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驍,李斐斐
(青海省第一地質勘查院,青海 海東 810600)
區內緊貼昆南大斷裂,岀露地層為早-中三疊世昌馬河組上巖性段,巖性為碎屑巖夾酸性火山巖,被多條斷裂切割,呈條塊狀分布,地層整體呈北西-南東走向,傾向北東,為單斜構造,小型褶曲發育,褶皺不發育,斷裂構造極發育,近東西向斷裂,多呈壓扭性質,北東向近南北向斷裂呈張扭性或平移斷層性質,斷層劈理節理發育,劈理節理的空間被石英充填,石英脈呈網脈狀,不規則脈狀,斷續脈狀產出,侵入巖僅在區內西南、東南兩隅發育,區內中部零星出露花崗斑巖脈,該地段可能有隱伏巖體存在。
(1)地層。區內除出露大量昌馬河組地層外,少量出露侏羅紀羊曲組。①昌馬河組上巖段(T1-2c2.c3)?,斍呖h昌馬河西典型剖面(99°09′30″、34°28′00″)共15層巖性,1-5層淺灰綠色、灰褐色中薄層淺變質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夾少量粉砂質板巖(未見底),厚度大于1111.00m,為下段巖性;6-9層灰色粉砂質板巖與灰色中薄層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互層,偶夾灰巖透鏡體,頂、底各有一層厚3m、14m灰巖,厚247.00m,為中巖性段;10-15層灰色、灰褐色中薄層淺變質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與粉砂質泥鈣質板巖互層,向上板巖增多,中部夾66m厚的灰色生物碎屑灰巖,厚度1207.00m為上巖性段。區內出露巖性與上述典型剖面對比分析,地層與長馬河上巖性段66m灰色生物碎屑灰巖夾層頂部的巖性對應。昌馬河組上巖段上部在區內分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質泥質板巖、砂巖夾凝灰巖、泥鈣質板巖夾砂巖三層。②羊曲組(J1-2yq)。早-中侏羅世羊曲組(J1-2yq)分布于區內南部偏東,夾持于F9-1斷裂帶中,屬構造塊體,巖性為深灰色砂巖夾含炭質頁巖、煤線下部為砂質泥巖,煤線上部為含炭質頁巖,未見頂,厚度不詳。③第四紀松散砂礫(Q)。分布于測區北部緩坡,主要為冰水堆積物,尖棱角狀碎石,砂礫。
(2)構造。區內近東西向、北西向壓扭性斷層共有九條,為F1-F9斷層。北東西向、近南北向較大些的張紐性斷層共11條。對本礦(化)體起控制作用最明顯的是F12、F13號斷層,兩條斷層內夾持的巖性全部碎裂巖化,張性特征十分明顯,形成熱液,礦液活動的有利空間,而且已發現礦化線索,斷層兩側發現花崗斑巖體露頭,成礦地質條件更為有利。
(3)巖漿巖。區內巖漿巖活動主要表現在印支期、印支中期中三疊世主要有酸性巖漿噴發,印支晚期晚三疊世中酸性巖漿巖侵入。
(4)變質作用及熱液活動。區內變質發生在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熱液活動與擠壓動力變質同期發生。
區內金屬礦化有輝銻礦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礦化、金礦化、偶見孔雀石化,礦化主要集中在區內中部F12、F13兩條右旋張扭性斷裂帶及其南東側,形成北東走向展布的礦化構造蝕變帶,其它地段發現另星褐鐵礦化、星點狀黃鐵礦化,亦偶然發現輝銻礦化磚石、含孔雀石化的磚石,但目前尚未圈定礦化點或礦化帶。
(1)F12、F13構造蝕變礦化帶。①F12、F13斷裂帶的構造性質及其特征。F12、F13呈北東走向,傾向北西、傾角大于86°,F12走向長2236m,F13走向長2154m,兩條斷層南西端被F24號平移斷層切斷,北東段被F26號平移斷層切斷,兩條斷裂平行展布,相距100m~120m,其間次級斷層相互交錯,碎裂砂巖、碎裂板巖、碎裂凝灰巖、碎裂花崗斑巖、構造角礫巖雜亂充填。從本區地質力學分析,該組斷裂屬左旋張扭性質的脆性剪切帶。②礦化類型及礦化帶特征。該蝕變礦化帶最有價值的礦化為金礦化、輝銻礦化。沿構造蝕變帶,共圈出8條金礦化帶。礦化帶產狀與構造蝕變帶一致,F13號斷裂帶金礦化帶(Ⅸ金礦化帶)有分支復合現象,受構造影響產狀稍有改變,礦化帶寬1m~3.35m,長48.96m~498.52m,Au品位0.12g/t~0.37g/t,金礦化與黃鐵礦化(地表褐鐵礦化)、毒砂礦化緊密共生,金品位與黃鐵礦化、毒砂礦化呈正消長關系。構造帶兩測巖性為英安質凝灰巖,與黃鐵礦共生的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少量絹云母,偶見孔雀石。該點在異常外,本次工作中未做進一步工作,品位特征不詳。
(2)圍巖蝕變。礦化體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等。一般褐鐵礦化、硅化與金礦化具有密切的成因和空間聯系,在金礦化好的地段,其褐鐵礦化、硅化等蝕變大大加強,尤其硅化與金礦化的強弱關系及為密切,表現為圍巖或構造破碎帶中含有較多的石英脈、石英細脈且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時,金含量較高。
(1)地層與成礦。區內早三疊世昌馬河組上段(T1-2c2)地層中的長石巖屑砂巖中,金、銻等元素含量普遍很高,說明該地層中該巖性為本區金、銻礦化體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2)構造與成礦。區內目前發現的金礦體賦存于南西~北東向張扭性斷裂帶破碎帶西段局部,礦體嚴格受斷層破碎帶的控制,礦化體的厚度一般小于斷層破碎帶的厚度,局部地段礦化體的厚度就是破碎帶的厚度,斷裂破碎帶的出露范圍基本框定了礦化帶的范圍,它為礦物質的活動、沉淀,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間和位置,同時也是成礦最重要的容礦構造;構造破碎帶中石英脈比較發育,表明具有較強的熱液活動現象,熱液作用使圍巖砂巖和火山巖(凝灰巖)中Au、Sb等遷移富集,在構造破碎帶及次一級裂隙中形成金礦化體和銻礦體。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早—中三疊世昌馬河地層走向呈北西—南東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是測區的主要礦源層,為后期礦化提供了物質基礎。1:2.5萬、1:1萬土壤異常和主要分布在早—中三疊世昌馬河地層或火山巖體邊緣相地帶出露地段。比較發育的北西向、北西西向逆斷層具有明顯的多期活動特點,多形成破碎帶,為熱液活動、成礦元素富集提供了良好空間,對本區礦化起著一定的控制作用,破碎蝕變帶控制了土壤異常展布。
目前在區內通過1:2.5萬的水系測量已圈定異常6處、其中SH1異常,具有礦致異常特征;而該異常通過1:1萬土壤測量,進一步縮小了找礦靶區,在土壤異常濃集中心通過槽探工程揭露,發現了一些金銻礦化現象,說明異常與金銻礦化關系密切。另外,區內外圍東南東大灘金礦點與區內具有成礦背景相同的特征,因此,區內具有尋找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金銻礦化和石英脈型金銻礦化金屬礦床的潛力,具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其找礦目標域重點放在昌馬河組地層中分布的層間構造破碎蝕變帶內,且通過深部鉆孔驗證能夠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