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當前,語文老師們在漢字規范書寫的教學上遇到了大難題,老師們很少將規范學生漢字書寫習慣納入課堂教學之中。很多老師認為學生寫字“卷面上過得去、書寫熟練整潔就好”,如果將課堂40 分鐘的寶貴時間用來落實每個學生漢字書寫的“規范性”,實在是一種奢侈的浪費。這是一種對語文的不尊重。小學低學段學生學習漢字書寫的過程應當建立在教師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之下,使學生能夠在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引之下輕松而快樂地完成生字的規范書寫。這樣,不但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本身的實質性意義也更大,由此可以更好地促進低學段學生規范書寫漢字的習慣養成,從而在學生的學習精神之上播下“漢字是中國人的字,漢人不可糟蹋了漢字”的颯爽骨氣。
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將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可持續的發展基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尤其是面對低學段的小同學,教師應當更精心地結合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和群體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有依據、有目的地展開寫字教學,這樣才能使寫字教學發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老師教得不繁,學生學得不累。
一般而言,在引導學生規范書寫生字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一步就是要讓學生先觀察生字的“形狀”,推敲這個生字是由哪些部首來構成,字的結構特點也要觀察清楚。這樣的寫字過程能夠更好的讓學生體會漢字的特點——形神結合,形聲可見。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才能形成清晰的進步目標,越寫越好就越寫越來勁兒。比如,《坐井觀天》一課的寫字指導環節,在教學生書寫“觀”的時候,先引導觀察得出“觀”由“又”和“見”構成,“又看見”實際上就是仔細觀察的意思。這樣學生對于生字的認識更為深刻。在學生觀察生字的偏旁、結構之后,第二步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把生字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位置觀察清楚。這對于學生今后的長遠學習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漢字的寫法中體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從本質上體會這個生字在各個語境中存在的意義。這種“觀其形,察其神”的教學過程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認知生字學習的內涵。
敢于、勤于動手是寫字指導的第一道難關。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有趣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主動要寫的欲望。比如,“渴”和“喝”在學生初學階段容易混淆,教師可以讓學生敢于去聯想字的組成部分來認識生字,比如,人“渴了”需要喝水,而喝水需要開“口”,這是一個讓學生敢于書寫、敢于發揮想象的過程。學生在書寫生字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讓學生突破自我,能夠真正的敢于動手書寫,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的局限性,希望突破自己學習的缺口,從而有書寫生字的勇氣和信心。這樣的寫字教學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寫字的動機上的,因此也就要求教師能夠真正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來激勵學生把字寫對、寫好。
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生字書寫的規范性要求,讓學生上講臺書寫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法。上講臺的過程以及在講臺上書寫的過程中,學生面對的是全班同學和老師,他會自然地想展示自己最好的寫字狀態和成果。再這樣的積極動機影響下,往往學生會盡力發揮自己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力和書寫能力。教師也就最能準確地把握學生在書寫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依據最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有的放矢,才能有效授課,詮釋教學相長的基本規律。
在《坐井觀天》八個生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以互相檢查的方式來促進教學。在指導學生規范書寫的過程中,教師也讓學生在同桌、前后桌之間互相檢查。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檢查學習任務、互相評價學習效果,能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同伴之間互相檢查寫作的緊張氛圍,同時也能促進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更好地促進老師完善教學效果。
低學段學生的身心成長還處于依賴塑造階段,需要老師建立起科學的激勵機制,來讓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敢于突破自我。老師在課程上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給予學生一定的精神獎勵或者物質獎勵。“規范書寫”激勵機制建立的過程,必須要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作為基礎考察,這對構建學生的寫字動力的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
生字的規范書寫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注重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寫字的過程中形成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此同時,要確保讓學生具有十足的動力和十分的干勁去完成書寫任務。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功得到培養,能夠使小學語文的教學建立在科學方法的引導之下,使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