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楊晶晶 楊陸
摘要: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分析醫學專業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職業認同,了解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對青年學生心理、思想的影響,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醫學人文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提出理論依據。方法-運用一般情況調查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和醫學生職業認同量表對吉林省四所醫學高校的在校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及訪談調查,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疫情期間醫學生職業認同感總分為(61.85±14.67),正性情緒(92.56%),負性情緒(7.44%)。結論-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期間,醫學生職業認同感受情緒變化影響,醫學院校應進一步加強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情緒變化;醫學生;職業認同感
基金項目:共青團吉林省委員會課題(2020jqy-072)。
作者簡介:王雪,女,長春中醫藥大學,講師,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楊陸: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生導師。
2020年1月,全國各省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為一級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的冠狀肺炎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傳播,武漢于2020年1月23日開始封城。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報道,從第一批醫療隊抵達武漢至3月1日,全國共派出護士2.86萬人,占派出醫務人員總數68%[1]。在爆發期間,緊張、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開始在全國蔓延,并迅速在全社會普通群眾中傳播和擴散,讓全國陷入心理危機[2],尤其是對于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情緒變化產生較大影響,并且影響著同學們對職業的認同感。在校醫學生是培養職業認同感的關鍵時期,正性情緒可以幫助醫學生有足夠的熱情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實現自己的價值;負性情緒會改變醫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改變職業選擇。本研究深入剖析醫學專業學生的情緒變化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醫學人文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提出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吉林省四所醫學高校的在校醫學專業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情緒變化和職業認同感。
1.2調查問卷
一般情況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涵蓋性別、年級、家庭所在地、選擇醫學專業原因、親友中是否有人從事醫務工作、是否獨生子女、學生干部、政治面貌、學習成績、是否會調換專業、畢業后去向、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新聞報道關注度、家庭所在城市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量、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活動主要方式、新冠肺炎期間居家隔離時間、是否擔當過防疫志愿者幾個維度。
正負性情緒量表。該量表源于情緒的環狀結構(Watson,1985),分為正性情緒(PA)和負性情緒(NA)兩類,其中每一項的情緒形容詞以五點計分,如“極其多”、“比較多”、“中等程度”、“比較少”、 “幾乎沒有”[3]。
職業認同量表。該問卷由王英杰等人編制,職業認同部分確定為縱、橫兩個方向,縱向分為3個階段(過去、現在、將來),6個維度(擇業動機、職業認知、職業支持、職業情感、職業期望、意志承諾),每個維度包含6-7個題目;橫向又按照內部、外部2個方面將 6個維度進行細化,分為主觀重要性、客觀可行性、行業認知、環境認知等因素,每個因素包含3-4個題目[4]。
1.3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在獲得吉林省4所醫學院校學生知情同意后,通過線上限時發放電子問卷,由學生獨立填寫,調查員在線實時解決問題,同時按照自愿的原則,選取 5人為研究對象,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論
2.1基本情況
該次網絡調查,實際回收有效問卷1714份,其中男性395人(23.05%),女性1319人(76.95%);本科生1450人(84.60%),研究生264人(15.40%);城市1075人(62.18%),農村639人(37.82%);獨生子女798人(46.56%);黨員95人(5.54%);學生干部589人(34.36%)。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1546人(90.20%)擔任防疫志愿者。調查醫學生擇業情況如圖1。
2.2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情緒變化情況
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的情緒及心理狀況受到一定的影響,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調動了大部分醫學生的積極情緒,但仍有少部分學生的情緒轉向消極。研究數據表明醫學生的情緒變化與教育水平及學習能力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后,學生都會發現自己產生了一些心理和情感問題,包括壓力、焦慮和恐懼,需要大量的個人心理調整和社會的支持[5]。醫學生正負性情緒變化情況如表1。
2.3醫學生職業認同感單因素分析
調查報告顯示97%的醫學生將一名德技雙馨的醫學前輩當做學習的榜樣,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97.78%的醫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98.31%的醫學生將成為優秀的醫護工作者作為終身奮斗的目標。對于未來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學醫一問題,單樣本分析P>0.05,無統計學意義,其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職業認同感P<0.05,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醫學生情緒變化的影響因素
從本研究可知,①醫學生對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狀況產生擔憂。在疫情爆發初期傳播速度很快,并且可能無癥狀擴散,醫學生對感染癥狀有一定的了解,擔心新冠病毒會危害自己及家人的身體健康,因此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6]。②社交方式的改變。為減慢病毒的擴散,各地區響應號召居家隔離,對于正處于寒假的醫學生來說,假期本規劃著出游或與朋友相會,可是居家隔離迫使他們無法外出會友,只能在家中通過社交軟件與朋友們聊天[7],調查報告顯示,有90%以上的醫學生選擇在家玩游戲等方式消磨時間,這樣社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③學習及就業的壓力。醫學生教育學時、學制長、學業繁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延遲開學等措施為學生學習帶來不便,由于線上學習使醫學生在專業課、實訓課的學習中,缺乏實驗、實訓道具;網上觀看老師演示不夠清晰等原因,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并且調查顯示,有11%的醫學生為應屆畢業生,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存在線上論文答辯及尋找工作的壓力,這些都嚴重影響著醫學生的情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