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清和
在當下這個繁雜多樣的社會中,青年人在學校里要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在工作中要面對上級領導下達任務的壓力,在家里可能還會面臨父母“催婚”的壓力。面對重重壓力,青年人不堪重負,或以“佛系”自居,或被迫貼上“佛系”標簽,有一種與世無爭,超脫凡俗的意味,那么“佛系”標簽對青年人的成長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利大于弊
所謂“佛系”,是一種專注于過程,用平常心面對結果的態度。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很多標簽,這些標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態度,“佛系”標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人們總是誤將“佛系”等同為“喪”,認為兩者在欲求方面有共通之處,但其實“佛系”和“喪”有著本質的區別:“喪”是失去目標和希望,像行尸走肉一樣麻木生存;而“佛系”是三分調侃,七分從容地自我消解,是對于結果稍有看淡可過程仍在努力,“佛系”不是沒有欲望,只是懂得將合理欲望轉化為積極能量。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青年的成長注重于健康,而健康指的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佛系”便簽更有利于青年人處于這樣一種健康狀態。而除了健康之外,青年成長中還有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在充滿“叢林法則”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在“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社會環境中,摸爬滾打的青年人過于鋒芒畢露,就會過早掀起和卷入競爭,也會形成某些潛在的被動。某大數據調查顯示,超過55%的企業家都不喜歡用太鋒芒畢露的年輕人,原因有三:過于重視結果與功勞,易有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大局觀念,個人意識太強;與團隊融合較難,難以達成團隊默契配合效果。而那些帶有“佛系”標簽的青年人,他們淡化結果,注重過程,反而可以大大改善自身的競爭環境,從而利于成長與發展。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一定自我的認知能力與意識是青少年成長的必要因素。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亞杰等人都先后做過此方面的研究,對自我有全面的認知,明確自我,才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的必要因素。首都醫科大學王紅星副教授也提出,焦慮狀態或者焦慮障礙狀態下人的認知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相關研究則表示,“佛系”中的看輕結果,頂住壓力,減少焦慮會促進人的高級功能的發揮,以及提高對周圍事物的判斷。
弊大于利
“佛系”一詞起源于網絡,表現為“無所謂,都行,都可以”的生活態度,這其中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可能表現為隨性、云淡風輕;另一方面則是面對事物的懈怠和消極。對于標簽,無論是個人還是他人給自己貼上標簽,都會產生相應的標簽效應。而之所以說“佛系”標簽對青年人的成長弊大于利,是因為它阻礙了青年人成長過程中必定涉及的自我提升。
第一,“佛系”標簽會誤導青年人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做出自我形象管理,產生暗示自我,強化自身標簽的行為。自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標榜自己為“佛系”青年,當然,這里的“佛系”標簽區別于對待某一件事情的小“佛系”,而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十分散漫的大“佛系”。例如,當代大學生打著“佛系”幌子,心安理得地在宿舍里追劇、玩游戲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果青年人都用這種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成長,可見危害之大。
第二,大“佛系”下“無所謂”的態度不利于青年人奮進拼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確,當今社會壓力很大,當出現重大困難時適當調整方法,對待某些無法承受的事情時做出自我釋壓,短暫放松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可對于青年人來說,更應該明白成長的內核就是在不斷努力克服困難中增強本領的,若是此刻選擇了安逸,那何來進步,何來理想與遠方。很多青年人打著“佛系”標簽,不過是因為他們暫時性受挫,為自己的失利找借口罷了。
第三,“佛系”標簽使得青年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同樣采取隨緣的交往方式:“佛系”戀愛中,見不見面都可以,分手了也無所謂;團隊建設中,抱著“佛系”態度,對于任務不爭取,建言獻策不主動,聽起來淡然隨性,但細想,盡可能地減少付出難道不是一種敷衍的人際交往方式嗎?“佛系”的交往,小而言之不利于青年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大而言之不利于提升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不利于青年人融入團隊和社會,不利于心態能力的發展。

青年人是正應該努力奮斗的一代人,而休息調整也是人生活所必需的,但絕不應該在貼上“佛系”標簽的同時以此給自己一個長期休息開脫的借口,讓自己在停步之時假裝正在成長,在放松之時還認為自己收獲豐盛。理想狀態下貼著“佛系”標簽的人應該是這樣的: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但不會那么急功近利。而青年人在對待自己身上的“佛系”標簽時,可以作為一種自我調侃的方式,但不應該讓它成為一種固有標簽,也不應該讓它成為逃避問題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