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 247100)
我國有色金屬制備方法以冶煉方式為主,分成火法冶煉、濕法冶金、電化冶金。而有色金屬冶煉可分成三種情況,其一,以硫化礦物原料為基礎,進行選硫熔煉,可用于銅和鎳這些金屬的冶煉;其二,基礎同樣是硫化礦物原料,需先做焙燒操作,而后做炭熱還原,可用于鋅、鉛這些金屬的冶煉;其三,焙燒完成的硫化礦或者焙燒就的氧化礦,以對應的溶液浸出,接著采用電積法提煉出金屬,可用于鋅、鍋、鎳、鉆、鋁等金屬的冶煉。不同種類有色金屬,冶煉方式不同,具體冶煉的設備并不相同,有一定差異性[1]。
(1)沉淀池工藝。沉淀池工藝屬于傳統類型的金屬冶煉中的常用工藝,重要制備流程:在末端處的冶煉爐渣被沖刷,可水萃到渣水的混合物這種物質結構,其會通過管槽進到沉淀池,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可實現液體和固體的分離。沖渣水一般以循環應用方式為主,其對于金屬冶煉的影響不是很明顯,只是需要在最后的金屬品質把控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沉淀池工藝是最早期水渣處理工藝與技術,有著非常廣泛地應用領域,各個環節所使用的技藝已經比較完善和成熟[2]。并且,在實際金屬制備中,所需要的設備也不是很多,所以系統性故障以及問題的出現幾率比較少,可以比較有效地進行控制。但是也有一些缺點,那就是施工和操作的占地面積較大,耗費的成本費用比較高,施工的環境也不是非常好,這就成為此工藝的應用局限。
(2)INBA工藝。此工藝運行原理為,在熔煉爐中經過高溫熔煉,得到渣滓,其會經過管槽流入下一環節,渣滓呈現粒化狀,受到高壓水槍作用,高溫萃取到顆粒化小物體。渣水的混合物進入到粒化塔,有利作用在混合物上,對其進行破碎與冷卻,可以使得混合物均勻分布。除去了上部分的水分,可做葉片的刮帶,進行過濾以及脫水。混合物過濾之后,進入水槽中,通過旋轉以及靜置方式進行水物分離,這期間可運用攪拌方式防止沉積問題出現[3]。
(3)明特工藝。冶煉系統中,螺旋輸送機以及過濾器是進行脫水的主要機械與設備。明特工藝流程是,爐渣經管槽被輸送到粒化加工工藝,混合物質被沖刷,也就進行了渣水萃取以及粒化,然后經過管槽,進入到脫水裝置進行流動。
(4)DCS控制工藝。此工藝最終目的是保證冶煉的精準控制,以高水準工藝進行溫度監控。確保爐膛之內溫度控制在合適范圍內,從而使得有色金屬冶煉的正常,系統有效運轉。
(1)反射爐。在有色金屬冶煉中,金屬保溫、金屬冶煉、熔渣處理等環節,都會應用到反射爐,并且主要冶煉的金屬是銅。具體分析銅熔煉的工藝設備,必須要應用鑄造材料為非常高耐火性的材料,所以反射爐的耐火性非常好。在爐膛之內,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傳熱,其一則是火焰反射的傳熱,其二則是爐頂和爐壁,還有熱氣輻射,可以實現傳熱。在日常冶煉實踐中,反射爐在處理混合細料上,有著非常大優勢,并且適用性也非常明顯。此設備優勢為可實現批量化的生產,并且成本不是很高。但是,此設備也有一定弊端,使用此設備進行有色金屬冶煉,所消耗的能源比較多。相關研究的深度進行后,技術人員對此設備做了改造,使得其實用性能增強。改造后反射爐可運用富氧鼓風或者氧氣噴射裝置,把精礦噴到爐內,這就大大提升了反射爐的生產能力,也能提升二氧化硫濃度,避免大氣污染。
(2)中頻爐。此設備也被稱做中頻電爐,組成部分包括感應線圈、電源、耐火材料。中頻爐中含有金屬電荷,其可作為變壓器中次級繞組。在此基礎上,如果感應線圈與交流電進行連接之后,感應線圈中形成交變磁場,此時存在的磁通量使得坩堝里面金屬電荷出現降低,以此為基礎,出現感應電動勢,電荷自身構成閉環,刺激繞組有單個匝,也處于閉合狀態。
(3)臥式轉爐。臥式轉爐與其他冶煉設備不同,并不用加入一些染料,因為其冶煉的時候,銅水里面有一些硫元素和鐵元素,就會引發氧化反應,釋放很多熱量,銅锍被熔化之后,可以大大提升銅品位,一般高出粗銅生產的98%。從冶煉實際去看,一般大型的臥式轉爐殼體的直徑約為4m,長度一般是9m,并且殼體鋼板寬度一般為4cm到5cm之間。其中,鋼板殼體內部,還有很多菱鎂鉻磚、鎂鉻磚、鉻鎂磚。爐體中間部位設置爐口,發揮的功能是卸銅、結渣、排空、送料等。臥式轉爐內壁上布置石英槍,經過該槍可朝著爐中噴射定量石英溶劑。
臥式轉爐之上,還需要配置排風的裝置,如此一來就能把壓縮空氣,帶入到爐體之內。轉爐上裝置高溫溶體,所以必須保證傳動設備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靈活性,才能保證轉爐到何種位置,都能保持非常穩定的狀態。為有效地滿足此種要求,轉爐傳動中需要設置電磁抱閘裝置以及渦輪渦桿裝置,才能防止轉爐受到慣性作用出現自轉。每一臺轉爐均設置兩臺電動機,一臺是交流形式,另一臺則是直流形式,保持這兩個電動機正常運行,就能保證轉爐正常穩定運行。其中,交流電動機是電源正常情況下工作的電機,直流電機則是有故障時的備用電機。兩臺電機均需要與變速箱主軸連接,如果交流電動機不能正常地運轉,此時直流電動機就會啟動,風口離開液面,避免灌死風口。
(4)高爐轉爐。此工藝設備具體組成包括鼓風機、支架、爐頂、爐體、溶體排放裝置、爐膛、爐底等。爐底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有豎立鋼支撐爐膛,或者用千斤頂支撐著爐膛。爐缸底部的分布層次為鑄鐵板或者鑄鋼、石棉板、鎂磚和黏土磚、爐水套壁,此爐體以多個水套構成。其中每個水套在尺寸大小上有規定,一般為寬度是0.8m到1.2m,高度為1.6m到5.0m,這些水套同鍋爐板一起焊接到特殊支架之上,其上面也設置水管和風道。此高爐用來冶煉鈷、鎳、銅等金屬,還能進行鋅、鉛的還原熔煉,還可做雜銅與鉛的熔煉。
高爐爐料以塊狀為主,使用的燃料為焦炭,經過下風口處進入空氣,風口內部焦炭才會燃燒,構成高溫熔煉區域,使得其中的原料出現劇烈反應,實現連續的熔化。在熔煉過程中,爐膛之內溶體澄清,金屬與爐渣區分出來。熔渣熔煉之后,其熔體會經過床流到前床,澄清并分離冰銅與渣。而后熱煙氣則能借助爐料上升爐頂,爐料預熱,進行部分熔煉化學反應。
綜上所述,有色金屬冶煉需要針對不同礦物質選擇不同冶煉工藝設備,當前常見的冶煉工藝設備包括高爐轉爐、臥式轉爐、中頻爐以及反射爐,必須合理和準確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