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元元
【摘要】目的 評價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壓迫器止血法的護理對策及不良反應。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根據不同止血方法可分為繃帶止血法(對照組)和壓迫器止血法(觀察組),各60例。觀察2組的止血效果,并探討其護理對策。結果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要低,止血時間比對照組要短,舒適度比對照組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應用壓迫器止血法基礎上實施護理對策不僅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還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關鍵詞】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橈動脈;壓迫器止血法;護理對策;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隨著臨床技術的發展,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逐漸被認同,不僅具有無體位限制、并發癥少及創傷小等優點,還可解決少數患者不能經股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問題[1]。臨床上對于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普遍采用的是繃帶止血法,但由于該方法存在易發生局部血腫、止血時間較長、不易觀察穿刺點情況等缺點,造成使用有限。壓迫器止血法是近年來橈動脈介入應用的一種臨床新型止血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以及患者耐受性較好等優點[2]。因此,本文就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壓迫器止血法的護理對策及不良反應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根據不同止血方法可分為繃帶止血法(對照組)和壓迫器止血法(觀察組),各60例。
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50~78歲,平均(65.11±8.59)歲。
觀察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48~76歲,平均(64.83±9.72)歲。
將2組一般資料中的性別、年齡數據均輸入到統計學軟件中,經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繃帶止血法):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左手固定紗布,右手拔出鞘管,注意左手拇指需要在鞘管退出的瞬間對橈動脈穿刺點進行用力壓迫,右手則需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處理,直至無出血,包扎時間以24 h為準。在此過程中密切觀察手部的皮溫、顏色及血運情況,根據手部情況來調節繃帶的力度。
觀察組(壓迫器止血法):用瑞翁醫療株式會社提供的彈力帶加壓型止血器進行止血,由手術醫生將止血器壓迫板放置在穿刺點上方,用左手拇指固定壓迫墊,并通過右手拔出鞘管,同樣左手拇指需要在鞘管退出的瞬間對壓迫板進行用力按壓,右手用來調節松緊度,直至無出血后再固定。術后每2 h將氣囊減壓一次,共減壓三次,術后24 h依據出血情況解除止血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2組的止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舒適度,其中并發癥包括局部皮膚過敏或破損、壓力性水泡、傷口滲血、皮下血腫及淤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SPSS 22.0版本)軟件測算計量資料[表達形式:均數±標準差;檢驗方式:t值]和計數資料[表達形式:n(%);檢驗方式:卡方值]。差異顯著,P<0.05。
2 結 果
2.1 對比止血時間
觀察組的止血時間為(0.58±1.62)h,對照組的止血時間為(10.02±1.78)h,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舒適度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要低,舒適度比對照組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 論
目前,經橈動脈和股動脈路徑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常用穿刺通道,經股動脈路徑存在術后迷走反射及血管并發癥發生率高、醫護勞動強度大、腦栓塞幾率大、壓迫止血時間長、住院時間長、患者舒適度低等缺陷,進而無法滿足當前臨床冠脈介入治療的需求。而橈動脈的位置較淺、管徑較細,易壓迫,可及時有效控制出血;此外,橈動脈細胞周圍并未存在要重要的神經組織和血管細胞,迷走神經分布少,出現神經血管損傷幾率減少;且患者術后無需制動,進而避免因長時間臥床引發的腰酸背痛等并發癥。
以往使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止血的方法雖有一定效果,但對操作者的經驗和手法有較高的要求。而壓迫器包扎法操作更簡單,在縮短止血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壓迫器更具優勢。本研究結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要低,止血時間比對照組要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得到了證實。但在操作時,需要準確掌握止血器的加壓位置,另外,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一些影響可能會導致止血失敗,比如患者手臂太粗,致使壓迫器沒辦法使用。在臨床實際操作中,也有部分患者用了壓迫器但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止血效果,只能通用彈力繃帶進行止血。所以,實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3],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術前加強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醫護人員為患者講解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優勢、治療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應告知患者腕關節制動的重要性,穿刺傷口若出現疼痛、發脹等異常感知后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及時發現并處理;必要時可為患者說明注入造影劑會有發熱感,避免其緊張或不安,若感到上肢疼痛或者其他不適要立即告知醫護人員。穩定患者情緒,多同其溝通交流,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樹立治療的信心[4]。
(2)術后護理:囑患者取舒適體位,密切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或出血現象;觀察穿刺處周圍是否腫脹、術側手部是否有疼痛、麻木或異常感。囑其術后24 h內避免做屈腕動作,嚴密觀察患者患肢手指有無異常、靈活度等,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術后48 h內避免術側肢體測血壓或輸液[5]。
橈動脈穿刺術術后的包扎壓迫止血操作包括:紗布繃帶或軟木塞加壓;紗布彈力加壓;氣囊加壓-止血器加壓。長時間使用紗布繃帶加壓會使得患者的手部有明顯的痛感、腫脹。使用軟木塞可升高局部血壓,易產生其他并發癥,而使用止血器止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適感,降低局部并發癥的產生,有效提高止血效果,且可減少患者焦慮、不安等情緒,進而增強治療依從性[6]。在止血器基礎上進行手指操的練習,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具體措施如下[7]:(1)用健側手揉捏術側肢體的手心、手背,交替按摩5次;(2)用健側拇指、十指及中指揉捏術側五指,反復5次,每次5~10 S。(3)術側手握拳,依次伸開,再依次彎曲,一伸一曲為1次,反復5~10次。(4)術側五指一握一松,交替進行10~20次。(5)揉按合谷、后溪穴,每個穴位點按20 s。注意手指康復操每次做3~5 min,直至壓迫止血器拆除。本研究結果也指出觀察組的舒適度比對照組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壓迫器止血法的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有助于降低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并發癥率,提高患者舒適度,臨床應用廣。
參考文獻
[1] 張利娜.橈動脈止血器對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舒適度及不良反應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8):119-121.
[2] 王 銘,李 勇,王華容,等.中藥止血活血敷料在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壓迫止血的臨床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4):560-562.
[3] 索 旻,聶紹平,艾 輝,等.經橈動脈穿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應用新型止血材料聯合動脈壓迫裝置的止血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2019,14(7):977-980.
[4] 郭宏博,李春梅.經橈動脈路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過程中血管通路發生痙攣的危險因素分析及不同處置方法療效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6(11):1714-1718.
[5] 閔 英,劉艷杰,趙 妍,等.彈力繃帶法與氣囊加壓止血器對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止血效果比較的單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心臟雜志,2019,30(5):544-547.
[6] 于小香,徐明星,韓冬鳳,等.局部加壓對老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橈動脈穿刺處血腫護理的效果[J].實用老年醫學,2018,32(12):1194-1196.
[7] 蔡巧珍,張振香,張秋實,等.手指操對降低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33):252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