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雯
橫山老腰鼓是我國知名度頗高的一項地方性鼓舞,已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多年來,橫山老腰鼓在內容與形式上一直秉持傳統,傳承著最原始的藝術風格。因此,本文闡述了橫山老腰鼓的起源與應用,分析了橫山老腰鼓的表演形式及藝術特點,以期使人深入了解這門藝術,進一步繼承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橫山老腰鼓是流傳于陜北地區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發源于橫山縣南塔鄉。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橫山老腰鼓的表演形式、內容特點及文化內涵并沒有隨時代發展做出過多改變,被稱為“正宗腰鼓窩子”。對這項傳統文化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人們了解這門藝術,也有助于傳承與發展這種文化。
一、橫山老腰鼓的起源與應用
(一)橫山老腰鼓的起源
歷史上,陜北地區曾長期是軍事要地,所以橫山老腰鼓的起源并沒有詳細的史冊記載。根據橫山文化館調查及部分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推測,橫山老腰鼓產生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由于相關歷史文獻的缺失,橫山老腰鼓的各種起源說主要依靠人們的推測,大致分為四種。
1.戰爭說
鼓是戰場上鼓舞士氣與威懾敵人的武器,后來,為了方便攜帶,人們便將其制成小鼓佩戴在腰間。傳說,鼓最早是戍守長城的軍士的報警工具,一旦發現敵情,就鳴鼓為號,傳遞消息;戰場上,兵戎相見,軍隊擊鼓以振奮士氣;戰事失利,用擊鼓的方式尋求軍隊支援;戰勝時,用擊鼓的方式以示慶祝。經長久演變,腰鼓的應用由戰事逐漸擴展到民間娛樂中,形成如今豪放剛勁的帶有軍旅戰陣色彩的腰鼓藝術。
2.巫醫說
過去,陜北地區較為閉塞,人們的文化水平較低,而許多自然現象無法用科學解釋,所以當發生自然災害或人為遭遇不測時,人們就會產生恐慌,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對神靈有著固執的信仰。每當有災難發生,人們就會以為鬼怪作祟。據說,這種鬼怪畏懼響動與紅色,于是人們便佩戴小鼓并在鼓上系紅綢,披紅掛綠地開展祭祀,以求神靈庇佑。筆者認為,對于橫山老腰鼓而言,這種說法可能性最大,因為對于神靈的信仰來源于遠古,也就更可能促進傳統的長久秉持。
3.勞動說
中國的許多歌舞形式都與勞動密切相關,腰鼓作為秧歌的核心文化元素,自然會使人們推測和揣摩。也許,橫山老腰鼓的產生正是源于田間的勞動與耕作。
4.牧羊說
相傳,很久以前,牧羊人為排解日復一日牧羊的單調無趣,就將樹木砍下制成空筒狀,并用羊皮包住兩端,由此形成鼓的原始形態,牧羊人通過擊鼓來排遣無聊、尋得樂趣,并用此法指揮羊群。后來,表演與音樂融入擊鼓中,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橫山老腰鼓。
(二)橫山老腰鼓的應用
橫山老腰鼓的應用大概可歸納為三種:一是繼承古時的信仰,祭祀神靈、祈求福祉,在橫山縣,每到正月,腰鼓隊都會謁廟與沿門子,由傘頭帶領腰鼓隊登門造訪獻唱詞,為大眾祈福;二是加入教育的成分,教人行善、教化民眾,這種教化主要體現在傘頭的唱詞中,傘頭會在輕松喜悅的氛圍下直接唱出讓群眾容易接受的教化內容;三是成為文化生活的新形式,娛樂健身、豐富生活,人們可以組織表演作為娛樂內容,將橫山老腰鼓作為一種由傳統文化演變而來的新興健身方式。
二、橫山老腰鼓的表演形式
橫山老腰鼓一般是以舞隊方式出現,表演形式通常包括四種。
(一)小場腰鼓
小場腰鼓是指由一名“鼓子手”與一名“臘花”表演的雙人歌舞。表演時有說有唱,邊歌邊舞。其一般會在大場表演結束后和其他的舞蹈輪換演出,并且還能夠表演一些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節目,如《送郎參軍》《還家門兒》等。
(二)四人腰鼓
四人腰鼓是指表演時有四名“鼓子手”和四名“臘花”同場表演。“臘花”可手執小镲,雙手隨鼓點節奏敲擊,有時也可邊敲邊唱,對歌對舞。這種表演形式屬于小場節目,目前在安塞等地依舊存在。
(三)老腰鼓
