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嬌
【摘要】血管瘤是一種以嬰幼兒為主要患者群的血管畸形現象,位于某些特殊解剖部位的血管瘤會對周圍器官形成壓迫,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而在治療血管瘤的過程中,加強對患兒的有效護理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本文將以口服普萘洛爾、激光療法、平陽霉素局部注射三種療法為例,分析針對不同療法的嬰幼兒血管瘤護理措施。
【關鍵詞】血管瘤護理;普萘洛爾;激光治療;平陽霉素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患者以嬰幼兒為主。一般情況下,血管瘤無需干預即可自愈,但也有部分患兒會出現并發癥,如血管瘤破潰等。因此,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血管瘤治療,并在治療后對患兒加以正確護理,以緩解疼痛、促進恢復,是十分重要的。
治療血管瘤的方法有很多,且針對不同類型的方法,所采取的護理手段也會有所差異。下面將對基于口服普萘洛爾、激光療法、平陽霉素局部注射三種療法的護理經驗進行探究。
1 基于口服普萘洛爾的護理
普萘洛爾是一種主要用于治療小兒血管瘤的藥物。該藥物的作用機理在于通過促進血管瘤的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來抑制血管瘤的生長,進而使血管瘤逐漸縮小直至消退。普萘洛爾起效迅速、療效顯著,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都較為脆弱,因此無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心率減慢、腹瀉、睡眠紊亂等。為盡可能減少不良反應對患兒身體的損害,無論是在用藥前還是用藥后,都必須重視對患兒的護理工作。
1.1 用藥前護理
在給患兒用藥前,醫護人員應首先對患兒進行體格檢查和心率、血糖等常規檢查,確保患兒心肺功能良好后,才可對其展開普萘洛爾治療。此外,醫護人員應做好對血管瘤種類、病灶部位(包括瘤體顏色、瘤體的形狀和大小等)的記錄,同時用記號筆在瘤體周圍作出標記,以便進行用藥前后的對比。
加強與患兒家長的溝通,也是用藥前護理的重要環節之一。由于大多數家長對普萘洛爾不甚了解,會對其療效產生顧慮,且患兒須提前進入無家長陪護的監護室內接受監護,這些都會成為造成患兒恐懼、家長擔憂的因素,因此,醫護人員必須提前做好與患兒家長的溝通工作,以便其支持醫院下一步的治療工作。
1.2 用藥后護理
普萘洛爾具有抑制心肌收縮、減緩心率的作用,嬰幼兒口服普萘洛爾可能會導致低血壓、心絞痛、房室傳導阻滯甚至心力衰竭等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在患兒用藥后,醫護人員必須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認真記錄其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同時隨時做好搶救的準備。
此外,醫護人員須告知患兒家長正確的用藥方法,確保其遵從醫囑進行喂藥,如遇到嬰幼兒吞咽困難的情況,可將藥物碾碎后溶解服用。
2 光動力激光療法的護理
激光療法的作用原理為通過能夠使組織溫度在數毫秒內高達200~1000℃的激光照射,來破壞血管瘤組織。在這一過程中,患兒一般不會產生過于強烈的疼痛感,且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相對較低,治療效果比較良好。
然而,由于患兒年齡普遍偏小,在接受激光治療時難免會情緒不穩定、大聲哭鬧,且因其自制力較差,一旦術后結痂,往往會控制不住地對患處進行抓撓,這些都會大大增加患兒后期恢復的難度。因此,醫護人員在治療前、治療期間、治療后都需重視對患兒的護理工作,包括身體、情緒兩個方面的護理。
2.1 治療前的護理
在開始治療前,醫護人員應對患兒的局部皮膚狀態進行檢查,凡是伴有皮膚感染、皮炎、潰瘍等癥狀的患兒均不宜接受激光治療。對于可以接受激光治療的患兒,醫護人員應對其進行皮膚清潔,同時剃除其需治療部位的毛發。
如果患兒年齡稍大,醫護人員可向其介紹激光療法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激光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從而消除其恐懼心理;如果患兒年齡偏小、無法溝通,醫護人員則需對其家長進行心理疏導,確保家長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2.2 治療期間的護理
