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輝 張東男
【摘要】目的 研究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治療中風后二便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中風后二便障礙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42,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為中醫推拿手法,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中醫推拿手法聯合呼吸訓練,研究組比較組間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MBI評分、二便障礙癥狀評分等指標,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風后二便障礙患者采用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推拿手法;呼吸訓練;中風后二便障礙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隨著近年中風發病率的節節攀升,肢體活動不利、口眼歪斜、語言不利、中風后二便障礙等中風后遺癥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中風后二便障礙作為中風后常見后遺癥主要表現為便秘和排尿障礙(尿失禁與尿潴留)。中風遺留二便障礙嚴重的影響患者社會活動的參與度,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嚴重干擾,為此需及時有效治療干預[1]。本次研究將我院就診治療的84例中風后二便障礙患者作為基礎性評估樣本,研究并分析中醫推拿手法、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案及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診治療的84例中風后二便障礙患者,全部患者經常規基礎性檢查均為確診病例,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模式對患者進行分組,均分為研究、對照2組,統計2組患者臨床資料,研究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6~79歲,平均(61.69±5.63)歲,中風病程3~82 d,平均(42.5±3.2)d。對照組患男24例,女18例;年齡57~77歲,平均(61.54±5.85)歲,中風病程8~79 d,平均(43.5±2.8)d。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符合中風后遺癥臨床診斷標準;②患者全部臨床資料完整,達到研究要求。排除標準:①同時合并其他惡性病變;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患有嚴重精神及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的;④不具備治療依從性,不能配合醫生正常治療的。已告訴患者與家屬本次研究內容,患者和家屬均已知情并在治療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為中醫推拿手法,主要措施包括頭面部、腹部、腰背部推拿。(1)頭面部:頭面部推拿取患者仰臥位,頭部放松,醫師利用雙手拇指交替推拿患者印堂至發跡,共推拿9次,完成操作后由印堂推至百會穴。雙手中指對雙側太陽穴點按及按揉,完成操作后向上方推至頭維穴,停留片刻后推至百會穴。對頭部不同穴位進行點按,手指規律性敲擊頭部,增加對百會穴及神庭穴點按次數,患者配合進行深呼吸完成頭面部推拿。(2)腹部:醫師利用右手大魚際對患者劍突至恥骨聯合上方穴位進行推拿,共推拿20次。對患者腹部行手掌順時針按摩,使用適當力度按揉小腹部。利用中指指端部位對曲骨、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進行按摩。(3)腰背部:取患者俯臥位,使腰背部保持放松狀態,自上而下對膀胱經及督脈進行按摩,點按命門、腰陽光、腎俞等穴位,快速柔和拍打腰背部,利用小魚際擦患者腰骶部,使局部皮膚組織熱感傳遞至小腹部。上述操作以太極推拿手法完成,控制力度,每日推拿1次,每周治療6次,共治療6周。
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中醫推拿手法操作與對照組患者一致,呼吸訓練包括縮唇呼吸、聲門功能訓練、排痰訓練、深呼吸訓練等,醫師指導患者完成各項呼吸訓練,單向訓練時間為5 min,總訓練時間為20 min,每日訓練1次,每周訓練5次,共訓練6周。
1.3 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MBI評分、二便障礙癥狀評分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計量資料(x±s),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檢驗方法為x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 果
統計并評估組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MBI評分、二便障礙癥狀評分等指標,研究組優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二便失禁屬臨床常見中風后遺癥,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可導致家庭經濟負擔增加。中風后二便失禁的常規治療方案以康復醫學理論為依據,為提高治療效果,結合患者病情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推拿是我國傳統醫學治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推拿可以擴張人體血管,疏通人體經絡的同時可以聚集血小板,加速溶解患者擁堵的血塊與血栓,從而使身體各部分循環暢通,能夠順利的進行代謝,保證身體機能的健康[2]。推拿能夠對身體的局部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刺激身體血液循環,給肌肉組織供應了充足的營養,促進了身體的康復。現代醫學表明,排尿反射在多重神經控制下通過肌肉逼出尿液,如自主神經、軀體神經受損就無法正常控制肌肉完成控尿與排尿過程。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中風成因主要為外邪入侵而導致痰濁內滯、血瘀和肝陽上亢,發病位主要位于心腦,還與肝腎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后遺癥的產生主要是體內正氣尚未光復,而引發的脈絡瘀滯[3]。
梳理分析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可知,采用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MBI評分、二便障礙癥狀評分優勢顯著,據此可認為聯合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中醫推拿手法屬中醫特色治療方案,通過對頭面部、腹部、腰背部特定部位的推拿及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營養神經組織,有助于受損神經功能恢復,進而實施二便失禁癥狀的改善。呼吸訓練通過呼吸肌的擴張及收縮練習能夠改善支氣管功能,預防誤吸及嗆咳,也可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中風后二便失禁治療中采用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治療可實現二者互補,其臨床價值優于單一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除本次研究外也有多項文獻資料[4]表明推拿治療聯合其他治療方案可有助于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成效。
由此可知,中風后二便障礙患者采用中醫推拿手法結合呼吸訓練臨床效果顯著,對臨床癥狀的改善著有成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詹小井,曹 艷,黃民君,等.針灸推拿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康復治療的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31):39-41.
[2] 陳土林.針灸推拿與藥物聯合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0):191-192.
[3] 李 敏,張 強.針灸配合推拿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療效觀察[J].雙足與保健,2019,28(19):37-38.
[4] 宋學葉.針灸推拿和藥物結合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分析[J].名醫,2019(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