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代表性長篇小說,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青少年在產生對學校的厭倦情緒之后逃去紐約,他從紐約歸來后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去麥田中做一個守望者,一輩子守護孩子,保護他們不收外界傷害。此作品給予許多年輕人精神層面的鼓勵,直到今天仍有研究意義。
一、《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分析
《麥田里的守望者》創作于20世紀,雖然20世紀科學技術有顯著的進步,但是作者當時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自由、幸福、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矛盾較為明顯,戰爭、核危機、貧困、失業等危機不斷威脅人們。人們總是覺得自身受到各種力量的制約,失去精神自由,所以“異化”成為當時文學領域較為流行的話題,《麥田里的守望者》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一)成人世界的異化
小說詳細描述了主人公霍爾頓往年過圣誕節的情況,其間,主人公看到很多令他討厭的社會現象,開始對所處的社會進行深思。這些經歷要從霍爾頓離開攀西中學講起,那天是星期六,并且發生了一件事:霍爾中學要和攀西中學進行橄欖球比賽,所有同學都在球場近距離觀看比賽,霍爾頓卻站在曾經在戰爭中用過的大炮附近,一個人在山上觀看比賽。霍爾頓與其他同學保持距離,表現出主人公不愿接受異化,渴望自由。
從那之后,霍爾頓便開始了紐約的流浪生活,在紐約,他看到更多庸俗、惡劣的社會現象。晚上,霍爾頓進入一家旅店,看到旅館附近房間中上演的各種“好戲”。成人在年輕的霍爾頓面前丑態百出:一位地位較高、頭發花白的男子換上女裝,在鏡子前獨自欣賞;一對情侶嘴中含滿水相互噴灑,流露出特別享受的樣子,仿佛這是最為快樂的事情。天一亮,這些在霍爾頓眼中較為變態的家伙搖身一變,成為大多數人眼中謹慎、文明、謙虛的君子,這種成人世界的異化現象也刺激了霍爾頓的內心。之后,霍爾頓進入夜總會,看到更為震驚的現象:觀眾總是為表現較差的表演而鼓掌,使得鋼琴演奏者歐尼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表現;一個學生模樣的人一邊講述室友自殺時的細節,一邊親密接觸旁邊的女性。在這里,霍爾頓還遇見了哥哥的前女友,這掃了他繼續觀看演出的興。霍爾頓看電影時,坐在一旁的老人不停地哭,電影很虛假,而越是演到虛假的環節,老人越哭。總的來說,在紐約流浪的幾天,社會異化現象像空氣一樣滲透到各個角落,霍爾頓已經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使得“異化”成為成人世界的典型特點。
此時的霍爾頓正處于關鍵的成長時期,看到成人世界的現狀,他不能處理好內心中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關系,在這兩個世界間徘徊。
(二)霍爾頓的反異化
看清成人世界的異化本質后,霍爾頓選擇的是一種反叛類型的反異化手段,即拒絕參與社會具有強烈象征性意義的反叛。
在行動心態和精神狀態方面,霍爾頓雖然不能接受附近人的虛偽、淺薄以及做作,但是又不能尋求到實現自身生活意義的方法,他感到寂寞、空虛、傷心,甚至考慮過自殺,卻并沒有想過自己未來的職業或者生活。就像霍爾頓的妹妹對他的描述一樣,“他總是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進行謾罵”“不喜歡當今的任何事情”,就連霍爾頓自己也說“我現在痛恨一切事物”。這種類似于“墮落”的做法實際上是對當時美國社會出現的異化現象的強烈反叛。
在語言風格和品味愛好方面,主人公霍爾頓極其討厭附近人的虛偽和庸俗,即使他表現出的樣子與他討厭的人并無區別。所以,霍爾頓最常說的詞語便是“假模假式”,在他的眼中,雜志里或者電影中都是些惡心透頂的無聊故事;舞池里都是些“耍花樣”的家伙;夜總會中的鋼琴演奏者雖然彈琴技術不錯,但是改變不了他是一個“勢利鬼”的形象。霍爾頓極其討厭那些裝腔作勢的家伙,使得他與這些演員交談時必須用同樣裝腔作勢的語言,霍爾頓常常出現“心中作嘔”的感覺,但是他明白自己若想在世界中生存必須說這一類話。就這樣,霍爾頓以這種虛偽的語言模式展現他獨特的“自甘墮落”方式,進而傳達出他對成人社會異化的強烈反對。
