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勛帥,李華明,洪明春
(云南源浩礦業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南溫河研究區位于華南褶皺系、揚子準地臺和三江褶皺系之交匯部位。地處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文山~馬關隆起南端的老君山復式背斜,越北古陸北緣。
南溫河一帶的沉積巖層斷續出露在老君山穹狀隆起的四周。由老到新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寒武系、石炭系和三疊系,第四系有零星分布[1]。由于受多期構造運動和南溫河構造核雜巖構造的影響,各時代地層發生了不同級別的變形變質,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依據構造解析的工作方法,針對各時代地層遭受變質、變形級別的不同,劃分為構造巖層、構造地層和巖石地層。南溫河研究區位于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南溫河變質核雜巖構造位于文山~麻栗坡斷裂帶之南西,由于后期構造破壞呈不規則的穹狀隆起,向南延入越南境內。南溫河地區巖漿活動頻繁,巖漿活動以侵入為主,火山作用比較微弱,巖石類型也以酸性巖為主。
區域位于個舊-富寧東西向重力低異常區西側,研究區附近布格重力異常呈U形分布,說明基底地層向南突出、總體向北西傾斜。剩余重力異常閉合并與重力低異常重合,2mGal等值線呈近東西向展布,16mGal等值線呈北東向展布,說明研究區老君山巖體深部受北東向構造控制,淺部受東西向構造控制。
根據麻栗坡地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試數據,可分為四類元素組合,即:Cu-Pb-Zn-Ag中低溫親硫元素組合,W-Sn-Bi-Mo高溫元素組合,Sb-Hg-Au-As親硫元素組合,Mn-Ti-Co-Ni鐵族元素組合。①Cu-Pb-Zn-Ag元素組合異常:分布于東北部八布地區,與該地區火山巖有關的異常群。異常面積較大,約25Km2,與火山巖分布大致吻合,其中以銅廠附近最為顯著,濃集中心明顯,呈S型展布,分帶性好,有3級濃度分帶。②W-Sn-Bi-Mo元素組合異常:主要分布在“南溫河變質核雜巖”核部殘留的變質巖層及燕山期花崗巖體及接觸帶中,異常顯著,有多處濃集中心,分帶性好。③Sb-Hg-Au-As元素組合異常:Sb-Hg-Au-As是一套低溫親硫元素組合,主要分布在片麻巖的外圍及文麻斷裂帶中,異常顯著,有多處濃集中心,分帶性好,濃集中心的長軸方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④Mn-Ti-Co-Ni元素組合異常:Mn-Ti-Co-Ni是一套鐵族元素組合,它的富集特征主要反映基性、超基性巖、玄武巖以及與之有關的地質、礦產的分布規律。
(1)研究區地質特征。南溫河鎢研究區地處南溫河變質核雜巖核部,出露下元古界猛硐群中深變質巖、南撈片麻巖以及加里東期、燕山期花崗巖。受多期構造作用的疊加改造,除燕山期花崗巖外,巖石普遍發生了強烈的變質和變形。研究區內地層出露較單一,主要為下元古界猛硐巖群南秧田巖組,第四系有零星分布[2]。研究區位于南溫河構造核雜巖構造的核部,其構造是以南溫河滑覆構造。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以酸性侵入巖為主,研究區石英脈以次生石英脈為主,呈星散狀產出,北東向展布。脈長數米至數十米,寬數厘米至數十厘米。具微-細粒結構,由他形粒狀石英組成,塊狀構造。研究區酸性侵入巖:廣泛出露,區內花崗質侵入巖具有多期次特征,主要有早元古代的南撈片麻巖、加里東期的南溫河序列和燕山期的都龍超單元。
(2)研究區礦化蝕變帶特征。根據礦化蝕變帶在南秧田巖組二段產出的空間位置、礦化及蝕變特征,由上往下劃分為Ⅰ、Ⅱ、Ⅲ三層礦化蝕變帶。其中Ⅰ礦化蝕變帶規模大、較連續、穩定,是研究區內主要的賦礦蝕變帶,它們涵蓋了大漁塘礦段、巖腳礦段、南秧田礦段及茅坪等四個礦段。其礦段的劃分是:以溝秧河斷裂及原317隊勘查范圍西界為界,界線以西為大漁塘礦段,以東從北往南依次為巖腳礦段、南秧田礦段及茅坪礦段。其特征如下:Ⅰ礦化蝕變帶:位于南秧田巖組二段頂部,即二段與三段接合部位。
東部分布于巖腳56線,經南秧田至茅坪63線,控制長5230m,厚0.48m~58.0m,平均6.41m,于14線及7線附近被花崗斑巖脈切錯;西部大漁塘分布于0~43線,控制長1770m,厚1m~32.39m,平均8.53m。呈層狀、似層狀及透鏡狀。蝕變帶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同步變化,總體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南東。傾角均較緩,一般2°~8°。蝕變帶巖石主要具矽卡巖化,次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電氣石化等。由矽卡巖類片巖類、變粒巖類及少量石英巖類等組成,以矽卡巖類為主,局部有電氣石石英脈順層分布。
研究區現已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大部分分布于大漁塘礦段,礦段位于溝秧河斷裂及南秧田、巖腳礦段以西,研究區中西部。北、西、南均以新劃定研究區邊界為界,面積12.38Km2,包括馬家地鎢礦2、大漁塘鎢礦及箐口~河頭寨鉛鋅鎢多金屬地質詳查等采探礦權范圍。目前工程控制范圍:北起32線,南到43線,控制長約3050m,寬200m~1310m,控制最大斜深649m。圈定礦化蝕變帶4層,其中延伸較穩定、連續性較好、規模較大者為Ⅰ層,其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南東,傾角一般0~8°,最大15°。三條蝕變帶內共圈定礦體15個,具有一定規模者11個。
Ⅰ礦化蝕變帶:分布于0~43線,位于南秧田巖組二段之頂部,其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南東,傾角一般3°~8°,最大13°,平均5°。控制斷續長1770m,厚1m~32.39m,平均厚8.53m。主要由矽卡巖,次為片巖類及變粒巖類組成。容礦巖石以矽卡巖為主,次為變粒巖類及片巖類。共圈定5個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具膨縮、尖滅再現之特點。礦體長單工程480m,厚0.74m~15.67m,平均厚2.15m,WO3單樣品位最高1.39%,平均0.29%。
元古代在本區沉積了一套厚度較大的淺海相砂泥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物源區提供的沉積物含有較高的鎢元素,形成了本區的初始礦源層。加里東地槽發生廻返,在多旋廻構造運動的背景下,產生了持續的區域變質作用,使原沉積的碳酸鹽巖、泥砂質碎屑巖形成一套綠片巖相~低角閃石相的變質巖系,在變質熱水的作用下,鎢元素得到了調整富集,在有利部位形成層狀礦化矽卡巖白鎢礦床。在晚元古界、志留系前及燕山期有花崗巖的侵入,由于巖漿熱液作用,早期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鎢礦床得到了進一步改造,在后期改造作用強烈和礦質迭加地段,礦化進一步富集。礦床內常見礦物有白鎢礦、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毒砂以及石英、透輝石、透閃石、綠簾石、黝簾石、電氣石等;礦石結構以微-細粒他形-半自形晶結構、包含結構、連生結構、交代結構及交代殘余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以星散浸染狀構造、斑點及斑塊狀構造、脈狀構造、條紋條帶狀構造、網脈狀構造為主。綜上所述,南溫河地區找礦方向應以尋找層控高中溫熱液交代礦床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