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尚賢鄉米頭小學,江西 吉安 331621)
質疑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會質疑、愛質疑、樂質疑的學生,通常學習熱情高漲,而且具有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這對于學生數學總體學習效果的提升極為有利。但縱觀當前的數學教學,老師常忽視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情況,這將會局限學生的學習及發展?;诖?,文章深入分析與研究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師給學生的感覺就是說一不二,老師說什么都是正確的,老師很可怕,沒有學生敢提出問題。教育局新課改文件中提出,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長期引導學生樂于發問,這樣才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教師要營造師生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激情澎湃的投入學生隊伍中,這樣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一起研究探討數學中的知識疑點,交換彼此的不同見解和答題思路。比如大家每年都會做的寒假作業,老師會告訴我們書本末頁的答案只是作為參考,并不一定百分百正確。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因為自己解答的答案和書后答案不一樣,沒有勇氣相信自己是正確的,最終把計算結果改為和書后答案一樣的。所以老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對各類題材的不同答案提出發問,并且在學生提出質疑答案時細心聆聽,不能讓學生對質疑的事件產生畏懼心理,讓學生從要我質疑轉變為我要質疑。
小學生普遍邏輯理解能力相對于初高中生較差,對于剛開始接觸數學摸不著頭腦,毫無竅門可言,這時老師提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會局促不安、有口難言。所以老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從按部就班的講解書本內容轉化為精簡出本節內容核心,并且結合生活中的數學趣事對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要靈活掌握課堂氛圍,抓住本節主題制造有趣的情景意境,把學生引入數學的奧秘中,學生就會產生疑問。老師可以把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細致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老師要引導學生之間互動起來相互質疑問題。比如講解長度單位時:
老師:在遠古時期,最開始人們并沒有測量工具,他們通常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作為測量工具,比如手、腳等用作測量工具。
老師:大家一起用拃(手)作為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
學生:為什么老師測量課桌的長度為5 拃長,而我們測量課桌的長度為3 拃長。
學生:為什么都是相同的課桌,測量得出的結果不一樣哪?
學生:是否和每個人手掌的大小不同有聯系?老師:是的因為同學們的手掌大小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也會不同,只有單位統一才可以記數、排序、由此產生數1、2、3。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統一的長度單位。
老師:學生們可以先用自己的尺子兩下數的具體長度為多少。
學生:原來只有統一單位,測量一樣的書本,結果是一樣的。
老師:請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黑板長度?
學生:這么短的尺子量起來太麻煩了?
老師:給學生們推薦新的工具“米尺”,測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老師:同學們在米尺上一米里邊有多少個1 厘米?
學生:得出結論1 米=100 厘米。
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解惑每個知識點,讓提問變的有意義。
通常學生們的質疑點過于膚淺,從表面看問題得到的結論很淺薄、缺乏依據,問題不攻自破。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會提問,高質量的提問方式,才能讓提問變的更有意義。教師的職責并不僅僅只是把知識點讓學生學會,而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會自主學習,學生會學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數學學科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難點、質疑答案。老師應該激發學生敢問、敢想、敢答,倡導質疑“無錯”的理念。例如:在講解“如何認識時間?”時,學生會好奇:“時間的轉動是和地球轉動有關嗎?”首先作為老師應該對學生提出的質疑給予鼓勵和夸贊,并且鼓勵學生們一起討論該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快速掌握知識,而且讓他們增加了自信心和興趣,在今后的數學課程中,他們會勇于質疑提出問題。其實對于剛剛進入小學校門的學生來說,他們就像嬰兒時期一樣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老師做好示范,啟發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講課時,要注意提問的方式和技巧,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故意講出錯誤答案,巧妙的讓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多問一些“為什么?”,多提出質疑,循序漸進、言傳身教,讓學生養成獨立質疑的能力。比如:在講新知識前,用舊知識做好鋪墊,對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讓學生提出質疑。
現代化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背景下,老師必須要具有創新教學的意識與能力,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和老師實現教學互動、信息共享,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愛上提問、優質提問,讓學生從最初的被動質疑變成主動質疑,激發他們的熱情,打破他們思維的局限性,勇于超越教材,勇于超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