一位表演者都將舞蹈的美完全展示,將舞劇整體效果推向至高。編導通過多種形式實現了對舞劇的創新與改變,完美展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一改傳統戲劇芭蕾舞劇的編排方式。可以說,《小美人魚》是現代芭蕾舞劇的代表,是未來發展的風向標。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