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千金難買老來瘦”,意思是上了年紀的人瘦一點會更健康,很多人對此都深信不疑,認為年紀大了瘦點好,不會得“三高”,是健康的象征。但是,你知道嗎,肌肉量太少也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因此要提醒大家,肌肉太少要警惕肌少癥,特別是由肌少癥導致的代謝異常。
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進行性、全身肌肉量減少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的疾病。肌少癥前期表現為僅有骨骼肌含量減少,輕度肌少癥表現為骨骼肌含量減少或肌肉功能減低。重度肌少癥的癥狀是骨骼肌含量減少,肌力、肌肉功能減低,患肌少癥的人步速較慢,握力較小。
肌少癥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目前有5000萬人罹患肌少癥,到2050年患病人數預計將高達5億。歐洲數據顯示,肌少癥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為20%,80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達50%~60%。不過,目前有關肌少癥患病率的報道數據差異較大,這可能與被研究人群不同,以及評價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方法、診斷切入點不同有關。
最讓人關注的是肌少癥帶來的危害,肌少癥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影響,包括脂代謝異常、骨代謝異常、尿酸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及糖代謝異常、肥胖等。
肌少癥增加血脂異常發生的風險:血脂異常會增加肌纖維中的脂肪沉積、損害線粒體功能,導致異常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同時,脂毒性影響高胰島素信號傳導,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生。
肌少癥會導致骨代謝異常:肌肉和骨骼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近些年來,肌少癥與骨質疏松癥、骨折間的密切關聯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有關專家學者甚至提出,肌少癥與骨質疏松癥可統稱為活動障礙綜合征。研究顯示,肌少癥是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肌少癥患者較正常人罹患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1.8倍。
肌少癥與血尿酸水平升高相關:據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顯示,血尿酸水平與肌少癥發生率顯著相關。此外,老年肌肉減少者更容易出現糖代謝紊亂。Ⅱ型糖尿病與肌少癥,均與增齡、肥胖顯著相關,有多個交叉重疊的病理機制,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二者經常共同發生。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尤其是糖尿病神經病變與肌少癥之間有顯著相關性。不同類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可能對肌肉產生不同的影響,某些可能有害,某些可能有益,但是目前來說還缺乏相關證據。
肌少癥可以通過正確的干預來緩解不適癥狀:一是運動療法,這是獲得和保持骨骼肌含量及肌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二是營養療法,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的營養,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維生素D;三是藥物治療,如使用生長激素等;四是康復治療,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