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堅高,馬水滿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 南寧 530033)
田林縣八渡~高龍地區金礦床屬桂西典型的微細粒金礦礦床,位于南盤江~右江成礦區帶南部。目前本區已發現了高龍中型金礦,八渡小型金銻礦,那比大型金礦等一批礦床(點),該地區仍然繼續有找金礦的潛力。
筆者通過開展《八渡-高龍地區礦產地質調查》工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該區的礦床控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及成礦模式進行總結探討,為今后該地區找類型礦產指導方向。
位于南盤江~右江成礦區帶南部,地處特提斯構造域和環太平洋構造域的復合部位。區內出露有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其中以三疊系分布最為廣泛。發育有盆地相、斜坡相、孤立臺地相等多種沉積,沉積類型多樣,巖性巖相復雜、變化快,生物種類繁多,形成多相并存、孤立碳酸鹽巖臺地與臺盆(溝)交錯(相間)的格局。地質構造復雜,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目前已發現多處礦產地。
(1)礦區(體)特征。礦區位于西林—百色斷褶帶的西部高龍隆起邊緣,為一不完整的背斜構造—穹窿構造。核部為下石炭統-上二疊統碳酸鹽巖,四周被三疊系碎屑巖環繞。穹窿邊緣發育有向四周傾伏的環狀硅化帶,并控制著高龍礦區金礦體的賦存位置和空間分布范圍。根據礦體分布情況及所處構造位置,分別有穹隆東側的雞公巖礦段、穹隆南側的龍顯礦段、穹隆西側的貓山礦段、穹隆北西側的金龍山礦段。總體上各礦段礦體地質特征均相似。空間上在高標高處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往下礦體多呈似層狀產出。礦石類型在地表及淺部以氧化礦石為主,分為硅化構造角礫巖、硅化壓碎泥巖、硅化碎裂砂泥巖等;深部主要為原生礦,主要產于百逢組層間破碎帶中,礦石類型主要為壓碎粉砂巖、壓碎粉砂質泥巖。礦石結構主要為細粒碎屑結構、擠壓破碎結構,粒狀變晶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蜂窩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及條帶狀構造等。
(2)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環狀斷裂圍繞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之間的構造軟弱面發生,多期構造活動和熱液活動疊加,表現為規模巨大的環形硅化蝕變帶,礦區內發現的金礦體均沿該蝕變帶或旁側次級破碎帶產出,在構造復合部位,更有利于工業礦體的形成,其產狀與形態均與不整合面的形態與產狀基本一致,并明顯受其控制。礦體賦礦層位主要為中三疊統百逢組。含礦巖石有構造石英巖、硅化構造角礫巖、硅化砂泥巖等。礦區熱液蝕變普遍發育,常見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輝銻礦化、毒砂礦化、絹云母化及高嶺石化等,這些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1)礦區(體)特征。礦區位于西林~百色斷褶帶西南部那比次級斷褶帶的軸部。軸部地層為中三疊統百逢組下段,兩翼亦為中三疊統百逢組上段所組成。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分為北西向,北東向和北西西向三組,以北西西向最為發育,是區內最主要斷裂。其中F1斷裂為礦區導礦構造和容礦構造。主要礦體均在產于該斷裂帶上。礦體形態受斷裂構造、層間破碎帶以及中三疊統百逢組砂泥巖地層的控制,空間上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囊狀等產出。礦體的總體走向與F1相近,傾向南東~南西,傾角變化較大。礦石類型較為明顯具分帶性,上部為氧化礦石,下部為原生礦石,以后者為主。礦石的結構主要有:粒狀結構、變余他形粒層狀結構、細-粉砂質結構、壓碎結構及碎裂結構等。礦石的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礦石主要為斷裂破碎帶、層間滑動破碎帶形成的金礦化構造角礫巖及硅化蝕變金礦化碎屑巖。礦體與近礦圍巖界線模糊,頂底板圍巖及夾石均有不同程度的蝕變和礦化。
(2)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礦體主要賦存于那比背斜軸部斷裂(F1)及其上盤的層間裂隙破碎帶上,這些斷裂構造及裂隙構造,是礦區成礦熱液的主要上升通道及容礦空間,構造在成礦過程中對礦體的定位起決定性作用。礦體均分布于中三疊統百逢組地層中,含礦巖性為中、中厚層狀砂泥巖的巖層面附近,礦體與圍巖界線呈漸變過渡關系。巖石破碎、石英脈發育、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化等蝕變明顯地段均是成礦有利部分。
2.3.1 礦區(體)特征
礦區位于八渡背斜南西傾伏端。背斜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泥巖系,翼部依次為石炭系—三疊系。區域性大斷裂通過背斜區,致使地層缺失,巖層產狀零亂,尤以南翼地層缺失較多,為一不完整的背斜構造。次級褶皺甚發育。沿斷裂帶及背斜軸部,基性淺成侵入巖甚發育,形成多期次巖體,呈帶狀分布,使該背斜構造更復雜化。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按走向分為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及北東向四組。其中北東向斷裂最為主要,其規模大,破碎帶發育,圍巖蝕變強,是礦區的主要導礦及容礦構造。
區內礦體普遍產于輝綠巖體內或與圍巖內外接觸帶中,主要受北東向斷裂及次級裂隙所控制。礦體形態為脈狀、透鏡狀。礦石類型在地表及淺部基本為氧化礦石,深部為原生礦石。礦石結構主要為細-中粒結構、壓碎結構、輝綠結構等。構造有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及網脈狀構造等。主要礦物成分為輝石、斜長石、石英等,礦物有黃鐵礦、褐鐵礦等。礦體與近礦圍巖界線模糊。
2.3.2 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
礦體均賦存于北東向斷裂破碎帶、次級裂隙帶中,并明顯地受斷裂構造控制,因此,北東向斷裂構造無疑是礦區主要的導礦及容礦構造。礦段內發現的金礦體均產于印支期輝綠巖體內部斷裂破碎帶中及其旁側,容礦巖石局限于蝕變輝綠巖及構造角礫巖(原巖為輝綠巖),因此,巖漿巖亦是控制和影響成礦的主要因素。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通過對該區各典型的礦床的地質特征、控礦因素等分析,初步認識該地區的成礦模式為該地區長期在地殼拉張環境下形成。本區處于滇黔桂裂谷的右江裂谷帶,成礦有利,泥盆紀后期開始,右江裂谷帶開始發育,到晚二疊世時,區內淺海廣布,右江裂谷帶逐漸逐漸進入全盛期,地殼大規模張裂、形成隆起、坳陷區。由于地殼拉張,使本區成為陸殼活化區,沿這些斷裂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洼陷,而成為了熱水沉積成礦的主要場所,隆起區邊緣的斷裂多為生長斷裂,它們控制了區內三疊紀巖相的分布及金礦化活動。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深部熱水溶液發生對流,萃取了圍巖中的金屬元素,形成了含礦的地下熱水,沿各斷裂裂隙構造運移、并最終在成礦有利部位富集成礦。