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獼猴桃花后促果肥、膨大肥施用關鍵期,農資經銷商們備足了貨,果農也卯足了勁兒。一年的收成就看落花后40~50天果實的生長了。
5—7月(幼果迅速膨大期),獼猴桃園除了要抵御風害、熱害、雹害、病害、蟲害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還要提防作務不當造成的“人為災害”,其中尤以“肥藥害”居首。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獼猴桃花后管理中的“人害”——不當施肥。
下面的表1是新西蘭有關獼猴桃對部分營養元素需求量的研究數據。
在一次獼猴桃技術培訓會上,筆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同延安老師那里聽到了一個名詞——“奢侈吸收”,意思就是說,果樹(植物)對養分的需求有“不知饑飽”的特點,如果人為(包括自然)提供(施用)得多,果樹就吸收得多,如果提供(施用)得少,果樹就吸收得少。而在獼猴桃栽培管理中,產量最大化幾乎是所有果農的終極目標。長期生產實踐表明,要達到單位面積產量最大值,生產者主觀能動的行為就是投入更多肥水。植物營養學中的“養分歸還說”告訴我們,每年果實產出會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養分,在目前單家獨戶生產模式下,難以檢測單位面積上因果實或枝葉生長從土壤中究竟帶走了多少養分,每年還需要補充多少養分,才能保證果樹對無機養分的基本需求,因此,“用多少補多少,需什么補什么,精準施肥,供需對接施肥,以樹為主施肥”,這些主張就都成了空談,與生產沒有直接關聯,這也就是果農盲目施肥的根源。
據相關文獻,我國獼猴桃主產區無機養分(化肥)單位面積投入量是其他國家的2~3倍,嚴重的甚至達到3倍以上。筆者曾連續3年在陜西關中獼猴桃主產區抽查90余戶有代表性的獼猴桃園化肥施用情況,結果顯示,一個生長季單株施肥量4~5 kg的占46%,2.5~3.5 kg的占40%,1.5~2 kg的占14%。換算后我們發現,每畝純氮投入量高達30 kg(表1中對應的是? ?8.7 kg),純磷投入量18 kg(表1中對應的是? ? 2.4 kg),純鉀投入量25 kg(表1中對應的是 11.8 kg),與文獻數據及相關研究機構調查數據基本相符。看到這些數據,是不是覺得很可怕?
為了驗證國際同行在獼猴桃養分需求研究中數據的真實性和試驗的科學性,筆者分別在金艷、徐香兩個品種成齡樹上進行了驗證。金艷連續2年、徐香連續3年均按目前農戶化肥投入量的30%施肥,也就是單株最高1.5 kg(以三大元素平衡肥為主),最低1.25 kg,結合有機肥,平均結果產量達到每畝2.5 t和2.2 t(不用膨大劑),商品率分別為92.5%和85.4%,說明減肥不但未減產,而且產量比農戶平均畝產量? ?1.25 t和0.8 t(不用膨大劑)至少提高2倍以上,完全符合植物養分需求的報酬遞減律,即產量并不會因為養分投入越多就越高,達到一定水平后,隨養分(肥料)投入增多,產量反而開始下降。
大量調查數據也顯示,獼猴桃無機肥料投入盲目性的典型表現就是超量施用,這是所有“肥害”發生的先決條件。施肥變成施“害”,一定程度是“因量成害”“因多成害”。更不用說沿用傳統的開溝施肥,集中施肥,土壤施肥造成動土傷根、施肥燒根等次生危害。凡此種種現象,在每年花后的促果肥、壯果肥施用中比比皆是。加上5—8月份的高溫熱害、暴雨澇害、大風風害、病蟲危害等自然災害,可謂“雪上加霜”“禍害無窮”。
希望上面的文字能切中要“害”,提醒大家趨利避“害”,采用“遠、散、淡、少、勤、淺”的施肥方法,科學、正確施肥,減少“肥害”,杜絕“肥害”!
呂巖,咸陽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郵編712200(陜西武功)。
收稿日期: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