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萍 袁麗麗
(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林業資源是我國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為積極應對森林防火,及時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完善的監察機制,有效提高森林防火能力,構建現代化的管理體系,有效利用森林防火隔離帶,保護防護林安全.
森林是人類共同的資源,森林防火工作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工作和責任,而是我們全社會應共同承擔的職責。但在新形勢下,人們的護林防火意識依然淡薄,諸如上墳燒紙、攜火種進山、亂扔煙頭等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上述因素均是引發森林火災的主要原因。另外,防火宣傳工作的開展不夠深入,多以發放宣傳單、在重要轄區等地懸掛橫幅等方式進行,普及面不廣,一旦發生森林火災,群眾不懂得如何自救和逃生,增加了森林防火救災工作中人員傷亡等重大安全隱患。
林區周邊居民缺乏森林防火意識,政府部位也未基于居民實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工作。很多群眾沒有意識到森林防火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重自身行為約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規范行為,進而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
首先,需要明令禁止在森林區域內或周圍使用明火、燃放煙花爆竹、燒火祭祀等不良行為。對于一些必要性的明火使用者,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制度規定,并嚴格執行,相關部門更需對這些使用明火的行為進行強化管理與嚴格監督。比方說,采用“誰負責審批,誰承擔后果”的原則,將責任落實在管理者頭上,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其次,還需要對林區內的各個上下山路口進行嚴格的、立體化的、多方位的監督,派遣專業化的人才對各個山頭進行嚴格把守,發現違反用火制度與規定的人員時,給予其嚴厲的處罰措施,同時,禁火區內命令禁止所有人員私自攜帶火種,排除一切人為引起森林火災的誘因.
要構建完善的防火制度,就必須建立健全責任監督制度,將防火工作責任落實至個人,堅決實行領導責任制,如有火情發生,就要求監管人員能夠從火災原因出發,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對管理部門來說,必須明確人員責任,嚴懲管理人員失職行為,確保制度落實到位。火情發生時,負責的領導應及時趕赴火場,負責指揮撲火工作,如果領導不認真對待撲火工作或者貽誤撲火時機,應當追究其相應責任。同時,加快構建管理機制,對野外用火情況,利用制度進行規范。
第一,創新宣傳形式創新,提高宣傳載體的豐富性,使干部群眾防火責任意識得到有效增強。第二,不斷擴大宣傳范圍與深度,開展宣傳活動進學校、景區、企業、寺院等“六進”活動,使宣傳活動全面廣覆蓋。第三,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宣傳,尤其是周邊群眾、中小學生等人員,應對其進行相應的宣傳教育。第四,做好重要節點的宣傳。對國家法定節日,尤其是清明、春節,林區用火需求明顯增多,再有一個就是春耕生產,防火宣傳周或月等時段,組織相應的森林防火專項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防火的氛圍。
據調查,森林自身擁有的防火能力需要在林區內樹木比例占據30%以上的條件下才能充分被發揮出來。鑒于此,可以在人員流動密集、道路邊、山腳下等區域采用混合種植法來提高防火能力,同時還可以將防火能力相對較強的樹種在林區多種植一些,進而有效提升林區本身所具備的抗火、防火能力。
通過建立森林防火隔離帶有效應對森林火災問題,將火災及時有效地限制在可控區域。在防護林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采用混合種植的手段,提高林業資源防火能力,還應在種植時建立隔離帶,將防護林分布成網狀結構,如果發生火災,燒毀的也僅僅是網格內的樹木,不會給整片防護林產生較大破壞。現階段,需要對防護林做到有效隔離,及時處理隔離帶上的樹木,采取砍伐等措施,將防護林分割開來,有效提高防護林防火能力。如果發生火災,也僅僅燒毀其中部分林木,對周邊林木起到良好的隔絕作用。為了應對防護林大火,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采用有效方法,及時清除引起防護林大火的因素。同時,將防護林有效分割成網狀結構,減少大火給防護林帶來的損失。
在建立好保護、巡視隊伍,并確定好相關人員之后,需要全面提升他們的護林水平,首先,要保障其薪資待遇的合理性,不可使各部門間的員工之間薪資待遇差距過大,防治相關人員懈怠工作或是跳槽。同時,還需要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的技術培訓,不斷地促進他們責任心、專業技術的提升,使其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護林工作之中,旨在全面提升護林隊伍的整體專業素養,為森林防火工作的高質量執行,奠定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良好的防范意識與工作態度始終都將是保障森林防火工作質量的前提,無論是在普通民眾、護林人員還是在相關管理者方面都需要對森林建立起良好的防火意識,在此基礎上,相關工作人員需對以往存在的工作問題重新進行審視和反思,對防范良好的地方繼續予以保持,通過健全林區用火監督機制、增強林區本身具備的防火能力、建立隔離帶、人員專業化培訓等具體措施,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的工作效果,降低森林因火災而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