老腰鼓是指由一名傘頭帶領八名“鼓子手”、八名“拉花”和其他民間舞蹈節目以及一些丑角組成的綜合性民問舞隊。表演形式分為行進鼓和場地鼓兩種。行進鼓也被稱為“路鼓”,指腰鼓隊在路上前進時邊走邊舞,路鼓的動作幅度較小,步伐主要采用“十字步”“纏腰步”“走路步”,隊形一般采用“雙過街”“單過街”等,在隊形編排上,橫山老腰鼓保留傳統的多樣性,更豐富多變;場地鼓比行進鼓更正規,一般有一定規模,具有競技性,以武鼓表演為主,動作幅度大且難度高,但是橫山老腰鼓一直保留著傳統的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豐富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四)新腰鼓
新腰鼓是指在傘頭的率領下,組織數十名或百余名“鼓子手”進行廣場性的群體腰鼓表演,并將腰鼓隊中的其他形式,包括“臘花”小場舞蹈節目以及隊尾跟隨的各類丑角人物等剔除,是一種純粹的腰鼓表演形式,表演氣氛更加熱烈、形勢恢弘且情緒飽滿而高亢,更加振奮人心,頗具民間腰鼓的時代特征與精神風貌。這種表演在陜北較普及,并且已經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
三、橫山老腰鼓的特點
橫山老腰鼓一直以來都保留傳統特色,長期保持著原生態的打鼓技法,在服裝、道具和舞蹈動作等方面都極具特點,風格鮮明,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研究價值。
(一)服裝特點
在橫山老腰鼓的表演中,傳統的傘頭頭扎黑頭巾,身穿黑色或者黃色馬褂,著中式長褲,腳穿黑色布鞋,腰系紅色腰帶。鼓子手頭戴黃麥穗的草帽,穿大紅色對襟上衣,著中式長褲,腰系黑色腰帶,腳登圓口黑布鞋。整體的裝扮貼近宋、明兩朝的武士,瀟灑而英氣。臘花的裝扮為白色毛巾,額頭正中配照妖鏡,戴假辮,插絹花,上身穿大紅色或大綠色碎花大襟上衣,下身穿天藍色中式褲,外系長裙配上紅色繡花鞋。不難看出,臘花的服裝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的元素,這也看作是中國古時傳統信仰的沿襲。
(二)道具特點
橫山老腰鼓所用的腰鼓粗細均勻,一般制法是將直徑約二十厘米的柳木從兩端至中間挖空,得到筒性鼓腔,然后將兩端用牛皮包住。橫山老腰鼓中,傘頭所用的傘也被稱為“日照”,是用細木條釘制而成的上寬下窄項圓底方的方形燈架,用長約一米的燈把穿入燈架。燈架四面分別繪制著韓湘子和荷仙姑等八仙,燈架內根據需要放入照明燈。橫山老腰鼓中,傘頭手上還會拿著一個用黃銅或生鐵制成的被稱為“虎錚"的道具,其功能類似于現在的哨子,但還被賦予辟邪的功用,該道具在表演中起到振奮情緒的作用。橫山老腰鼓所用的鼓槌是用硬木棍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槌桿,長約半米。細的一頭會被削成小圓球形,打擊鼓面而用;粗的一頭會鉆出小眼,穿上紅綢條,長約半米。橫山老腰鼓中,臘花手上通常會拿著小镲或小鑼,在扭動時會跟著大鼓的鼓點敲擊出相應的節奏。
(三)舞蹈動作特點
橫山老腰鼓可分為“文”“武”兩種腰鼓樣式。“文腰鼓”一般由老年人和小孩子組成,具有返老還童、文化傳承之寓意。動作主要包括“掏腿打”“纏腰打”“轉身打”。表演時必須在同一節奏中連續完成。整體的表演給人沉穩平緩、風趣詼諧之美感。文腰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重在抒情,將內心的喜悅之情表達出來。“武腰鼓”一般由青年男性表演,動作幅度大、力度強,節奏快,基本動作都是在“忙而不亂、快而不斷”的套路中進行。武腰鼓中有機地融入了民間武術中的一些動作,張弛結合、渾厚有力。代表動作有“鷂子翻身”“三腳不落地”等。并且,橫山老腰鼓在表演時重心基本向下,有種扎根土地的感覺,表達的是對土地的熱愛與感恩,也是在田間辛苦勞作后的釋放。
四、結語
橫山老腰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具有極其鮮明的藝術特點與風格特征,深受大眾的喜愛。需要注意的是,橫山老腰鼓在大力秉承傳統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特征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現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一味地循規守舊也許不再能滿足大眾需求。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這項珍貴的傳統文化,人們就需要給予這種文化本身及其發展方向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