二、《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敘事藝術研究
(一)敘事結構
《麥田里的守望者》使用第一人稱講述了青少年霍爾頓的人生故事,在成人異化世界中,他苦苦追尋真愛,卻不斷失落,小說在這種對立中構建了深層敘事結構。從追求到失落,從失落到再追求,再從再追求到再失落,小說完成了文本敘事過程,并且組建了完整的敘事框架。
《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可以成為當時的經典作品,部分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敘事功能,如主人公霍爾頓追求夢想過程中的悲劇。小說中,悲劇感充斥著這個少年的內心,在對美好世界向往的驅使下,霍爾頓獨自展開對“美”的尋找過程。就連他的母親都對他的生存情況加以忽視,就像小說中霍爾頓的一句話“媽媽,請把手給我吧,為什么不給我呢?”,顯得如此悲劇,在這種情況下,霍爾頓依然走上了尋找“美”的道路。他在尋找“美”的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難,如學校的虛偽和紐約的臟亂。作為一個尚未成年的少年,承受如此重大的苦難已經十分困難,而他所追尋的“美”是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的,他渴望成為“守望者”,渴望人類社會變得像“麥田”那樣純凈美好。作者塞林格使用多角度的復雜敘事結構,使得讀者可以了解追尋“美”的過程中主人公命運的不斷惡化,將作者的內心感受切實傳遞給讀者,進而引起讀者對當代社會的思考。
(二)敘事策略
1.人稱的設定
塞林格在傳統的敘事手法上對文本進行創新,將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霍爾頓作為故事講述者,并且從他的角度觀看成人世界,分析成人世界的特點。在這個接受精神治療的少年眼中,他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觀崩塌的社會。而當讀者從霍爾頓的角度進行閱讀時,其便會以最短的時間感受到作者的態度,產生一個偏離于現實的世界。
2.時間的變換
作者在寫作時巧妙運用時空變換來敘述情節,改變小說的正常時間邏輯,即打破傳統意義上流水賬式的敘事方法,將故事的時間順序進行適當布置與調換。例如,小說開頭便有這樣的話語“我想告訴你我去年圣誕節所經歷的荒唐生活”,此處運用倒敘手法,凸顯出當時主人公霍爾頓的精神狀態,在描述去年圣誕節的經歷時,小說采用順敘手法,增加靜止的時間狀態,即將時間速度調為0,使得主人公的活動靜止,進而使得主人公陷入回憶中。此種時間的交錯和重疊使用向讀者展現了主人公鮮活的生活狀態。
3.人物視角的變換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也表現在人物視角的靈活變換,其中包括敘述自我和經驗自我兩種視角。在小說開頭和結尾部分,作者均采用敘述自我的視角,而小說的中間大部分都使用經驗自我的視角。在主人公回憶紐約三天流浪生活時,作者完全采用經驗自我的視角,使得讀者只能追隨主人公的游走,霍爾頓即將發生的事情讀者不能隨意猜想,在宏觀上運用經驗自我的視角之外,作者又融入敘述自我的視角。例如,作者在描寫三天回憶的過程中加入了霍爾頓自我視角,在自我視角中,主人公對成人世界的異化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種人物視角的變換又增添了劇情的戲劇性。
三、結語
成人世界的異化和霍爾頓的反異化成為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凸顯了霍爾頓的反叛情緒。從敘事手法來看,作者塞林格通過復雜的敘事結構和人稱設定、時間變換、視角變換等敘事策略,將主人公的悲慘與對“美”的執著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白光(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