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介廷鄉老寨村中心小學,廣西 百色 533417)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他們對閱讀的興趣,閱讀范圍、閱讀量和閱讀方法密切相關,對于農村小學,教師應根據他們的閱讀學習特點制定針對農村小學生的獨立閱讀指導計劃。通過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以及優化學生的閱讀方法,使小學生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閱讀熱情,積極地融入并巧妙地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為了推進農村小學自主閱讀教育的創新變革,教師需要先了解小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實際情況。而當前農村小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問題可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農村小學生對自主閱讀的認知不足,僅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作為自主閱讀的學習內容,而缺乏自主閱讀課外書籍的良好意識。而且農村小學生能夠閱讀的課外書籍也不多,這也會限制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全面發展。
其次,農村小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容易在遇到閱讀理解困難時放棄往下讀,或者只是淺顯地閱讀書籍,難以在廣泛閱讀書籍時高效地吸收課文或書籍里的知識,不利于學生形成深度閱讀的良好意識和習慣。
最后,農村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學習習慣,更多的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在教師的安排下閱讀課文或書籍。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自主閱讀學習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成效,也會影響學生的自主閱讀積極性。
以往教師更多的是以單篇課文的形式展開閱讀教學,這也是語文課堂上常見的閱讀教學形式。在語文教材中,單元內的課文具有一定的有機聯系,所以教師通過整合單元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可有效營造一個開放性、充滿活力的閱讀學習氛圍,有利于農村小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單元相關的知識,并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
例如,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守株待兔》與單元內的《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池子與河流》這幾篇課文的學習資源進行整合,引領學生走進單元性的自主閱讀學習活動之中。這幾篇課文都屬于寓言故事,它們具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能夠讓小學生在連續的自主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寓言故事的獨特魅力,使其產生較強的自主閱讀興趣。在這一基礎上,為了適度地增強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的探究學習能力,助力于學生提升其自主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我會講故事”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大膽地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自己閱讀過的寓言故事。在復述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蘊含的哲理內涵表達出來,學會理順寓言故事發展的順序、理清寓言故事的大概內容、掌握寓言故事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內涵等等。通過這樣的自主閱讀學習方式,可有效豐富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有效增加閱讀量的基礎上,也提升了閱讀的“質”,這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專題學習實際上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科學設計一個學習專題,讓學生圍繞專題的主題內容展開廣泛的閱讀與學習。在這一專題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內容雖然具有針對性,但是也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生可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探究學習,但最終會回歸到某一主題之中。
以五年級下冊《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這一課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何具體地描寫一個人的特點”這一閱讀學習專題,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教師可布置以下的自主閱讀學習任務: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與課文的創作背景,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時代背景下描述祥子的;
(2)走進文本,了解作者具體是從哪些方面描述祥子的車夫生活的;
(3)拓展閱讀整本書——《駱駝祥子》,你還能找到更多的人物特點描寫嗎?談談你對哪部分的人物描寫印象最深刻,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為了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地進行課文閱讀、整本書的閱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在理順課文脈絡、整本書的寫作順序、寫作思路的基礎上,搜集與專題學習相關的信息,并合理歸納專題問題的答案,再建立起以“人物描寫”為中心詞的思維導圖,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并提升其自主閱讀能力。
信息技術已經被運用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它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方面發揮著獨有的教學優勢。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可依托信息技術,營造信息化的自主閱讀學習氛圍,豐富小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其在生動的自主閱讀氛圍之下進行更高效的學習。
以《景陽岡》一課為例,教師在信息技術設備的輔助下,播放“武松打虎”的視頻,讓小學生在這一視聽覺的沖擊力之下對課文內容產生閱讀學習興趣,并引發了他們的思考:“景陽岡和武松打虎這個故事有什么聯系?”而小學生抱著疑問走進課文時,可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教師可讓學生對景陽岡發生的故事進行角色扮演,親身體會武松的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有利于小學生有效內化課文知識。
總之,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自主閱讀理解能力是中國語文教育的重要課題,其教學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改革要求和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課程標準,找到各種可以提高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