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輝
(核工業南昌高級技工學校(南昌工業學校),江西 南昌 330200)
近年來,我國也明確將智能制造工程列為推進制造業發展的5項重點工程之一,要求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并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勞動者,中職教育作為中國中等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必須加快培養適應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發展和生產工藝技術的人才。實踐教學作為中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過程和關鍵環節,緊貼產業發展,培養適用人才。因此,構建和模擬智能制造生產全過程的綜合訓練和實踐,有助于實現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體系與智能制造產業體系需求相適應、相協調。
智能制造融合了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并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為解決中職院校培養適應智能制造產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以服務智能制造為目標,提出了專業綜合實訓體系的整體方案架構、物理框架和信息框架,依托智能制造生產線建設了智能制造實訓體系,模擬了企業實際生產的實訓項目流程和內容。實訓體系的構建為培養學生掌握智能制造相關崗位的核心技能和素養搭建了平臺,為推進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案例和參考。具體目標:
(一)建設集實訓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服務智能制造專業綜合實訓基地;
(二) 以企業生產任務或項目為支撐,融合智能制造過程中的崗位技術需求,構建多專業融合、多團隊協同的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和管理體系;
(三)探索以實訓基地為依托,與有關部門和行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四)推動信息技術與實訓教學深度融合,加強信息技術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廣泛運用;
(五)探索職業教師在新的行業發展趨勢下專業技能轉型與提升的方法。
(一)整合學校現有資源,構建主要由智能制造基礎性實訓室、智能制造生產性實訓室、柔性制造單元實訓室、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室、智能制造名師工作室、智能制造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等為主體的集實訓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服務智能制造專業綜合實訓基地;
(二)專業綜合實訓體系的流程和內容設計。通過模擬企業真實生產過程,設計實訓項目,構建由智能制造認知訓練、系統模擬仿真訓練、設備及生產線調試、技能競賽訓練以及產品定制生產等主要實訓內容的多專業融合、多團隊協同的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和管理體系;
(三)開展校企合作,探索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四)開發實訓教學視頻微課程,有效地將虛擬仿真、現場視頻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實現“理實一體化”智能車間;
(五)探索新形勢下教師專業技能提升的方法與途徑。
人才培養對接企業任務和項目的技術需求,融入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重構專業課程和實訓體系,通過多崗位、立體化的綜合培養,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創新創業提供項目指導和孵化服務。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人才培養對接企業任務和項目的技術需求,融入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重構專業課程和實訓體系,通過多崗位、立體化的綜合培養,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創新創業提供項目指導和孵化服務。
(二)師資能力得到提升,并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源成果
結合相關專業建設升級發展的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場地、基礎設施、設備等資源,由企業投入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技術團隊進行智能制造生產線的升級改造,使傳統專業的教學內容與實訓設備根據行業發展得到拓展,同時在課題建設過程中使師資能力得到提升,并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源成果。
(三)解決中職院校實訓基地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
服務智能制造的專業綜合實訓體系可以從設計階段就不斷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方法,減少浪費和污染,使資源利用率和材料回收率達到最高。整合市場客戶需求形成實訓項目庫,并緊跟市場需求 及產業發展不斷更新和迭代進化學生實訓項目庫,解決中職院校實訓基地資源利用率低、實訓項目可持續性差、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等問題。
(四)協調產業與專業需求,重構社會效益顯著的專業集群
以智能制造產業鏈條為主線,打破固有的專業壁壘,調整專業布局,凝聚制造領域相近的交叉型專業,構建與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效益顯著的專業集群。
(五)校企合作,資源共享
實現制造資源的共享。校企雙方簽訂服務和合作協議,減少相同設備資源、信息資源和場地資源的投人,進行實訓基地共同建設,實訓體系共同完善,實訓資源開放共享。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實訓體系建設等教學和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