醫護人員應使用防護材料將病灶周圍覆蓋起來,并用膠布對防護材料進行固定,以保護無病患的皮膚。除了對病損部位進行充分暴露外,患兒的其他身體部位應盡量避免暴露,這既是為了保暖,也是為了避免感染。在將患兒抱入激光室前,醫護人員應給患兒戴好防護眼鏡,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血管瘤的種類來設置激光照射的頻率,結束治療后,應盡快將患兒抱出激光室。
2.3 治療后的護理
治療結束后,醫護人員應對患兒的局部皮膚進行仔細觀察,如出現水皰、上皮脫落、紅腫明顯等現象,應局部使用修復素噴劑,加強對創面的保護與修復,如有必要還需進行抗感染治療。
此外,醫護人員還需向患兒家長交代一些注意事項,如及時制止患兒對患處的摩擦、抓撓行為,不可用水沖洗患處皮膚,保持皮膚的清潔等。患兒出院后,醫護人員有責任進行定期的電話隨訪,以便了解治療效果。
3 基于平陽霉素局部注射的護理
使用平陽霉素進行局部注射,對于皮膚血管瘤的治療是十分有效的。平陽霉素注射的作用機制在于促進毛細血管的收縮,抑制新生血管的增生速度與范圍,使血管閉塞、瘤體纖維化,最終達到瘤體消失且不破壞周圍正常結構的效果。
3.1 注射方法
平陽霉素局部注射的具體治療步驟如下:(1)使用8 mg的生理鹽水和2 mL的2%利多卡因,對平陽霉素進行稀釋,作為備用。(2)向患兒注射一定體積的稀釋后的平陽霉素,注射量一般控制在4 mg以內。(3)完成注射后,按要求做好止血、防穿刺點感染等工作,至少按壓穿刺孔5分鐘,并在觀察室內對患兒進行持續觀察,確保其不會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4)使用阿莫西林、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抗菌治療,以防患兒感染。
3.2 注射前的護理
注射前的護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患兒是否為過敏體質。(2)將注射所需物品準備齊全,包括紗布、注射器(5 mL)、針頭、注射藥物、消毒藥物(酒精和碘酊)、治療巾等。(3)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確定穿刺位置,且穿刺位置的確定也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進行。(4)盡可能為患兒創造溫度適中、良好舒適的注射環境,以緩解患兒對于注射行為的緊張感,使其能夠在注射過程中保持穩定的情緒。
3.3 注射后的護理
注射后的護理工作主要包括對穿刺孔的護理、對過敏反應的觀察等。具體來講,醫護人員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注射結束后,協助患兒按壓棉棒至少5分鐘,以免持續出血或藥物滲出。(2)觀察患兒是否存在過敏反應,如出現感染、潰爛等問題,必須第一時間進行處理。(3)囑咐家長將流質食物作為患兒的主要飲食,盡量避免咀嚼等動作,可用吸管輔助進食。(4)如患兒在注射后出現發燒癥狀,應首選物理降溫。(5)如發現患兒的穿刺部位出現異常,醫護人員須立即采取抗感染的治療措施,如使用抗生素等。
4 結 語
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護理手段有助于治療效果的提升。對身患血管瘤的嬰幼兒及其家長而言,良好的護理給其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治愈,更包含心理上的安慰。因此,醫護人員必須重視對血管瘤患兒的護理工作,根據所采取的治療方法來選擇適當的護理措施,以盡快促成嬰幼兒患者的痊愈與康復。
參考文獻
[1] 元 紅,金 萌.優質護理干預在嬰幼兒血管瘤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21:120.
[2] 劉 朋.分析激光治療聯合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小兒血管瘤的護理干預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35:147.
[3] 李芳芳,等.嬰幼兒血管瘤破潰的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5:30-32.
[4] 張姣蘋.嬰兒血管瘤口服普奈洛爾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8,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