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玲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陜西 榆林 719200)
佳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境內山丘連綿,具有十分復雜的地勢。受水土流失的影響,毛烏素沙漠南侵趨勢明顯。全年降水量偏少,容易造成春夏干旱災害。近些年來,佳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在穩步開展,以2018年為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75.5平方公里。未來發展中,需進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體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促使佳縣的生態系統得到改善。
風險評估機制應當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小企業經營業務單一,市場風險很高,一旦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整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將出現問題。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控制公司未來面對的風險。而另一方面,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也可以幫助公司識別市場機會,帶來潛在收益。
佳縣地勢較為復雜,擁有很大的地面起伏,導致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一般可從三個方面分析佳縣的坡度空間分布規律:首先,擁有明顯的區域分異,坡度空間分布與水土流失強度的空間分布具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對農業布局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其次,陡坡區域與緩坡區域由黃土丘陵區谷緩線所分界,也可依據坡腳線對溝蝕、溝坡蝕進行劃分。最后,土石山區山地頂部、溝谷底部地勢較緩,斜坡地形則擁有較大坡度,這樣就有嚴重的侵蝕問題出現于坡面。從整體來看,坡度的強度分布直接關系到土壤水蝕的強度分布,水蝕強度、形態等由坡度大小所決定,坡度也會影響到重力侵蝕。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山脊耕地2°以上區域有細溝侵蝕問題出現,隨著坡度的提高,侵蝕問題逐漸加重。達到25°以上后,將會出現切溝與沖溝,每年會對2cm厚度的耕作土進行剝蝕。
人工利用的天然植被是佳縣地表植被的主要類型,植被覆蓋度較低。其中,中部、北部星點狀散布存在,只有8%左右的林地覆蓋度會影響到侵蝕,水蝕作用基本上得不到減弱。農田植被雖然面積較高,覆蓋度較高,但缺乏地面植被層。同時,土壤疏松度較高,一旦有暴雨天氣出現,將會帶來嚴重的土壤沖刷問題。
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人為因素主要形式為土地利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水土流失。佳縣主要開展土地耕作活動,存在著較多的荒地、裸土石地,不具備較高的林地覆蓋度,在較大程度上加速水土流失。首先,缺乏合理的用地結構。目前耕地在用地結構中占據較大比例,林地所占比例較小。旱坡地位耕地的主要類型,存在著較多的低產田。這樣就會顯著提高地面開墾率,不具備穩定的植被覆蓋度,導致地面易蝕性顯著增強。其次,缺乏合理的坡地利用分布,坡地中連片存在耕地,林障、草障等較為缺乏,地表粗糙度不高,難以有效阻截降水,導致地表徑流增強,侵蝕問題加劇。再次,大部分土地不具備較高的生產力,如荒地、裸土石地等。同時,一些地區的過度放牧現象依然存在,部分農戶不具備較強的環保意識,亂墾濫伐問題嚴重,這樣導致坡面侵蝕地段的侵蝕問題進一步加劇,嚴重惡化生態環境。最后,佳縣人口基數較大,總人口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道路用地、聚落用地規模不斷擴大。這樣裸露地表面積隨之增加,顯著加劇水土流失問題。
本種方式指的是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將經濟林、水保林等營造出來,修復林地生態。林地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保護土壤,發揮防風固沙的作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遏制。補植、更新植被的過程中,需按照70%的標準控制待郁閉度[2]。也可對速生林、薪炭林等大面積栽植,以便加快生態修復步伐。佳縣近些年來依據“塞尚森林城”的建設目標,廣泛開展生態長廊建設工程,大力保護修復林地和草地。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治理方面,將山地蘋果栽植于緩坡區域,坡度較大的區域則建設生態林,溝底實施造林筑壩工程,促使一體化的綠色生態綜合體得到形成。
現行國家評價體系中一級指標還有“保護措施”一項,用以評價保護措施的合理性、完善性和執行力度。由于本文詞頻分析中出現的與保護管理相關的“管理、治理”二詞占比較低,故沒有將“保護措施”作為一級指標,而是在三級指標中出現。
通過對耕地科學利用,能夠對水土流失問題有效控制。佳縣大部分坡旱地的糧食單產增收效果不夠顯著,中產田、低產田面積較大。針對這種情況,需持續創新農業耕作技術,合理選擇農作物類型,促使農業單產得到顯著提高。要將集體統一規劃模式大力推廣于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深入貫徹“誰治理誰受益”的理念,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同時,積極開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引入一系列現代化節水技術,如噴灌、滴灌等,節約水資源的同時,保證水土治理效果,推動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以2018年為例,佳縣在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方面投入1600萬元的資金,且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構建穩定合作關系,引入多項成熟的節水技術,顯著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水土治理效果。
2015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不斷提高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質量以及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質量均適合消費者需求,核心是指通過農業本身的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生產地與消費地的沒有間斷對接。農業供給側改革將糧食“供給”視為基礎,而糧食的“需求”視為目標。它們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本種方式指的是將管護、造林種草等措施運用過來,促使土地生產率、植被覆蓋率得到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增強。其中,封山育林、土壤改良、造林等都屬于生物措施的范疇。在生物措施治理過程中,避免將植樹造林活動單一開展起來,而是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的出現原因,融合相關部門與行業,構建立體化綜合治理體系。以佳縣北部地區為例,存在著嚴重的風沙問題,可將規?;B畜模式構建起來,由舍飼養殖替代傳統的放牧養殖,由人工草場取代傳統的天然草場,加快草皮種植,合理控制養殖負荷,促使生態平衡得到保持。由于生態措施的運用周期較長,因此需提前開展,這樣方可以發揮生物措施的效果。
本種方式是對局部進行改造,促使地表徑流得到攔蓄,雨水下滲速度得到加快,這樣土地侵蝕能夠得到遏制,有利于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山地防護工程、山洪排導工程等都屬于重要的工程措施。以佳縣中南部為例,屬于丘陵溝壑區域,可依托于地區內的山系或小流域,對排洪設施進行建造,發揮蓄水、灌溉等職能,這樣降水資源能夠得到高效利用,山洪災害也可以得到良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