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演變成不同的字體。本文首先介紹了書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然后解釋了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和傳播,最后結合書法教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書法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書法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是指根據文字的特點及含義,以其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文字成為藝術作品。書法文化歷史悠久,隨著朝代的更迭、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出了不同的字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每種字體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這些作品都為中國文化增添了色彩,也推動著中國文化不斷流傳、發展、延續。
(一)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保存了象形文字的特點。
廣義來說,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出現在商代。因刻于龜甲獸骨之上而得名,其主要用于占卜。雖然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龜甲上的,但其已經融合了筆法、結構、章法這三要素。甲骨文筆畫均勻且多為短的直線,其中有些字與圖畫相融合,帶有象形字的特點。而金文的鼎盛時期是西周,這時青銅器得到廣泛使用,人們將文字刻于鐘鼎之上,大多用于記錄天子諸侯和貴族的祭祀、狩獵、征戰等,所以其也被叫作鐘鼎文。籀文則起于西周末期,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國流行起來,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小篆,又稱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開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并將此事交由擅長書法的丞相李斯負責。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簡化,從而創造出了小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性的文字改革。其不僅在筆畫上刪繁就簡,還取消了許多異體字,因此這次整改被視為漢字史上的里程碑,是一個重大轉折點。小篆以對稱平衡、上緊下松為特點。由于字體優美,小篆深受書法家喜愛。
(二)隸書
隸書有秦隸和漢隸之分,根據篆書演變發展而來,是象形到不象形的轉折點。字形較為寬扁。與秦隸相比,漢隸更為出名,在書法界更是有“漢隸唐楷”之稱,由此可見漢隸地位之高。隸書的演變過程被稱為“隸變”,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都有很大影響。
《張遷碑》可謂漢隸中的代表作,其中記錄了其祖先的功績和黃巾起義相關事件。字體雄厚大氣,厚重感強,其堪稱漢隸中此類風格的代表。
(三)楷書
楷書也稱“正楷”,可分為魏碑和唐楷兩種。其由隸書演變而來,與隸書相比更加簡化,以橫平豎直,字體方正為特點??瑫加跐h末,流傳至今,成為現在的通用字體。
魏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刻石文字的統稱。其以北魏為代表,對后來唐楷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書法發展到唐代,隨著國力的提升,書法藝術也迎來了黃金時期。唐代出現很多楷書大家,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人與元代趙孟頫合稱楷書四大家。在當代的書法學習中,唐楷是每一位學習者都會學習的一種字體。比如,歐體、顏體、柳體都深受歡迎,其中歐陽詢更是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四)行書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漢代,行書沒有完全普及,直到王羲之出現后,其被廣泛地使用開來。王羲之賦予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更是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行楷融合楷書特色較多,行筆比楷書自由,改動部分筆順,書寫時也比楷書更流暢,行草則更多與草書融合。
(五)草書
為了書寫方便,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約定俗成,民間的草書數量不斷增多,慢慢形成了體系。草書形成于漢代,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分為狂草、今草、章草。藝術性較強,但實用性相對較差。草書雖然省略很多筆畫,但并不是任意書寫,仍是有章法可循的,是脫離了實用性的藝術作品。
張旭和懷素都是狂草的代表。“草圣”張旭的《肚痛》和懷素的《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兩者更是被合稱為“顛張狂素”。
二、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
書法是一種玄妙而又艱深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草書,漢字逐步從圖像發展為完善的古文字,再衍生出各種形體。漢字是書法藝術的符號載體,做到漢字的審美藝術化就產生了書法。世上僅存的民族書法藝術屈指可數,中國書法在世界書法藝術文化中擁有最悠久的歷史,同民族文化的連接更是密不可分。
劉熙栽曾說:“高韻深情,堅志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碑敶鷷▍R集了歷代先賢的智慧結晶與人文情懷,隨著歷史不斷的更迭,書法藝術不斷精進,被中華民族各階層以不同方式所認知,逐漸演變成為民族的象征。中國的書法重點在于如何去書寫“法”,運“法”于紙上就是書法的精髓?!胺ā笔峭ㄟ^不斷提高個人的心性與品德而提升修為的方式,最后達到高深玄妙的精神境界。在中國哲學思想中,萬物始于陰陽,而陰陽之所衍生的便是墨汁與素紙。黑白二色窮極了線條與章法的變化,所以書法作品的創作更是變化無窮,暗合了中國哲學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書法作品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它更代表了中國文化思想的精神底蘊。
三、書法藝術的傳播
20世紀之后,中國書法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呈發展之勢,并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學者對中國書法的含義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大,大部分學者只能體會到書法的實用性,而并沒有對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比如,英國學者愛德華·史密斯對書法的定義為:“在西方使用毛筆和鋼筆,在中國用毛筆寫成的裝飾性字跡就是書法?!痹谶@一定義中,愛德華雖然對書寫工具進行了客觀區分,但是將書寫的文字視為裝飾性文字,可以說是有失偏頗,畢竟書法是不等同于美術字的。
西方學者朱迪·馬克對書法一詞做了這樣的解釋:“書法就是書寫文字,通過有節奏地移動筆桿來創作,與機械的書寫字母組合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書法經常被比作舞蹈和音樂,書法的書寫技巧是需要勤學苦練的,從而表達內心的情感?!敝斓稀ゑR克對書法的定義是有深度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透過書法的實用性層面發現了書法的情感交流作用,這是非常難得的。
法國學者柯乃博對中國書法的認識也非常深刻,他來華學習書法時曾說:“中國人通過書法進行靈魂和精神層面的溝通,中國人作為人類的重要成員,有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對生老病死有著非常深切的感受,他們通過書法進行靈魂交流。”柯乃博將中國人的情感特點與書法藝術相結合進行研究,可謂一語中的。
四、書法與教學
書法是生命的藝術、文化的表達,是中國藝術的集中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書法藝術的普及似乎越來越不夠?,F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傳承本民族文化。一些小學設置了書法課,讓學生從小練習,打牢基礎;許多高校也將書法作為選修課,擴展學生愛好,引導學生去了解我國文化。
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書法流派,如“丑書”。許多丑書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部分人將這種字體視為創新,認為這是吸引民眾重視傳統文化的方式,但筆者認為這種反傳統的藝術形式并不可取,這樣的創作既沒有藝術價值,也沒有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如果想要創新傳播文化,可以針對時事,將書法和繪畫相結合,創作一幅引人思考的作品;或將書法創作與現代家具巧妙融合,把書法帶入生活,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筆者認為,將書法作為對外漢語課堂文化教學的內容是必要且合適的。書法不僅是讓留學生用毛筆寫漢字,更是在書寫的過程中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傳遞。但在這之前,人們應該了解并重視傳統文化,讓此專業學生在大文化背景下學習才能將中華文化的內涵滲透在語言教學中。在重視傳統的同時,要進行合理的創新,更好地促進各國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軟實力,與時俱進,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哈爾濱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吳雪萌(1998-),女,滿族,遼寧鐵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