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芬
(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貴州 黔南州 558100)
三都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縣,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形式與民族文化遺產。這些文化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見證,也是民族發展的載體,養育、教育了一代代人的發展。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隨著社會工業水平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受到了懷疑,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處于衰落的邊緣。作為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我們就要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及其時代價值,樹立長遠的歷史發展眼光與高度的責任意識,為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不可工業化量產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也是最古老、最具有魅力的文化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形式的象征與載體,對于提升民眾的民族文化歸屬感、民族意識意義重大。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欲望日益加重的今天,加上外來文化的入侵,本地民族文化處于被冷落、被遺忘的角落。做好民族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個地區人們共同生活的文化的體現,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性與地域特性。一提到某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本地人民共同的財富,能夠調動大家的民族意識與民族團結精神。特別是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族人民互幫互助、相互交流的文化體現,也是千百年來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所在,也是構成中華文化的血肉。例如豐富的民間故事、優美的民族音樂、多樣的民族舞蹈、民間體育項目、民間美術作品、民族風情、民族醫藥等內容。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族創造力的來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載體與推動力,對于社會的進步、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在古時候,由于生產力落后、人們的文化生活單一,民眾的生活質量較差。正是非物質文化形式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例如蠟染技術的進步、飲食水平的創新、建筑水平的改進、交通工具的發展都很好的提升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水平,促進了民族的進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既是對于歷史的尊重,也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再次運用。
在不少人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用刻意保護,而是要遵守“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他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后于今天的社會發展速度,應該有其消亡的過程。這種思維是不對的,也是不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落后生產力的體現,但是在當今社會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依然有著豐富的借鑒意義與運用價值,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與時代意義。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藝術是研究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大多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無論是水族的水書習俗還是水族的馬尾繡技術,水族的端節,都是藝術的體現,都有著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本民族的民族文化體現,也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形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于更好地豐富民族文化形式、提升民族的影響力意義重大。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不少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口相傳、手手相傳的藝術形式,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理應退出歷史舞臺。其實不然,近些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繁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民族化的、純手工制品的興趣越來越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則能夠很好的滿足人們的新需求、新追求。做好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挖掘、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用,對于促進本地經濟文化事業的繁榮也有重要的促進意義。例如在每年的水族端節,都會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在參與節日活動、感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就能夠很好的拉動本地的服務業、旅游業、文化產業的綜合發展。
再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思想觀念、核心價值、共同追求、道德倫理、集體信念的綜合體現。無論是民間故事還是運動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對于幸福未來的想象與追求。健康的、積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健康發展影響深遠,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價值。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只要有中華民族子女的地方,都有這些非物質文化的體現。這些民族文化既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更是中華民族血的印記。現在有不少國家甚至流行起了中國節日,這既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體現,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的象征,也是國家不斷發展壯大、國家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體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國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保持著其民族性與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文化交流價值。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在當今依然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與文化魅力。作為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工作中我們就要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不斷改進工作策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文化傳承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